当大模型开始与人类“对话”、人形机器人模仿起人类的步态,这场关乎未来的技术变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AI)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AI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为何大众还没有体验到超级智能的产品?当AI袭来,艺术创作的价值又该如何被放大?近日,国家“863类人智能项目”首席专家、未来智能董事长胡郁给出了他的思考。从碎片化工具,到人与机器协作过去数年,AI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胡郁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功能性”的内容逐渐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感知智能。“但这并非人类与AI协作的方式。”在胡郁看来,过去我们将AI仅作为碎片化的工具来使用,如在教育场景中,AI辅助修改板书绘图。不过,无论是教学、看病都是以人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并未形成人与AI并行协作的模式。转折出现在以GPT-3.5为代表的大模型的问世。胡郁表示,如今的人工智能突出了两大能力,一是“思维链”能力,二是“多模态”能力,这使得AI与人类可以协作。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的人工智能就像工厂流水线的信息自动化系统,人们只能根据系统写好的规则参与其中。而现在,流程变得智能化,人与机器之间的配合变得更灵活、更有效率且具有娱乐、情感等方面的多样性。近段时间以来,AI智能体(Agent)的热度不断攀升,诸多科技巨头纷纷提出要打造AI智能体产品,甚至有业内人士称,2025年将是智能体的“爆发之年”。主流观点认为,AI智能体是在特定环境中能够自主感知、思考和行动的一种高级的人工智能系统,它能够理解、学习和推理,以执行复杂任务和作出决策。那么,智能体究竟能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一方面是进入办公场景,让AI更智能化地配合我们来工作;另一方面是娱乐,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胡郁举例说,当我们的心情郁闷时,智能体就能够“推荐”符合我们当下心情心境的内容。当前,智能体已经在内容创作助手、知识问答助手、智能助理、AI搜索等场景中实现应用。5月13日,未来智能发布“viaim大脑”,这是⼀个面向商务办公场景的AI智能助理,能够通过模拟类人的感知、思考、连接和保护机制,深度融入办公流程,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简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能够主动辅助、甚至在⼀定程度上自主完成工作的“智能伙伴”或“数字同事”,是一个“办公搭子”。人工智能的“Big Change”何时出现?从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密集,但大众似乎并未体验到非常智能的产品,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提升了水产养殖技术,就能得到更好的海鲜;提升了棉花种植技术,就能得到更好的棉花。它们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但在许多技术领域,尤其是信息领域,技术创新并不直接等于产品创新。”胡郁解释说,用户需要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这一产品背后涉及了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13日,未来智能发布的两款新品耳机iFLYBUDS Pro 3与iFLYBUDS Air 2,正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出发点,既在展现音乐细节、还原人声和降噪等功能上实现了新的迭代升级,满足了人们对于耳机最基础的听音需求,也进一步展现了AI“智”力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切实帮助,如耳机可以洞察会议内容,自动创建会议录音的标题和概览;依据用户职业特征定制个性化摘要;采取声纹生成“嘴替”输出中、英、日、韩四国语言等等。“我们不仅需要掌握高科技,更需要洞察人的需求。”胡郁说,通常技术突破会产生新产品或“中间型”产品,但我们还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需要更深入、更与众不同的思考来优化产品。“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机器人技术,现阶段都已经在发挥作用,甚至是在一些‘不起眼’、不被大众关注的领域。虽然它们还未达到像人们想象的、和过去智能手机一样的巨大改变。”胡郁说,根据历史经验来看,距离人工智能领域出现“Big Change”(巨大改变),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是努力生产出能够体现新一代综合性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终端或设备。正如未来智能CEO马啸所说:就现阶段科技发展程度而言,此刻真正的AI应该“用户上手就会,随时可用,立刻起效。”而未来智能从第一款AI耳机推出至今,用户使用时长已突破700万小时,累计用户突破100万,覆盖50余行业、180+国家及地区,AI功能累计调用破千亿。一个个现实的用户数据,也印证了未来智能的耳机产品在“解决真问题”和“让AI立刻有用”这件事上,已经得到了超百万用户的认可。胡郁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让我们的声音传遍世界。”他所指的“声音”,既是团队专攻的先进语音技术,也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声量。今天,在胡郁看来,“中国的AI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工程能力。”他特别提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就像18 世纪的蒸汽机,工程和技术的发展领先于科学和理论。当初人们在使用蒸汽机时,对热力学方程的理解并不深入。如今,人们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为何走深度神经网络这条路,得以取得现阶段的AI成果。胡郁说,接下来我们要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突破。AI满足艺术情感需求如今,AI技术广泛渗透至各个领域,艺术创作也深受其影响。AI 与艺术的碰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工具和新视角,拓展了艺术的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思考。未来智能的两款新品耳机iFLYBUDS Pro 3与Air 2,由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们负责调音,体现了AI时代前沿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交融。据介绍,未来智能此次与爱乐乐团签署了长达5年的合作协议,并将成立联合声学实验室,为用户提供身临音乐厅的高级音质体验。“一直以来,大家对于AI的期待都是AI助理或者效率工具。实际上,AI存在于你的手机、耳机、汽车上,它们都是跟你长期接触的硬件,情感计算的目标是让AI可以深入用户的情绪,和用户有一些更深层的链接。”胡郁说,AI耳机同时作为音乐和AI的载体,希望能够籍此让艺术和科技成为用户生活流中的一部分。比如,当耳机感受到用户沮丧了,就会播放舒缓的音乐,当用户处于运动场景时,还会根据他的运动类型和剧烈程度,匹配适合的音乐提高运动表现。这是AI持续学习的结果,对于未来的智能耳机来说,它很“懂”自己的主人。在胡郁看来,耳机、眼镜和戒指等穿戴式设备,以及可移动的机器人乃至低空飞行器、汽车等载具,是未来AI技术发挥功能的重要载体。而耳机是最贴近大脑的外设之一,“我们希望未来耳机不仅能成为情绪的接收和分析设备,更希望成为用户思维的中转站,利用AI的能力满足用户从底层的办公和效率,到顶层的艺术和情感需求。”而这,也正是未来智能的耳机产品努力奔赴的目标。审核 | 卢长银编辑 | 王晓娇校对 | 郝珺石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