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这里睡

Wait 5 sec.

文/六神磊磊一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但实力总是不允许我低调。就在最近,《唐诗光明顶》获得了一个很拉风的奖项——第二届得到读书人选择奖。这个奖很特别,因为读者的选择占很大份量。你们一定要允许我吹几句,入围的15本书里,有165万读者读过,还有54位评委的评审。而且对我来说很特别的是,他们读的是电子书。对电子书,我恰恰经历了一个抵触、对抗、接纳、习惯的过程,后来自己都成了得到的电子书会员。电子书并不是纸书的敌人,电子书的读者也是纯粹的阅读者——这个简单的道理,耗费了我很长时间才转过弯来。二很久一段时间里,电子书是以“纸书消灭者”的面目出现的。稍微年长些的人,还记得当时的一场大讨论:电子书是不是会让实体书完蛋。早年间,不喜欢电子书,是刻在许多作者基因里的。毕竟卖实体书有版税,一本书多少总有几元钱。而电子书的收入当时不但少,数据也总感觉说不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很多人潜意识里,也包括我,总觉得电子书是冰冷的虚拟的,而纸质书是温暖的;觉得电子书的读者和实体书的读者不一样,是图快、走捷径的,不是真正的爱书之人。相比之下,哼哼,我们纸书读者多高贵。这其实挺荒诞的,因为我自己就常年沉迷网络小说,可不管怎样,咱的“严肃阅读”还是在线下嘛,所以我们还是高贵的。后来让我渐渐改变的,是电子书开始重视评论功能。我甚至还会意外发现同事的评论。比如《射雕》里,欧阳锋嘲笑王重阳的徒弟脓包,我意外看到同事萧十一的评论:你儿子欧阳克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底下已经盖了几十楼,两个读者激烈争论丘处机和欧阳克哪个更厉害。而相比之下,线下读书会反而体验变差。一是活动越来越难组织,二是交流的效率也低,还总有些意外情况。去的个别读书活动,之前说好免费,结果主办方收读者茶水费。钱收了,现场却没有茶水。好歹发瓶东方树叶呢对吧。三真正让我瞬间入坑的,是在得到上发现一本杂志——《看电影》。如果是本世纪初的大学生,应该会秒懂。就是80后、90后瞬间被恢复了出厂设置的感觉。有一说一,当初也并没有多迷恋《看电影》,但大学时代,路过报刊亭买上一本已经成了习惯。印象里,它的文章不算平易,却也不故作高深;算是可以容忍的文艺腔,以及起码及格的专业性。毕竟,许多电影是国内看不到的,而手上有了这样一本杂志,我就可以假装种草,幻想自己某年某月终能看见。等到大学毕业,报刊亭这个东西凋零,杂志也日益走下坡路,我几乎已经把这本杂志忘记。可谁知道二十年后会在电子书里重逢了呢?尝试着读了一下,我立刻确信,它仍然比今天绝大多数许多电影自媒体要好读。当初丝毫也不觉得它有多严肃、多纯粹,但放到如今,反而觉得比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有沉淀价值。然后我就试着搜了一下《体坛周报》。那可真是我大学时代每期必买的。记忆中,小吃店里,一份盖饭,一份新的《体坛周报》,就是一个美好的中午。结果居然还真有。《体坛周报》自家的官网、公号都没把电子版做明白,居然得到上有全套的,每期更新。我都好奇得到和老罗是怎么搞来版权的,费这个劲干嘛。得到一直是以快速迭代概念、创造互联网前沿事件闻名的,结果去签约一大堆老杂志,这种“效率主义狂魔的反逻辑囤积”,挺有反差萌。难道是为了取悦我这种中年直男用户?四有一条《唐诗光明顶》的书评,是我最喜欢的:“今晚就睡在这里了”。别误会,不是什么仙女要下凡,这位读者的意思是今晚听着我的书入睡。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因为我也是喜欢听书入睡的。这些年来我睡遍各大平台,睡了郭德纲于谦,睡了《诡秘之主》,睡了最爱断更的《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还有b站上茑茑、凉州经略使等博主的老三国节目,到后来睡得到上的老杂志和《体坛周报》。因为睡得多了,就会深深明白,人对入眠读物的选择其实才是最挑剔的。我不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桥梁隧道工程基础》或《杂阿含经》来催眠。你多半还是会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而且,无论白天你怎么沉迷短视频、厌恶深度阅读,被这个移动互联的世界训练得有多浮躁,可到了入眠时,你大概仍然会选择睡在一个慢、温柔、有包容的读物里。“在你这里睡”,已经是互联网内容产品的莫大荣誉。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得到电子书读者给的这个奖项。在电子书出现20多年后,才真的对它有了一个认识:“用电子拯救纸张”,奇妙地成为现实;原本不共戴天的两个介质,已经魔幻地共生。或许,未来ai会拯救老工厂,短视频会拯救经典老剧。谁知道呢。再次郑重推荐得到电子书上获奖的几本著作以及《唐诗光明顶》。真的很好睡。-完-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