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1643年,明军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战死后,世人皆以为明朝气数已尽,到了1644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已无人早朝,官员中没人再想为大明出力分忧了。孙传庭在崇祯帝催逼下仓促出战,尸骨无存,明朝再无兵力抵御李自成军东进,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定国号“大顺”,年号“永昌”,设立中枢官制,同时决意东征北京。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以步兵为主的李自成大军打出了闪电战般的速度,从陕西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在明末小冰河期冰封的北方山区中,李自成官兵不畏严寒个个奋勇争先,颇有开国气象。战争场景模拟。来源/大明风华二月初二,李自成大军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今永济),隔日向东攻下黄河沿岸的怀庆(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初五到达太原,初八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山西巡抚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后,向北攻克忻州,官民迎降,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这一天是三月初一。几天之火,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又兵至阳和卫(今山西阳高)。三月十一,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祯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的勋戚官僚捐助饷银。三月十五,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李自成主力扫荡山西南部后一路北上,尽取大同、宣府等九边重镇,随后大体沿长城东进,兵临居庸关、昌平后大军处于京师以北。而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京师以南的陆上通道也被封堵。来源/天地图在南北均被李自成大顺军封堵的死亡困局中,明朝中枢主要有三派主张:以蓟辽总督王永吉为代表的“撤宁守关派”建议放弃宁远,集中兵力死守山海关,将关外兵力向北京方向集中;左都御史李邦华主张“太子抚军南京”,让储君南下组建第二政权;李明睿则力主“御驾亲征”,实质是迁都南京。这三条方案早在李自成东征开始之前就已经在朝中酝酿,当时明朝朝廷对广大中原地区还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崇祯帝无论采纳哪一条,都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崇祯帝一直期待“举朝固请而后许”,一次次错失南迁机会。后来,李自成大军在山西北部与周遇吉大战时,北京群臣召开东阁会议,会后李明睿公开上疏主张“亲征”,为崇祯帝南迁铺好了台阶,崇祯帝“然之, 下部速议”,结果李明睿遭到光时亨为代表的官员弹劾。直到大顺军占领大同的消息传到北京,山西官员李建泰上疏称“愿奉皇太子南去”,崇祯帝心动, 又要征求群臣意见,最终又被耽误。朱瞻基行书新春等诗翰(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三月十六,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至此,李自成军东渡黄河仅四十余天,兵锋直抵京师郊外,连大明先帝陵寝所在地昌平都被占领了。这一天,崇祯帝密诏巩永固, 欲南迁。巩永固字洪图,宛平人,好读书,负才气,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驸马。巩永固娶光宗第八女乐安公主朱徽媞,算起来他是崇祯帝的妹夫,崇祯帝叫他商议南迁事,实在是事出紧急,希望自家人能坦诚相见,毕竟李自成大军距离德胜门也就几十公里了……巩永固此前主张南迁,崇祯帝此番召集他,是想让他拉出一支军队护送自己南下。却见巩永固叩头言:“亲臣不藏甲,臣等难以空手搏贼。”原来一直主张南迁的巩永固手头根本无兵可用。最终“皆相向涕泣”。三天后,李自成就进城了,巩永固也自杀。崇祯皇帝影视形象。来源/《碧血剑》军民以为大明气数已尽,并无战意。崇祯帝坐困北京城,无兵可用。明初的京营是一支当之无愧的雄师劲旅,洪武朝南京有京营二十万人,永乐朝将京营扩编为“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七十二卫,编制达到35万-40万人,“土木堡之变”京营折损过半,此后历朝多有整饬,但总体上兵力、战斗力不能与明初相提并论。明史学家吴晗认为,嘉靖时京营额兵有10.7万余人,但实存仅半,至崇祯时则无军可用。史书《爝火录》认为,李自成兵力很少,“兵不满二万,而孩子居其半,京师自守不固,非贼之能攻也”,就算加上投降李自成的唐通、白广恩、陈永福所部,明军也不过五六万人,兵力仅是土木堡之变后进攻京师的瓦剌大军的三分之一。宣德款铜熏炉。来源/故宫博物院京营本身的战斗力也下降得厉害,本该是精锐的京营出城后,士兵竟然一个个“皆流涕不敢前,诸将领亦相顾变色”。拿到火器,缺乏训练的士兵往往见到烟尘就盲目射击,一个人的枪响后整队人就会把子弹胡乱倾斜殆尽。当时的前膛火绳枪重复装填需要一分钟以上,这时间足够一公里外的骑兵冲到面前了,尚未完成再装填的士兵根本无法抵御冲击。时人记载,明末京营“及遇敌用师,不娴攻守杀夺救应防拒之法,强者走,弱者戮耳”——能逃出生天的都算是强军了,大部分京营士兵只能承担“遇警则呼名上城逻守,分泛结营,或宿营宫城,防警夜禁”这类巡逻任务,“潦草具文,敷衍如戏”,还全靠演技虚张声势。李自成的部队到达北京城下时,“三大营兵不战而溃,枪炮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影视剧中闯王大军攻克北京的场景。来源/《碧血剑》早在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大顺军已派细作假扮商贩潜入京城,渗透到六部衙门刺探情报,朝廷动向皆被实时传递。而昌平失守后,明朝兵部派出的侦察骑兵则全数被策反,导致京城对敌情一无所知。十七日,大顺军围攻九门,城外三大营官兵倒戈,守城士卒亦军心涣散。十八日攻势加剧,李自成在彰义门外设黄帐,令被俘的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分坐左右。太监杜勋被吊上城墙劝降,向崇祯渲染义军声势,建议皇帝早作打算,遭厉声呵斥。杜勋威胁若不放其返营,二王性命不保,守城太监曹化淳等私放其归。兵部尚书张缙彦察觉太监有异,急奏皇帝。崇祯手谕令其登城查探,但城防已被宦官把持,经出示御批方得通行。户部侍郎王家彦镇守安定门,严拒二王登城要求:“降贼者即为逆党,岂能放行!”御史王章与给事中光时亨守阜成门,王章亲自发炮击退敌军。当夜彰义门陷落,各门相继失守,京城一直传说是守城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曹化淳后来降清接着当太监,为这事纠结了一辈子,专门请求顺治帝澄清为李自成开城门之事,顺治帝批为“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除,该部知晓”。王章欲死战,被光时亨劝往宫中寻帝,途中遭李自成军围攻,王章大骂“勤王大军将至,尔等死期不远”而遇害。崇祯帝登煤山见烽烟四起,回宫与周皇后诀别。皇后抚太子及二王痛哭后自缢,崇祯帝手刃嫔妃,砍伤长平公主,遗言“何生帝王家”。十九日黎明,内城告破。崇祯敲钟召百官无应,遂于煤山自缢,太监王承恩殉主。影视剧中崇祯皇帝与太监王承恩自缢场景。来源/《碧血剑》崇祯帝越是勤政,越凸显系统性问题。有人统计,崇祯帝在位17年间,换内阁首辅50人,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自杀1人,处死总督17人,频繁换帅反而加剧了体制混乱。在崇祯帝的反复不定之下,朝臣利用起明朝体制的“廷议-票拟-批红”流程,推诿扯皮,极大破坏了行政效率,多次南迁动议没有形成任何有效决议,反而是敢于任事的大臣横遭弹劾。首辅陈演多次拒绝票拟, 令崇祯帝颇为不满:“朕不要做的, 先生偏要做。朕要做的, 先生偏不要做。”影视剧中的崇祯皇帝形象。来源/《碧血剑》崇祯帝自己不拿主意,把责任推给朝臣,连骂人都不明说“朕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光时亨等官员高举“国君死社稷”信条,推向极端,制造舆论压力,使任何突围方案都变成政治不正确。听闻北京城破后,身在天津的明朝官员冯元飏坐船回到了浙江老家——中原易手后,有人主张从京师沿着运河到达天津,随后乘海船南迁,崇祯帝亲自布置驻扎天津的冯元飏准备海舟,随时待命准备南下,但最终未能起行。只要在北京城内坐上船沿着通惠河到达通州,随后沿潮白河到达渤海,那里就有数百艘海船随时待命南下,一路都是成熟的漕运水路,可见直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崇祯帝都不是没有逃离北京城的机会。是他亲手葬送了南迁的机会。来源/《碧血剑》参考书籍:[明]史玄:《旧京遗事》;[清]李天根:《爝火录》;陈支平, 李定波:《甲申“南迁”史事考论———兼论甲申之际的明廷决策》; 《明清史研究》2024年9月。END作者 | 周天一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曾亦嘉(实习)校对 | 古月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