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试试“不看新闻”?

Wait 5 sec.

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假如你过去几个月被各类新闻弄得头晕脑涨,打开手机一片焦虑,不看手机又担心错过什么。那么这篇文章建议你好好看看。我们要说的,是如何树立高明的信息观。作者:达珍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有一部分消息,不看也不耽误过去几个月,过山车式的消息不少。过山车过程很刺激对吧?但是刺激一大圈之后,你又会回到开始的地方。经过起起落落,故事又回到起点。比如金价的起起落落,有人整天盯着金价,涨了后悔没买,跌了又暗自庆幸,等内心戏演了几个星期之后,发现金价又回到了一个月前。再比如前几个月还有个谣言,说“80后”的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5.2%,每20个人里面就已经有一个人不在了,搞得人心惶惶。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这个数字来自第七次人口普查。但问题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是2020年做的,你怎么可能在2020年就算出2024年的死亡率呢?换句话说,有一部分消息,看与不看其实没什么区别,不看也什么都不耽误。之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研究机构估算过,一个人平均每天浏览新闻的时间,大约是58分钟至96分钟。假如按照一个成年人一天清醒16个小时计算,这意味着你成年之后,一生中有十六分之一的时间在看新闻。而且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每天看新闻的时间就越长。从这个角度看,建立一套明智的信息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对待新闻和各类消息呢?重要的事情肯定得知道,但假如什么都看又太浪费时间。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本很好玩的书,或许可以参考,书名叫《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作者是瑞士企业家鲁尔夫·杜伯里。这本书并不算很新,2020年就在国内出版了,但书里的很多洞察今天依然很给人启发。鲁尔夫·杜伯里认为,不必关注所有的新闻,因为不看这些新闻,你也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反而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来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02为什么不必看所有新闻?首先,新闻有它自身的视角局限性。要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业,直到17世纪才出现。最早的新闻媒体,有1609年德国的《通告报》,还有1621年英国的《每周新闻》。1650年,德国出版商蒂莫休·里兹赫创办了《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份日报。而后续几十年,欧洲就出现了好几百家日报。但新鲜的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根据杜伯里的观察,很多时候我们在当下很难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比如,世界上第一个被普遍使用,并且能够显示图片的网页浏览器“Mosaic”,是在1993年11月11日推出的。这可能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发明之一。但当时,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浏览器,只有技术圈和学术圈里的少数人关注。为什么?因为新闻没有大批量报道。当时很少有人能预判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杜伯里说,这并不是记者的过错,而是新闻业的经营模式,造成了行业内部的盲点。再比如,过去100年对生活影响最大的工程发明是什么?通自来水肯定算其中之一。但你看过去的报纸,对这件事的报道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就像经济学家何帆老师说的,很多时候,越是重大的变革,越是来得悄无声息。很多敲锣打鼓的事情,最后反而会风平浪静。其次,随着新闻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再加上算法的推荐,新闻会放大某些偏误。之前,美国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针对职业赌马人做了一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向赌马人提供更多关于参赛马匹的信息,然后来看这些信息对赌马人最终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获得的信息越多,赌马人对自己的评估能力越自信,但最终他们的赢率并没有提高。换句话说,在很多情况下,知道更多所谓的小道消息,并不会立刻提升一个人的决策水平。比如,你看到新闻说某个地方发生了飞机事故,但第二天你正好要坐飞机去出差,这个时候你可能不太想坐飞机,甚至会担心飞机的安全问题。但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报告,2023年,全球飞机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是3770万分之一。按照这个概率推算,假如一个人每天都乘坐飞机,他飞行10万年才可能遭遇一次致命事故。目前,飞行仍然是最安全的运输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新闻往往会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但这有时会放大某些不必要的担忧,最终导致人做出错误决策。03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两种我们曾经讲过复杂科学家斯科特·佩奇的观点。他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层面,第一个层级叫数据。而数据经过整理,会变成第二个层级,信息。而信息经过抽象建模,会进入第三个层级,成为知识。而当一个人掌握大量的知识之后,他会拥有第四个层级,叫,智慧。按照佩奇的分类,新闻中呈现出的,还达不到知识这一层,很多都只是最底层的数据,而质量高一点的媒体,可以触达到数据上一层的信息。很少有媒体会上升到知识这一层。因为这四个层级,越往上,理解成本越高,传播难度越大。而很多新闻追求的恰恰是传播的效率。到这里,可能还有人会说,不看新闻,会不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杜伯里的答案是,最终来看,并不会。假如一件事情真的非常重要,那你会从更专业的报道,从你的朋友、同事,以及任何一个跟你聊天的人那里获得这个信息。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很多不看新闻,不进影院的人也知道了DeepeSeek和《哪吒2》,因为他的家人、朋友总会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按照杜伯里的说法,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两种。第一种是狭义的重要事情,也就是知道这些事情能让你立刻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你父母的身体状况、孩子的学习成绩、伴侣的情绪状态等,但这些一般不会出现在新闻中。第二种是,能让你跟这个世界产生联系,并且长期来看有助于你的成长的事。在这里,杜伯里借用了巴菲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做能力圈。也就是,这个圈里的事物是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而其他事物是你不懂或者完全无法掌控的。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待在里面。也就是,应该以能力圈为核心,组织自己的生活和职业。而这点也适用于信息获取,你可以用能力圈来判断这些资讯的价值,那些环绕在你能力圈周围的信息,是你的工具、利器,其他就不太重要了。比如,你是一位心脏外科医生,所有跟这个领域相关的科学期刊应该是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大部分信息你都可以忽略,不需要知道哪个国家的球星退役了,也不需要知道哪个明星的恋情曝光了。再比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想知道目前最新的建筑法规或者某个国家流行的设计风格,那么这个时候新闻平台也不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最快路径。可能还有人会说,难道我们不应该听一听远方的哭声吗?完全不看新闻,谁来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杜伯里有个相当犀利的观点,他认为,假如一个人真的要帮助弱者,应该提供的是金钱或帮助,而不是注意力。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这本书里,有个更扎心的说法。她说,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当然,这些观点或许多少有点极端。毕竟,很多时候,关注本身就是力量。而按照我的个人理解,他们想说的应该是,人可以关心弱者,也应该关心弱者,但不应该以关心为借口,去回避真正重要的事。比如,明明该努力工作的时候,却在刷手机,并美其名曰这是在关心他人。杜伯里说的应该是这种情况要杜绝。最后,杜伯里说,人也不可能什么新闻都不看,关键是,怎么做好筛选。杜伯里的建议是,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准备一个媒体清单。比如,每天定期看一些专门做深度解读的媒体或者杂志。再比如,长期关注一些专业领域的书籍或者专家学者。这些信息来源,足够你获取绝大多数重要的知识。同时,要保证吸收15%的陌生信息。之前,万维钢老师讲过“最优学习的85%规则”。根据研究者的发现,15%不但是学习中的最佳训练出错率,也是心流率,也是文艺作品最佳惊喜率。在媒体消费上也一样,保持15%的陌生信息,或许是开阔眼界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应该不像平时那么忙。前面说的这套与信息相处的方法,你或许可以趁机试试看。👆👆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看懂关键信号和真趋势04-28 四对关键关系,搞清未来政策走向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五个方法04-27 快来读《逻辑学通识讲义》‍‍京东美团外卖大战:三大熵增,三组经验04-25 京东为何高调掀起外卖大战让孩子的学习像打游戏一样上瘾,用好这三招04-21 《让思考上瘾》,实用育娃宝典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