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们,说话要算数啊

Wait 5 sec.

作者:明焉过春天来源:Sir电影(ID:dushetv)我敢说,现在国产片最抢手的,不是哪个流量明星,而是它——四川话。广义一点来说,是覆盖“西南F4”(云贵川渝)的西南官话。与方言相关的电影,今年上映的就有《小小的我》《哪吒2》和《想飞的女孩》。再往前几年更是数不过来:《人生大事》《走走停停》《草木人间》《学爸》《八角笼中》《忠犬八公》《我的姐姐》《断·桥》《风犬少年的天空》《无名之辈》《乔妍的心事》……不数不知道,现在国产的方言电影已经这么热门了。而西南官话为什么又会成为方言电影的首选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有趣的现象,以及国产片要怎么说话,观众才爱听。现在的意见分成两派:有的认为,电影说方言接地气,有意思。但也有人说,四川话电影看太多,都看麻了。不管你是哪一种,都无法否认四川方言的超强渗透力。就连国产动画,也都是“劳资蜀道山”(老子数到三),把“怎么”说成“啷个”。不来几句“巴适”“要得”,好像就差点意思。好听,好玩。但电影中四川话(也包括其他西南官话)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也困惑,是否真的有这么多国产片的故事需要和西南地区绑定。还是仅仅,把四川话当成了“有趣、生动、烟火气”的buff加成?四川话,包搞笑的在四川话之前,上一代的畅销款方言是——东北话。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电视里总会为全国观众献上几个东北话的节目。但问题是,一来,东北话和普通话差别并不大;二来,由于常年被当作“钦定方言”使用,它在大众印象中逐渐带上了官方气息。但方言的使用,不就是为了和主流拉开一定的差距吗?于是,国产影视开始寻找更具“野生感”的方言。确实有效。一口纯正的方言,常常会给角色来上画龙点睛的那一笔。成功的案例,比如《爱情神话》中的上海话。一桌子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灵额。或者《隐秘的角落》张颂文麻将桌上一气到底说出的这句粤语台词。但不管是上海话,还是粤语,都有两个“问题”。第一,地域性太强。只能限定是某个地区,而且外地人几乎听不懂。第二,不小心就会有秀优越的嫌疑。都是沿海发达地区常用语言,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粤语大众第一时间会联想到香港,说粤语的角色总会自动贴上“高大上”的标签。而说方言最大目的是什么?就是接地气啊。所以国产商业片,需要的是一种既特殊化,又普遍化的方言。电影里的演员也许说着重庆话、四川话、贵州话,但电影绝不想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只能发生在这三个地方的故事。而是想要打通,在官方叙事的聚光灯之外,在一线大城市的下面,千千万万普通人真实的感受。《无名之辈》,片名就要强调“平凡”于是,西南官话成了最合适的选择。它和普通话的距离,不算太近,也不算太远——多多少少都能听懂一些。它既有地域特色,又足够“普通化”——不限于“西南F4”,甚至还有陕西、湖北、湖南、广西等部分地区的方言,都在西南官话的范畴中。而且还有着超强的包容性。不会像上海话、粤语或者北京话那样存在“何为标准”的问题。大家都不强调以自己为标准,每个地方都有口音,也彼此能听得懂。除了以上的外部因素,西南官话的优势在于自带喜感。喜欢说叠词,骂人也有一种萌萌的感觉。如果一部国产片需要现实感+喜剧性+人情味,那么西南官话一出,就是绝杀。《无名之辈》(故事设定在贵州都匀),一部想同时满足犯罪、喜剧、荒诞现实主义的电影,假如用普通话来拍,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比如,胡广生(章宇 饰)与兄弟“大头”在阳台对话“这就是爱情”,方言暴粗口,用普通话根本说不出口。就算说得出口,也不好笑了。这两个笨贼的看点当然不在于“笨”。而是让观众从他们的“笨”中品出可爱,又从可爱中品出一丝悲凉。所以,当结尾胡广生得知威胁自己性命的武器,只是一把滋他一脸的玩具水枪时,他反复在喊一句“耍老子”。看到这儿,有人笑,也有人哭。那是一种尊严被踩在地上碾的心酸,也是会刺痛普通人的荒诞。除了犯罪、喜剧片,西南官话还被广泛运用于另一种类型——家庭片。理由很简单,讲方言,有一种生活的松弛感。《忠犬八公》,导演把拍摄地定在重庆,主角们坐缆车、打麻将、讲重庆话。教授是个“耙耳朵”,他给捡回来的狗,起名“八筒”。而这一家真正的灵魂人物,是那个张口闭口“鬼迷日眼”(不可理喻)、“装洋盘”(装能干)的重庆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她是川渝地区常说的那种“歪婆娘”。性格泼辣、直爽,讲话又毒又亲,日常怼丈夫、孩子、狗子,毫不客气。但也正是这种“不客气”,衬出了生活的琐碎和安逸。包括去年的《走走停停》。四川话一方面给影片营造了老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息,另一方面,又用松弛和戏谑的口音,消解了社会焦虑——男主吴迪(胡歌 饰)回乡找不到工作,父亲想帮他托关系进国企,结果上门给熟人送礼时,对方正和老婆在家打架。都头破血流了,还一本正经地和老吴解释: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单位僧多粥少……父子俩一听,觉得没戏了。但对方一边上救护车,一边还在招待他们:“你们坐到起(坐下),我没得事(没事)。”把原本很严肃的事,变成了一种云淡风轻的幽默。方言,当然不能成为电影的主菜。它就像调料,适量撒上一点,就能把味道提上一个档次。可问题是,一旦被滥用,方言,也可能成为电影的“添加剂”。好用,滥用别说国产片爱用了。就连短剧都乘上了这阵风。比如短剧《家里家外》,四川话台词流畅地道,直接影响到了剧的整体气质。这也是它能被称为“短剧天花板”的一大原因。相比其他短剧,《家里家外》确实很良心了。如果不细究剧情的可信度,倒也能美滋滋地追下去。但方言真的是爆款密码吗?成功的当然不少,《人生大事》《无名之辈》《追凶者也》……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从豆瓣评分就看得出来:甚至,不少人对方言已经产生厌烦。尤其是当演员“硬”说方言的时候。很多片子的演员都非川渝籍,基本上都是进组后才现学的。天赋型选手一点就通,比如《无名之辈》里的任素汐。哪怕演了个全身瘫痪的角色,用贵州话骂起人来依旧狠辣够劲儿。说得不够对味的,比如电影里的陈建斌(他媳妇蒋勤勤还是重庆人)。难怪每次回忆起《无名之辈》,总会忘记男一号其实是他。没错,口音的差异,很多时候也会导致一部电影的割裂。就像《八角笼中》的王宝强。在大家的印象中,宝强日常讲普通话本就带有一点河北口音,在此基础上再讲四川话,就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好恨图片不能放声音包括《走走停停》。尤其是在听过《繁花》里宝总流利悦耳的上海话之后,更是对胡歌的四川话感到尴尬。更不用说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高圆圆了。不得不说,导演让他俩凑一起时讲普通话是明智之举。请注意,我前面提到的这几部电影,都是口碑还不错的片子。要是故事本身就一般,再加上散装的方言,那么效果只会弄巧成拙。比如《断·桥》里的马思纯,方言讲着讲着就“普”了,活脱脱的外地人强行尬讲重庆话。她的台词只有一个作用——把重庆人王俊凯的台词衬托得前所未有的流利、自然。以及《乔妍的心事》里的赵丽颖。她讲的云南话,好像就是把普通话变个拼音声调,其他的口音、腔调什么的一概不管。每次她用方言念台词我都想按倍速,口音不标准,咱稍微讲点节奏行吗?当然了。口音不正宗,也许对外地人来说无伤大雅,勉强听听也能凑合过关。观众真正的雷点,是用了方言却不说人话。要知道,很多四川话电影的编剧、导演,都不是川渝人。写台词的时候,他们依旧沿用普通话的口语习惯。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老子”“老汉”“啷个”等词汇外,很多句子都是在用四川话的口音,去念普通话的台词。很像是南方人误用儿化音的尴尬。且不说这些台词本身就很书面化,根本不会出现在日常对话里。最离谱的是,有些电影完全不管四川话适不适用,只为了达到幽默、生活化的效果,就强行滥用。比如《学爸》,一部以“鸡娃”为话题的四川话电影。看完会让人困惑于这部电影是要松弛还是要紧绷。没错,西南官话是很“宝藏”,所以越来越多电影创作者只图便利、省事,一门心思“抄作业”。他们也许只看到了西南官话的刻板印象,比如泼辣、江湖和市井气,却忽略了川味之下,更重要的“人味”。让演员驾驭方言,而不是相反其实,很多电影都没必要讲方言。有些故事,哪怕脱离地域设定,也照样成立。甚至,用普通话拍,效果可能还会更好。比如2019年那部《被光抓走的人》。故事的文本非常有意思,一个在凡尘中的科幻概念——有爱情的人,将会被光抓走。那么留下来的“爱人”们,将如何面对彼此?地点位于湖北宜昌(也讲西南官话),但出场人物众多,演员的口音五花八门,一听就都不是本地人。也就黄璐饰演的角色,是个性格泼辣的悍妇,讲方言时有那么点“歪婆娘”的味道(她本人是四川人)。结果就是,其他人的方言,统一不到一个画风里。是的。我们的电影需要方言来获得真实感,但搭建一个语言系统,过程也很繁复。说到这里,我想起一部印象很深刻的方言电影——《米花之味》。女主角英泽,扮演一个傣族的单亲妈妈,说着和当地人几乎没有区别的西双版纳口音云南话。如果不看介绍,你都不会想到演员是一个北京大妞。而这背后,是她在当地体验生活了四个多月,学习方言,融入当地风俗,跳傣族舞蹈,和当地妇女一起到集市卖早点,烧火做饭、喂猪、洗衣服,甚至皮肤都晒成黝黑的颜色。国产片在发掘方言的同时,也不该太轻易地对待方言,把它当成一套“现学现卖”的人物妆造。甚至很多本来演技很出色的演员,也因为不成熟的方言,而泄了口气。就拿《万箭穿心》的女主颜丙燕来说。李宝莉这个角色大放光彩,让她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演得好吗?当然。但颜丙燕耿耿于怀这次表演的不完美。因为从接到剧本到开机,只有10天的时间,她遗憾地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一定要把武汉话学得更好。侯孝贤找来梁朝伟拍《悲情城市》。为了让他的表演不被语言拖后腿,直接把这个角色改成了不会说话的设定。看到没有?语言是电影呼吸的一部分,不是一种任意组合的改装配件。不能因为西南官话相较容易学,就让演员一股脑儿地来说。也不能因为方言“不正规”,就觉得讲成个半吊子,也无所谓。我们永远欢迎国产片更真实地说话。但不要为了凑某种语言的热闹,而变成了鹦鹉学舌。▽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