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邀功的“捐款”竟成了“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的导火索?

Wait 5 sec.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20 分 钟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享年88岁,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他在位60年,主动传位于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后,又当了三年多太上皇,实际掌权的时间超过了祖父康熙帝,为中国历代帝王之冠。与一般人想象中不同,皇帝其实是一个非正常死亡率极高的职业。据统计,在我国历代王朝的611位帝王中,非正常死亡的就有272人,占比达44%。这些死于非命的皇帝,很多是被大臣所害,如秦二世胡亥、魏高贵乡公曹髦等。因此,能否成功驾驭大臣,决定着皇帝能否坐稳自己的宝座。那么,乾隆皇帝到底有何驭下之术,能独掌大权超过一甲子,以至于被网友们戏称为“冰冷的政治机器”。 精明的统治者在雍正帝诸子中,弘历排行第四,他自幼聪颖,深受祖、父的宠爱,得到了良好的培养。雍正帝首创秘密建储制度,将弘历内定为自己的继承人。他病逝后,弘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你死我活的激烈争夺,堪称波澜不惊。但正如清史学者戴逸先生所说:“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乾隆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国库充裕、社会安定、户口大增,边疆的统一得以巩固,各方面均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峰,相应的,官僚队伍的规模也十分庞大。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乾隆帝深知,这些大臣既是他的政治工具,又是他的政治天敌。在不涉及自身利益时,官员们执行皇帝的政策,总是倾向于被动应付,由此导致敷衍塞责、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官员们还热衷于编织关系网,相互通风报信,十分默契地协调行动。在此情况下,国家政治很快会陷入腐败的泥淖,治理成本大幅上升。康熙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情况,康熙帝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秘密上奏,这种文书被称作奏折,起初只是一种非正式的通信方式。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了奏折制度,使其成为一种正式的官方文书制度,并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格式。官员将自己了解到的政治、人事等各种信息通过密折上奏给皇帝,皇帝亲自批注后送回,最后所有密折都会被回收到宫内保存。在此制度下,内外臣工都成了皇帝的耳目,既拓宽了君主的信息渠道,直接加强其对地方的监察,又可使地方官员互相制约,彼此监督。 从登基伊始,乾隆帝就在奏折上下了不少功夫,不放过其中任何的蛛丝马迹。乾隆四年(1739),为修理太庙里面的“庆成灯”,工部上奏申请白银三百两,并二百串钱。本来,这笔费用对于皇家而言不值一提,夹杂在其他几十件大事中更是如此。孰料乾隆帝精力过人,虽然每天阅读上万字奏折,却不会忽略一字。看到奏折后,乾隆帝隐约感觉这笔钱用于“粘补”灯具似乎稍多了些,其中必然存在猫腻,于是用朱批询问此事原委。对工部来说,在皇家工程中滥支滥报早已成为惯例,何况这次只有几百两银子,工部只含糊其词地回奏说这是预支银,将来按实用金额再行报销,若有剩余银两自会交回,企图以此蒙混过关。哪知乾隆帝一眼就看穿了他们拙劣的借口,毫不留情地指出:凡有工程,都是先估后领,并不交还,查遍工部档案,历来没有交还余钱的记录。“该堂官等竟以朕为不谙事务,任意饰词朦混,甚属乖谬。”于是小题大做、杀一儆百,工部尚书来保、赵殿最,侍郎阿克敦、韩光基等或遭降级,或被调用,最轻的也受到罚俸处理,整个工部衙门几乎被一网打尽。此事一出,满朝大臣都为之震悚,对这位看似宽仁的年轻皇帝再不敢有丝毫小觑。奏折成为乾隆帝监督官僚、整顿吏治的利器。在平定回部时,主帅雅尔哈善指挥失误,不但没能攻下库车城,还大意放跑了本已被围困的小和卓霍集占。为掩盖自己的错误,雅尔哈善将责任推给副都统顺德讷和提督马得胜。然而,乾隆帝对比了雅尔哈善前后上的所有奏折,再结合其他人的奏报,将他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最终将其羁押回京依法惩处。由此可见,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僚们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乾隆帝的法眼,想要徇私舞弊、欺瞒皇帝的难度极高。 对于乾隆帝明察秋毫、乾纲独断的执政风格,御史储麟趾曾大胆上奏道:“臣蠡测管窥,以为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惟皇上患断之太速。”意在指出皇帝明察太过,师心自用,当然也不乏对皇帝的恭维之意。乾隆帝有过人的精力和才智,又善于玩弄各种权术,但毕竟政务丛杂,日理万机,一人面对这庞大的官僚机器,难免会有疏漏和失误。终于,乾隆帝晚年爆发了“甘肃冒赈案”。一封奏折引发的大案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肃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的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杀死领兵弹压的兰州知府杨士玑、河州副将新柱,直逼省会兰州。乾隆帝唯恐兰州不保,谕令军机大臣和珅、大学士阿桂赴甘,并急调各地援军进剿。然而,官军迟迟未能取得战果,局势就此僵持下来。乾隆帝对此十分不满,将陕甘总督勒尔谨撤职下狱,和珅和阿桂不得不在奏折中以甘肃阴雨不断、延滞用兵为由,替自己申辩。 师老兵疲之际,筹集军饷成为首要难题。或许是为了邀功媚上,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主动向皇帝上奏,表示愿捐出自己历年积存的廉俸银四万两,以充军饷。王廷赞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道奏折竟惹出天大的麻烦。收到奏折后,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何以家计充裕?”清朝的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财政、人事、刑名。甘肃地处偏远,官场清苦,以王廷赞的收入不应该攒下四万两银子。几乎同一时期,已远调浙江升任巡抚的前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也上奏称愿捐献五十万两银子修筑海塘,以防海水倒灌。连续两任甘肃布政使都有如此多的家产,引起了乾隆帝的警惕,再联想当年王亶望在甘肃任职期间连年奏报地方干旱,和珅和阿桂却称甘肃连日多雨,其中必有蹊跷。他当即传谕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廷赞因何家道充裕,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关。 清代时期,甘肃常受灾情,当地百姓生活困苦。清初曾规定,凡愿意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粮食,在灾荒时用以赈济灾民,就可以应试入官,时称“捐监”,后一度废除。乾隆三十九年(1874),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上奏称甘肃连年干旱,粮食仓储不足,请求恢复捐监以便赈灾,获得了批准。但实际上,王亶望只是把捐监作为幌子,为肆意侵贪创造机会。按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却改收银子47两,另外加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实际捐银55两。由于清代财政制度对捐款的收支有严格要求,王亶望便要求全省各府县每年都要上报灾情,并提前为它们准备好“剧本”,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将预定单发给各县,由各县照单开赈。就这样,通过全省各级官员的配合,王亶望编造出一个非常细致的捐款开销清单,并造假蒙骗了前来调查的刑部尚书袁守侗,让一向精明的乾隆帝也被摆了一道。仅仅不到三年,甘肃省就收到捐监银600多万两,其中一半落入王亶望的口袋,剩余则被上百名各级官员瓜分。乾隆四十二年(1877)五月,王亶望因赈灾“有功”,被调任浙江巡抚,由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此前曾任安定县知县,廉洁奉公、造福地方,至今在定西地区还有一座残留的“王公桥”。到任后,王廷赞发现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与总督陕甘勒尔谨商议停止捐监,但最终还是经不住利益的诱惑,重蹈了王亶望的覆辙。这导致甘肃不仅没有贮存监粮,反而亏空了许多存粮,几年内的开支也远超开捐之前,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经过阿桂和李侍尧的调查,真相很快水落石出,震惊朝野。乾隆帝感叹道:“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乾隆帝一方面强调要从重从快严惩不怠,另一方面又因事过多年,且涉及官员太多,一再法外开恩。就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乾隆降旨:赐陕甘总督勒尔谨自尽,王亶望和王廷赞斩首,他们的家属也被发往新疆,充当苦役。其余涉案官员也均遭惩处。因贪污数量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众,此案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在甘肃冒赈案中,对于当地官员们的贪腐行为,满朝上下无一人通过密折向乾隆帝揭发,知情者们结为同党,互相包庇,导致密折反而成为蒙骗乾隆帝的完美工具。若不是王亶望和王廷赞得意忘形露出马脚,精明的乾隆帝可能也会“阴沟翻船”,被彻底蒙在鼓里。尾声甘肃冒赈案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的余波仍旧萦绕在朝堂之上。就在前一年(1780),正值乾隆七十大寿,王亶望进献了一份厚礼,其中有一对羊脂玉瓶和一座玉山,极得乾隆帝喜爱。但皇帝收受礼品时需要进九回三,不能全收,他最后只能忍痛割爱将其退回。王亶望案后,乾隆帝立刻下令抄家,企图以此收回玉器。从王家没收的珠宝玉器合计565箱,但始终找不到那两件玉器,且这些珠宝大多设计老套,作工一般,令乾隆帝大失所望。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乾隆帝命人取来浙江省抄家官员记录的抄家底册,亲自核对。一对之下,发现抄家册上记录的一百多件最好的珍宝,根本没有运到北京来,而抄家册上没有的东西,却多出了八十多样。很显然,有人把没收的财宝调了包。勃然大怒的乾隆帝马上派阿桂星夜赶往浙江调查此案。结果让他再一次大跌眼镜:见财起意私吞财宝的,竟是当地最高官员——闽浙总督陈辉祖。此人出身世家,其父做过两广总督,“世受国恩”,深得乾隆帝信任。谁曾想却如此利令智昏,私吞赃物,且调包时竟然忘了修改抄家底册,以致露了马脚。乾隆帝怒斥道:“是王亶望所为,系明火执仗,而陈辉祖竟同穿窬行径矣。朕于此事不胜惭懑。”乾隆四十八年(1783),陈辉祖被赐令自尽。甘肃冒赈案最终以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奏折制度下,乾隆帝的政治才能和统治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然而,以一己之力监管整个庞大的官僚机器终究太过勉强,等到乾隆帝晚年懈怠后,层出不穷的贪腐案件严重腐蚀了清王朝的根基,康乾盛世也随之落幕。参考书籍: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华书局编:《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张宏杰:《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吴十洲:《乾隆十二时辰》,中华书局2021年版姜洪源:《“甘肃冒赈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档案春秋》2006年第1期  刘文鹏:《从甘肃冒赈案看清代集团性腐败的猖獗》,《中  国人大》2015年第9期END作者 | 韩靖宇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曾亦嘉(实习)校对 | 古月 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