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最节能的活法:装傻,闭嘴,隐身

Wait 5 sec.

文 | 洞见pumpkin · 主播 | 楚翘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它只长树干和枝条,不长叶子,如同枯木一般,当地人称之为“光棍树”。撒哈拉地区气候炎热干燥,若它和寻常树木一样长出繁密的叶子,叶面就会因升腾作用蒸发大量水分,干枯而死。光棍树主动退化叶子,用枝条进行光合作用,这让它得以存活。人和树一样,能量都是有限的。删繁就简,丢弃多余的“叶子”,少消耗自己,才是后半生最节能的活法。装傻,是难得糊涂的通透我有个好友人送外号“孙大傻”。大傻一把年纪没学会溜须拍马,倒是很会装聋扮傻。母亲偷偷给刚结婚的弟弟塞钱买车,老婆知道后指着孙大傻的鼻子骂“咱俩当初买房她连首付都没凑”。孙大傻只管给老婆捏肩捶背,让老婆消消气,对老母亲孝顺如初。在单位,因为业绩突出被上司挤兑,他从不放在心上,总是一笑而过;被同事甩锅抢功了,他也不当面拆穿,若无其事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亲戚们说他缺心眼,不硬气,同事们欺负他是软柿子,好拿捏。我不解:“难道你真的不生气吗?”孙大傻笑笑说:“我每天忙得团团转,哪有闲功夫计较这么多?”以前觉得他多少有点窝囊,经历的是是非非多了,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生活哲学。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傻瓜,只是聪明的人选择装傻,来感受那种叫做幸福的东西。正如《阿甘正传》中的那句台词: “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成熟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谁的生活掰开了揉碎了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弯弯绕,再事事算计,处处计较,更是烦上加烦。这也是为什么越是会算账的人,活得越是痛苦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是一个精明至极的人。 西街道华盛顿哪家店里的袜子最便宜,哪家店里的蛋糕经常做促销他心里门儿清,他甚至知道哪家快餐店会比其他快餐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 但这种精明并没有让他占多大的便宜,相反,太过于计较的性格让他疾病缠身。 直到32岁时,他才在病痛的折磨中醒悟过来,他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在大量的事实论据下,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凡是太爱计较、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眼睛只盯着自己失去的,生怕错过一分一毫的利益,注定活得辛苦又悲哀。心里住满了阴郁,快乐的阳光就无法照进去,长此以往,精神必将被拖垮。反而是蠢笨一点的人,心思单纯一点的人活得更潇洒。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笨人。”装傻不是真傻,而是不计得失的通透,是为人处世的高级智慧。闭嘴,是不屑入局的洒脱当遭遇误会,攻击,你会选择以牙还牙怼回去,还是听之任之?也许你会信誓旦旦地说:“我才不和他一般见识。”可真正遇到的时候,恐怕大部分人还是会情绪上头,与对方发生一些争执。作家耿向顺有个教师朋友,有天早上排队等地铁,被一个小伙子插队。   老师的职业本能附体,他没忍住教育道:“大家都在排队,你这样插队是不对的。”小伙子回头呛了他一句:“你有神经病啊!我就是没素质,不行吗?”这一听就是个地痞流氓,可那位朋友仍试图教化他:“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公共秩序,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教养,这些年的书你都白读了吗?”小伙子被彻底激怒,开始动手推搡他。老师也不甘示弱,一来二去,两个人扭打在一起,老师飞来横祸般留了个打架斗殴的案底。遇到矛盾争执,年轻时我们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恨不能挥舞拳头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及至壮年,好不容易稳住了脾气,又患上好为人师的弊病,不肯在口头上落了下风。后来撞了南墙,吃了亏,阅历慢慢上来你才能生出一种闭嘴的智慧:以后别和我争,争就是你赢,别和我杠,杠就是你对。正如辉姑娘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说的:“当你终于沉默,成熟才刚刚开始。”综艺《十三邀》里,于谦曾提起自己的一段经历。那时他跟郭德纲搭档,刚开始有点名气,却也迎来了很多非议。这让他陷入无尽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他每天都在想如何去反驳那些质疑,如何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这世上无非是你说说别人,别人说说你,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这才放下包袱,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扰乱了自己的节奏。此后数十年,德云社渐渐走红,对他的质疑声也从未止息。但他却轻松了许多,批判也好、流言也罢,他已经没有回应的欲望。认真准备好每一场表演,戏外顾好自己的生活,活成了娱乐圈独一份的安逸自在。冯唐在《活着活着就老了》中写道:“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不要把它当回事,自己的能量,自己的时间,还有更多更好的地方去投入。”人生短暂,能量有限,不要浪费一丁一点儿在没有任何回报的地方。把时间和精力存下来精进自己,才是中年人该有的成熟。闭嘴不是吵不过,辩不赢,而是不自证的清醒,不入局的洒脱。隐身,是离群索居的修行杨绛先生在《将饮茶》里记过一件趣事。茶余饭后,她和钱钟书有过一次闲聊,谈到:“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隐身衣”。仙界法宝众多,他们选择隐身衣不是想有什么出格的行为,而是想借着这件法器,摆脱名望和声誉的羁绊,更随心地去生活,更沉浸地进行创作。然而很多人却难以静下心,流连于灯红酒绿的名利场,往返于觥筹交错的酒桌上。自以为能换来所谓的人脉、资源、机会、名利…… 实则对自己是一种极大的消耗。中国文坛上,有一位神秘作家,网上连一张她的正面照片都没有。而她的许多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后,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受欢迎程度,如《大江东去》《都挺好》《欢乐颂》等。她就是作家阿耐。阿耐一直隐姓埋名,谢绝公开露面,不接受采访,不面见合作方,更不参加任何签售会。相比于置身热闹的人群中,她更喜欢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书,写作,学习、锻炼……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她安顿心灵,取悦自我的选择。不用维系不痛不痒的关系,不必回应不三不四的话题,便有更多的精力专注生活,投入写作。曾仕强说:“人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年轻时,我们把人际关系看得很重,觉得那种高朋满座、喧嚣热闹的生活才有意思。旅程过半才发觉,喧嚣的聚会,浮夸的酒局,带来的往往不是愉悦和满足,而是疲累与力不从心。斩断社交,离群索居,是在给精神节能减负。不做热闹的参与者,也不做看热闹的局外人,洁净自己的能量场,才能静心沉淀。隐身不是生性孤僻,而是回归自我。▽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告诫年轻人:“30岁左右是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处乱跑之后,为人生做一次减法的重要时间。”人生下半场,寡思,闭嘴,不混圈子。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处世态度,而是一个人从中年困局中觉醒的开始。作者:洞见pumpkin,洞见旗下专栏作家。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