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200 字阅 读 需 要 16 分钟在每一个鼎盛王朝的覆灭之时,总少不了一场群雄逐鹿的“热闹大戏”。尽管这一场场的乱世都有着各自的“精彩”,但为了便于理解,国人还是常常会给那些曾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角色贴上诸如“奸雄”“仁君”等不同的标签,可偏偏总有一些历史人物由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反差太大而令人难以评价,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便可谓其中的代表人物。张士诚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朱元璋》盐场中的“晁盖”+“宋江”元朝至治元年(1321)七月三十日,一个名为“张九四”的男孩在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呱呱坠地。之所以如此起名,是因为宋元之际,汉族底层百姓由于缺乏文教,因此常以父母年龄相加或出生日期等数字作为名字,称为“数目字人名”。不过张士诚并非九月四日出生,如果是父母年龄相加是九十四岁又似乎不符合古人早婚早孕的习惯,因此”张九四”这个名字的由来还要有待于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张士诚出生之时,元朝虽然已然定鼎中原,但由于长期奉行严苛的经济和民族政策,其治下的长江以南地区始终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根据史学家的统计,仅1283年这一年,南方各地便发生大大小小的起义二百余起,而到了1287年,这一数字又上升到了四百余起。不过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动荡,张士诚的家乡却显得相对平静,毕竟泰州在宋元之际已是重要的食盐生产基地,而张士诚家所在的“白驹场”更是“两淮盐运使司”下属的三十盐场之一。因此张士诚的童年倒也算是衣食无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张士诚虽然出身在“盐场”,但他的身份却并不是世代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户”。在钱谦益所编撰的《国初群雄事略》中便明确记载了张士诚的家庭为从属于驿站、以运输为生的“亭民”,而这一点也与《太祖实录·张士诚本传》中记载的张士诚家族“以操舟运盐为业”相呼应。元朝初年为了更好地统治辽阔的疆域,曾构建起了强大完备的驿站物流体系。而大多数“亭民”也由此过上了虽然辛劳但相对富足的生活,且虽然同样是靠盐业谋生,但“亭民”相较于“盐户”却有着可以走出盐场的先天优势。正是凭借着早年间走南闯北的经历,张士诚虽然不曾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却也见多识广。张士诚更在日常工作之余,搞一些私盐贩卖来补贴家用。此时,元朝在各地的统治已然摇摇欲坠。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黄河治理工程的现场挖出了独眼石人,对应此前“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大河南北,人心浮动。“白莲教”信徒韩山童等人趁势于颍州发动起义,由于起义军皆一律佩戴红色头巾,因此起义军也被称为“红巾军”。影视剧中的红巾军形象。来源/影视剧《朱元璋》“红巾军起义”爆发之时,张士诚已经通过上下运作,当上了“盐场纲司”的“牙侩”(销售人员),通过以“以公盐夹带私盐”的方式攫取了大量财富。此时的张士诚一边依靠着个人“少有膂力”而在众多“盐丁”中颇有威望,一边又靠着贩卖私盐的收益打造“轻财好施”的人设。此时的张士诚可谓“晁盖”和“宋江”的结合体,自然对风起云涌的“红巾军起义”并不太感冒,更多的专注在自己的“岁月静好”之中。“十八条盐扁担”——张士诚被逼造反的前因后果可惜,随着社会秩序的崩坏,张士诚生活的惬意和平静也很快便不复存在。随着“两淮盐运使司”的权威不在,泰州的富户们纷纷插入到了盐业贸易之中,毕竟当时民谚有云:“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盐窝。”面对这些有钱有势的“大佬”,张士诚这样的小人物自然是处处吃瘪。而一个名为“邱义”的“弓手”,更仗着自己“治安人员”的身份,多次“窘辱”张士诚。泰州当地的“弓手”和富户的“凌侮”,张士诚或许还能忍受,但他们日常拿盐不给钱的“弗酬其直”实在让张士诚忍无可忍。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带上四个弟弟及相熟的“盐丁”李伯升等十八人,趁着家家户户欢度春节之际,冲入邱义及那些富户家中大肆屠戮,之后更是趁势点起火来,烧毁了大片民居。青玉浮雕青蛙荷叶洗,明。来源/故宫博物院复仇固然痛快,但是面对随即将要到来的法律制裁,张士诚决心索性“搞搞大”。他迅速窜入邻近的盐场,凭借着此前积累的人脉,迅速网罗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武装,但在乱世之中,拉起一支队伍容易,搞到足够的粮秣和武器就很难了。于是,张士诚第一时间便瞄上了盘踞“丁溪”(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草堰镇丁溪村)的“大户”刘子仁。如果说,张士诚在白驹场除掉“弓手”邱义和一干和自己作对的富户,类似于《水浒传》中孙立、孙新兄弟为解救解珍、解宝而将为富不仁的“毛太公”一家赶尽杀绝的话。那么攻打丁溪,便是梁山攻打祝家庄、曾头市的翻版。朱雀玄武纹镜,明。来源/故宫博物院在付出了弟弟张士义中箭身亡的代价后,张士诚最终打下了丁溪,在得到了充足的物资补充之后,张士诚的实力得以迅速扩张,并引起了“泰州通判”李华甫的关注。这位李华甫同样是农民起义军出身,只是此前因势单力孤而不得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此时眼见张士诚来势汹汹且颇具发展潜力,便主动派人与张士诚建立了联系。然而,在与李华甫里应外合攻破泰州城后,张士诚与李华甫的发展理念却发生了本质上的冲突。李华甫的想法是延续自己此前的经验,通过“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模式来实现自身的阶层跨越。而此时正因“红巾军起义”而焦头烂额的元朝廷显然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剿灭李华甫和张士诚所部,因此迅速派出此前招安过李华甫的“高邮知府”李齐前来勾兑招安事宜。从后续的表现来看,张士诚其实并不反感招安,但区区一个无职无权的“万户”头衔显然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于是,张士诚如《水浒传》中“火并王伦”般先发制人地干掉了李华甫,顺手吞并了其部众和地盘。不过张士诚并不愿意把和朝廷的关系搞僵,于是便把扣押的李齐给放了。来源/影视剧《朱元璋》从随后张士诚的起义军在对高邮的攻坚战中,顶着元军先进的发火筒、火镞的射击,还能举着木船当掩护前赴后继地不断冲击的情况来看,其麾下这支迫于生计考虑的盐民起义军的战斗力远在以宗教为纽带的红巾军之上。随着至正十四年(1354)六月,张士诚攻克扬州,截断京杭运河,与此同时,一度为元朝廷招降的方国珍在浙江沿海不断袭扰过往船只,令元朝廷的另一条输血管道——海运也宣告断绝,之前对各地农民起义装聋作哑的“元顺帝”也不得不认真起来,他请出此前被其投闲置散的“能臣”脱脱,命其领大军南下一举荡平江淮地区的各路反元势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士诚集团的巅峰和落幕面对浩浩荡荡的元朝正规军,张士诚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选择以湖泽密布的兴化一带为根据地,在得胜湖结水寨与元军对峙。起义军利用湖荡港汊、芦苇浅滩的复杂地形与元军周旋。元军前锋董抟霄虽为元朝名将,但在这样的地形下也频频吃瘪。尽管凭借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脱脱最终突破了张士诚在兴化的防线,将高邮城团团围住。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大都方面却传来了解除脱脱军权的诏书。如果不是权臣哈麻利用了“元顺帝”对脱脱的猜忌,阻止了其对高邮的进攻。那么元朝廷很可能仍将夺回江淮一线的控制权,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影视剧中起义军与元军战斗的画面。来源/影视剧《朱元璋》脱脱的元串主力部队在高邮城下的溃散,除了令张士诚得以喘息之外,也加速各地红巾军的发展。“天完”红巾军领导人徐寿辉攻占汉阳,并向湖南、安徽、浙江一线发展。一度蛰伏河南的刘福通也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为宋。而此前仅盘踞濠州一隅的郭子兴集团,也在部将朱元璋的指挥下突破元朝廷在长江设立的防线,攻取了金陵。就在朱元璋南渡长江的同时,高邮的张士诚也从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渡江,先后攻陷了常熟、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等地,随后在高邮建立自己的政权,自称“周王”。这一时期的张士诚还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认为江南百姓困苦主要是地方官员无能。因此大力选拔和任用了一批官员。对于与自己比邻的张士诚,朱元璋起初很客气,他派儒士杨宪前去建立“外交”关系。影视剧中朱元璋领导起义军的画面。来源/影视剧《朱元璋》朱元璋的信表面上写的很客气,说:“我听说足下从通州占领了吴郡,堪比西汉末年占据天水的隗嚣啊!我为足下感到高兴,也很羡慕,希望今后通使往来,不要因为别人的挑唆而发生摩擦!”这封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真诚,但是张士诚虽然和朱元璋一样是个苦出身,可麾下也有读过书的儒生,对于西汉末年割据一方的隗嚣是什么样的人物以及最后的结局不可能不清楚,随即扣留了使者杨宪。我们不知道朱元璋将张士诚比作隗嚣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但是在江南的土地之上,这两雄并立的局面注定不会长久。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在金陵接受部下的拥戴,自封“吴国公”。铜鎏金玄武像。来源/故宫博物院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的战争由张士诚的舰队进攻镇江而开始。对于派去抵御张士诚的徐达等人,朱元璋特别告诫:“张士诚是个盐贩子,谲诈多端,今天出兵镇江,证明和我们已经没什么交情可讲了。你们要速战速决。”来源/影视剧《朱元璋》在徐达主力骑兵的冲击之下,张士诚北上的计划第一次受挫。不过张士诚向南发展却颇为顺利,并夺取了松江(今上海)等地。事实上,早在脱脱进攻高邮功败垂成之后,元朝廷便已经向张士诚伸出了橄榄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元朝最终授予了张士诚“太尉”之职,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则出任“江浙行省同知行枢密院事”。招降张士诚对于元朝廷和张士诚本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笔双赢的交易。一方面张士诚借助元朝廷的帮助,摆脱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顶住了朱元璋的南下势头。而另一方面元朝廷也借张士诚之手首先干掉了向来飞扬跋扈的“飞山蛮”苗军将领杨完者。然而,接受元朝的招安之后,张士诚也失去了原先的进取精神。随着势力范围的日益扩大,张士诚集团迅速成了“大起第宅,饰园池,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是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的新兴豪门。不过对于文人士子,张士诚还是敬重的,因此他虽然经常不处理政务,但时间也都放在和文人、官僚谈古论今,舞文弄墨。影视剧中张士诚贪图享乐的画面。来源/影视剧《朱元璋》而替他管理日常事务的张士信私生活则更加放浪,更将所有政府工作都交给自己的亲信黄敬天、蔡彦文、叶德新三人掌管。对此苏州老百姓编了一首民谣:“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乾鳖!”“黄菜叶”指得就是黄敬天、蔡彦文、叶德新三人,而所谓的“西风”则是盘踞建康的朱元璋。对于张士诚兄弟的昏庸,朱元璋不无感慨的表示:“我诸事经心,法不轻恕,尚且有人欺我。张九四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受不欺乎!”影视剧中朱元璋的军队所向披靡。来源/影视剧《朱元璋》在元朝廷忙于内斗的同时,朱元璋顺利拔除了张士诚势力范围外围的湖州、杭州、嘉兴等地的军事据点,不断歼灭其野战部队。随后采用叶兑所提出的“锁城”法,对苏州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分兵驻守各门、各方,在城外四周筑长围困之外,还建造了高大的三层木塔敌楼,监视城中动静,朱元璋还亲自写信劝降张士诚,并不断派出说客进入城内。而随着徐达在城外展开四十八卫,苏州的攻防战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据说张士信上城督战,部下献上桃子,还没来得及品尝就被攻城的炮火轰死。随着苏州城破,张士诚在令其妻妾自尽之后,自己闭门上吊,结果被朱元璋的部下救活。在抵达建康的一路上,张士诚绝食求死,但最终还是被作为战俘,在经受了李善长的一番审讯后才再度上吊自杀。据说张士诚死前曾在朱元璋面前“踞坐甚不恭”并表示说:“天日照尔不照我,视尔何为哉?”将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天命”。影视剧中张士诚自缢画面。来源/影视剧《朱元璋》但事实上,张士诚集团的最终崩溃更多应归咎于其的蜕化变质。张士诚本无推翻元朝的决心,向往的只是做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政权移到平江后,就专门设学士员,开弘文馆,搜罗地主知识分子和元朝旧官吏为其服务。于是一批旧官吏、地主分子、儒生等,纷纷前来投靠。张士诚对这些人一律重用;“士有至者,不问贤不肖,辄重赠遗,舆马居室,无不充足,士之嗜利者,多往趋之。”但这个利益集团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运粮支持残元政权,不断加紧对其控制区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巨大的经济负担,令张士诚治下的百姓怨声载道。1363年张士诚为增加农业收入,疏通常熟白茆塘,当地民谣却唱到:“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得全,好与西帅歇战船。”其中“西帅”指的就是朱元璋,可见张士诚统治区的人民对这伙新贵恨之入骨……青花花卉纹盘,明。来源/故宫博物院参考文献:1、《国初群雄事略》 [清]钱谦益 撰 / 张德信 韩志远 点校, 中华书局出版,2021年3月。2、《明代小说史》,陈大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3月3、《新元史》[清] 柯劭忞 撰 / 张京华、黄曙辉 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END作者 | 赵恺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曾亦嘉(实习)校对 | 张斌 杏皮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