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之后,成庆以《金刚经》为钥,开启般若智慧与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对话——音频节目《现代视野里的〈金刚经〉》已在看理想App上线。在这档全新的节目里,成庆将结合中国人的精神变迁史,带我们进入《金刚经》和佛教的核心思想,看看这部为人熟知的佛典,能给当代中国人提供怎样的思想视野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在这个充斥着焦虑与虚无的“倦怠社会”,让我们暂时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共读《金刚经》,重建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这场时代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依靠菩萨道的智慧与慈悲,去改变社会、启发别人,我们可以共同将危机,转化为希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点击了解更多⬆️讲述|成庆来源|节选自《现代视野里的〈金刚经〉》 01.当代的心灵秩序危机在上一档节目《人生解忧》里,我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个体所遭遇到的很多心理层面的困惑问题,以及从佛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背后的认知症结到底在哪里。如果继续扩展视野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如此普遍的个人心灵危机背后,折射的是更大的集体精神秩序的问题。而要理解这种集体性的危机,或许需要先回过头看看,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样的状况。当我们回头看这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时,会发现中国人的认知模式有一些剧烈的变化。比如在精神层面上,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当下中国社会的集体心理趋向了一种极端利己式的个人主义。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几十年的市场经济逻辑已经深入人心,使得个人利益至上原则占据了价值观的主流。另一方面,在社会组织层面,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共同体组织,比如在计划体制下的单位制,或是传统的宗族、家庭,都逐渐变得松散甚至彻底瓦解,使得我们越来越以碎片化和原子化的状态生活,反过来这又强化了个人至上的观念,让我们越发远离了需要密切联系的集体生活。比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家庭团圆的仪式与内涵失去了兴趣,不愿在春节、中秋等节假日回家,与家人团聚。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体感受,而不是集体内部的关系,因此对传统的家庭关系普遍表现出冷漠与疏远。《东京家族》不可否认,当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抛弃后,市场化所释放出来的个人能动性,的确让这四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一旦经济发展受挫,这套单一市场化逻辑的弊病便充分暴露了出来——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生活共同体的有效支撑,我们不得不以原子化的方式去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因此会常常感到无法应对,孤立无援;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这几十年所形成的是一套以利益交换为底层逻辑的人际关系模式,随着经济的下行,当我们无法给他人提供物质或情绪层面的价值时,过往的社会关系网络便会快速瓦解,让我们感到强烈的孤独和无助。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清一个事实:我们多数人都不再具备跟过去四十几年一样的成功机遇与上升空间,大家再也无法按照过去那套认知框架去规划人生道路了。正是这种认知的落差,使得今天的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和焦虑感。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会提出相似的问题:我们的生活普遍比过去要更为富足,但是为什么个人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痛苦和不安?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先要看看,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的认知模式到底有哪些特征,以及为何我们无法面对这一波社会转型?02.历史被结构,未来不可期首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当代社会呈现出极端自利与碎片化的个人主义。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造成了大家现在熟知的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拼命奔跑,但是从未想过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共生的结构,彼此都是互相关联的。那种把他人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则是让自我异化为一种只想索取而不知付出的“我执怪物”,自然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包容、友善以及温情的关系。进一步,我们也就很难形成有粘合度的群体生活。每天走出家门时,无论是楼道里,还是每天就餐的餐馆里,我们与邻居、服务生乃至快递员之间,都更像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很少去主动展现出对他人的善意。这是因为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就是不断攫取利益的主体,和他人的关系只存在利益交换的层面。同样,今天我们在面对自然时,也多是拥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所以才会如此无所忌惮的生产和消费,而罔顾环境的持续恶化。《幸福就是吃饭睡觉等待》从技术层面看,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人们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世界,更多流连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关系互动中,甚至开始抗拒乃至否定现实世界中的互动与连接。我们更满足于建立一些比较表层的社交关系,因为这些关系可以快速的切换和重置。比如现在很流行的“追星文化”与“搭子文化”,大家只是在某些共同的爱好上彼此互动,但并不会形成紧密的友情关系,这当然也是因为相比过去,我们在网络上的社交活动其实是过度频繁的。这种“漂浮式的关系”,让个体很难寻找到紧密的社群生活认同,四处漂移,却是无根的。 其次,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世代,正逐渐陷入一种“去历史化”和“怀疑未来”的所谓“空洞当下”的状态。之所以会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和信息社会所弥漫的过度的虚拟化体验有关,因为这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越来越趋向于某种“即时性”与“无时间性”。互联网所提供的过载信息,使得我们无论是劳动还是娱乐,都被“即时性”紧紧地束缚。而消费主义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当下”的感官体验。由于过度关注“当下”,而忽视“历史”的脉络与意义,我们也对“未来”逐渐失去信心,便会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各种拼接,以求得到短平快的意义诠释,就像是生活在被抽空的“无时间状态”中。比如,我们过去所熟悉的“历史”,正在被快速地拆解、拼贴、组合,获得快速的知识消费与娱乐体验。这种理解“历史”的方式,在今天常常表现为各种历史短视频,以及各种具有穿越色彩和玄幻想象的网络小说。因为在我们看来,历史和未来只不过是意义的碎片,它们最终的目的只是用来当下消遣的经验素材而已。《东京家族》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不就是所谓的“活在当下”吗?现代人所享受的消费主义的“当下”只是满足于最原始的感官欲望,这反而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我执”,而其结果最终只能是“求而不得”的虚无化的“当下”,和佛教里说的“不执着当下”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今天的我们既失去了“历史”,也放弃了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也就自然会陷入盲目追求瞬时欢愉的所谓“空洞的当下”。03.虚无和推诿第三,今天的社会中,弥漫着一种盲从制度与放弃个体责任的“道德虚无主义”。在今天,人们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似乎不再诉诸于内心的良知、道德等精神品质,而是一味将责任推卸给制度与程序。这种由官僚科层化主导的运作模式,反而进一步剥夺了在真实生活中,个体生命对于他人生命所应持有的理解、同情与关爱。人们不再愿意为了他人的苦难而承担个人的风险,反而经常用“程序至上”、“不是我的责任范围”等借口来为自己推卸责任。比如在教育领域,由于校方、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不信任感,当学生遇到任何问题时,家长会本能性地将责任归结到校方和教师身上,进而引发彼此的对立。而为了自保、化解自身的责任风险,校方与教师在面对任何与学生相关的问题,都会先进行严格的权责划分。这些年在校园里出现的种种悲剧,固然一方面来自于应试教育机制的压力,另外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面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层面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在试图借助某些制度、程序上的职能划分来卸责,放弃了教育机构在生命成长层面的某些重要职能。《过春天》而作为家长,则对教育机构的管理表现出过度的敏感与警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认同开始自我窄化,本应承担“生命关怀”作用的教育也开始变质,沦落为市场化的服务而已。为什么今天我们会习惯性地用程序和道德来推卸对他人的责任?这背后当然有很多原因,但从我们的认知层面来看,这和过去这几十年所形成的个人至上的价值观有密切的关联。当我们越重视个体获得感的时候,就会自然与他人乃至所在的集体之间,划上泾渭分明的利益分界线,以此保障个人权益。虽然这种权责的划分本身并无问题,但是一旦我们不是从现实可操作性的层面来看待这种权责的厘清,而是从维护个体私欲的角度去推卸社会责任感时,最后导致的结果,只是在以某些看似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为自己的私欲作背书,久而久之,自然会弱化我们每个人的利他心和慈悲心。因此,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表面上看是因为经济形势的下滑,或是道德伦理的恶化,但溯其根源,则是这几十年所形成的对于“自我”的理解出现了某些偏差。我们将“自我”想象为一种仅仅满足感官欲望和重视利益得失的生命主体,而没有看到,“我”是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整个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互动和连接的存在,而我们却又偏执地想要从这些关系中抽离出来,获得一个想象中独属于自己的“个人港湾”。这当然只是虚妄的想象而已,而最终也只能带来剧烈的内在冲突与挣扎。 04.般若智慧与《金刚经》今天的中国人,普遍受到百年来西方思想的影响,更倾向于以现代理性化的知识背景去理解佛经。由于现代人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知,都是建立在科学宇宙观之上,因此大多数人很难亲近和理解讲述佛教世界观(法界观)的种种经典。比如《阿弥陀经》乃至《地藏经》等等,现代人难以接受“净土”以及“六道”等等观念,会认为佛经中充满类似各种荒诞不经的神话,就算不会完全否定佛教经典,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大多会把这一类佛经排除出视野之外。但与此相比,佛经中还有一类经典,则表现为非常朴实、理性乃至高度思辨性的特色,这以“般若类”的经典为主要代表,我们所熟知的《心经》、《金刚经》等都属于此类。这类经典多数不会直接描述我们无法理解的的各种境界,而是从认知出发,去引导我们观察为何会陷入烦恼的旋涡之中。也就是更多从“心性”入手,去阐述佛学中缜密、系统且具洞见的认识论。因此,当我们想要试图进入佛学的世界时,或许可以先从强调认识论的般若类经典入手,而《金刚经》则刚好是这样一部完美适配现代人的佛学经典。就《金刚经》的主要思想而言,对于当下中国人,由于今天的社会环境让人普遍感到精神上的倦怠,自然会产生出一种退缩到内心的冲动,开始反省心性和认知层面的各种议题。这种“向内看”,是重新反思我们过去所笃信的那套认知模式,比如各种形态的极端个人主义(我执),以及对于感官欲望的深度沉溺和对社交媒体的高度依赖等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所构建的信息社会,让人们整日面对各种信息的冲击,犹如身处幻化的太虚幻境中,身心俱疲却难以出离。《东京家族》《金刚经》中的“破相”思想,则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在各种“幻相”中看清自己所迷之处,才能不沉溺其中,不为外在世界所束缚。就算身处红尘之中,也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而且,《金刚经》也绝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充满了批判和破斥的基调,相反,这些批判和反思却是为了下一步——菩萨道的救度众生,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也就是《金刚经》中的开头须菩提对于佛陀的灵魂追问:为何佛陀您如此忙碌地度化众生,却丝毫不见疲倦,而为何我们却难以心安?因此,《金刚经》的思想绝非是让我们因为倦怠而逃离社会,而是让我们暂时先拉开与世界的距离,去反思一下,我们过去所习惯的那些观念和看法,是否值得推敲,以及去看看《金刚经》所提供的这些智慧,能否让我们重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甚至就像佛陀那样,不仅拥有足够的智慧,而且还能够拥有广阔的慈悲心,去改变社会,启发他人,这也正是《金刚经》中所蕴含的重要的菩萨道思想。在接下来的节目里,除了经文的讲解与梳理之外,我还会尝试着以《金刚经》的观念去对当下的一些时代议题作出诊断和分析,来看看在佛家的视野里,我们又能获得怎样的洞见。比如我们如何理解“网文”与“爽剧”的流行?为何今天的我们,一方面对历史与未来失去好奇与热忱,对于当下,我们又会感觉无力与倦怠?人工智能会在什么层面改变我们对自我的理解,这是否是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异化?而社交媒体又是如何编织让人目眩神迷的多重梦境,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反而失去兴趣?以及很多人关注的男女性别问题,在佛家看来,性别议题的差异与冲突,到底要如何理解与消融?总之,我衷心希望,各位听众朋友都能在这个节目中“各取一瓢饮”,去真实地感受和实践佛家的生命智慧,这也是我们将时代危机转化为希望的契机所在。⬇️🪷🎧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