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你不要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Wait 5 sec.

夜读·开卷有益或许你曾因原生家庭的情感负荷,习惯了将各种需求埋藏在心底,竭力维持表面的完满;或许你正周旋在女友、妻子、母亲、员工、朋友多重身份之间,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疲惫迷茫;或许你因生活骤变、工作重压或家庭责任,在命运的旋涡中挣扎。此刻,你或许正被无数情绪包围着:内耗、迷茫、焦虑、无助、拧巴……自我觉察是一切疗愈的起点——看见那些伤口,并承认它们的存在。300万粉丝心理作家墨多先生的新书《做自己的光》是一本写给女性的治愈之书,它将引导你卸下心里的枷锁,重新认识自己,重塑关于原生家庭的信念与心智模式。书中说,虽然你无法改变过去,但你有能力选择现在。谋爱先谋生,爱人先爱己。你可以做自己的太阳,晒干所有潮湿的过往。我们来读《做自己的光》中的两篇文章。改变负面关系模式找回自信与力量年少时,我读过一首纪伯伦论婚姻的诗,其中一段关于爱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它生动地描绘了青春时期我心中对于最美好的亲密关系的想象。你们要彼此相爱,但不要给爱系上锁链;让爱成为澎湃翻腾的大海,你们的心灵就是它的堤岸。彼此把对方的酒杯斟满,但绝不可在同一杯中啜饮。相互递赠面包,但绝不可在同一块面包上共食。尽情地一齐欢唱、一齐舞蹈,但是,各人都有自己的静独;就如琴弦,每一根均是独立的个体,尽管它们合在一起时能奏出同一音律。——纪伯伦《先知·论婚姻》看不见的网人们的生活本像一条条平行线,每个人各自沿着原本的轨迹一直向前,与他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永不相交,彼此致意。可命运常常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悄然拨动着两条平行线,直至它们交织缠绕在一起。倩愉和柏靖的故事,就始于这样的交织。起初,他们也只是在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上行走。缘分却让这两条线开始反复地交织与缠绕,情感在他们心中荡漾,爱恨也在两人指尖流连。越是缠绕,他们的感情就越像一张大网,囊括了彼此的喜怒哀乐,也束缚着各自的生活。倩愉是我在老友组织的跨年聚会上认识的女生,我对她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晚刚过7点,倩愉的手机就一直响个不停,她急匆匆地出门接听了好几次电话。我看得出她心情不佳,便向身旁的朋友询问她是否遭遇了什么困难。朋友露出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对我说:“哎呀,她家里那位管得严,估计又在催她了。”饭局进行到一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了起来,倩愉一口气喝尽几杯鸡尾酒后,坐到我身旁,开始诉说她那从玫瑰变成荆棘的爱情故事。原来,倩愉和她的男朋友柏靖是一对校园情侣,今年是他们相携走过的第五个年头。两人经历了学生时期的青涩懵懂、毕业后的彷徨迷茫以及进入社会后的起落沉浮,见证了彼此最完整的“黄金时代”。倩愉爱好广泛,交友众多,她热情开朗的性格总能让她迅速与他人建立友谊。柏靖却沉默内敛,总是很抵触认识新朋友。他们初识是在学校里,倩愉忘记带教材,便找隔壁班的柏靖借书,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络起来。起初,柏靖是个温柔体贴的男友,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倩愉,雨天打伞,降温添衣,他们之间大大小小的纪念日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他的小毛病或许就是过于黏人和占有欲强了些,总容易被一点儿小事勾起醋意。比如,每次柏靖去等倩愉下课,只要看到她和某个同班男生走在一起说说笑笑,他便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柏靖还曾以“倩愉男友”的身份添加其他男生为好友,警告对方不要逾矩。当时的倩愉年轻、天真,对恋人这一“可爱”的小毛病并没有太在意,反而觉得这是他太过在乎自己的证明。为了讨好柏靖,也为了亲密关系能继续发展,倩愉向男同学道歉后,便有意和异性保持距离,上课时也只和女同学组队做作业。她曾建议男友加入一些社团以结识更多同好,柏靖却反驳道:“不想认识陌生人,他们都不懂我,我有你就行了。”尽管这对小情侣偶尔会因此发生一些小摩擦,但基本都无伤大雅。倩愉以为他们还是会像世间千千万万对爱侣一样结婚、生子、变老,幸福地共度余生。直到那件事发生,两人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某个暴雨天,倩愉打不到车,无奈之下她只好搭一位男性同事的顺风车回家。没想到这一无心的举动,竟让柏靖勃然大怒,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倩愉对男友的怒火很不解,抱怨道:“每天只有我们俩面对面,我周围的人都被忽视了。”但柏靖仍然坚持道:“只有我们俩不好吗?你总要考虑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同事,难道我不比他们重要吗?”那次争吵的最后,柏靖说出了一句令倩愉不寒而栗的话:“真想用一张网把我们罩住,网里就只有我和你。”图源《做自己的光》 插画作者:Lost7和好以后,柏靖对倩愉的控制反而变本加厉,开始严密监视她的行踪,时刻关注她的社交圈子,对她的一举一动指手画脚。就这样,在柏靖的干涉下,倩愉远离了家人和朋友,缩小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她甚至连参加公司聚餐这样基本的社交活动,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生怕惹来柏靖的猜忌和斥责。言语上的羞辱和贬低更是家常便饭。每当倩愉感到孤独无助时,柏靖便会“趁虚而入”,对她进行所谓的“脑内改造”,说恋爱这么多年,身边多少情侣因成长速度不同而分手,只有他处在职业上升期,却还是选择与倩愉相爱相守。柏靖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是在控制倩愉,反而强词夺理地表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爱倩愉。在某个深夜,两个人再一次爆发争吵后,倩愉气得冲出家门。当她在街心花园漫无目的地游荡时,她翻遍自己的通信录却找不到一个能倾诉心事的人。这时,手机软件弹出置顶消息:“回来吧,很晚了,就算你生气,咱们明天再说。”那晚,她无处可去,偌大的城市却找不到其他的安身之所,她只得灰溜溜地回到两个人的出租屋。直到此时,倩愉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她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身陷一个牢笼,被束缚在一张恋人精心编织的网中。为何强势的“爱”让人难以挣脱听倩愉诉说完自己的爱情经历,我断定她正处于一种病态的“控制型亲密关系”中。这一概念在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的著作中有过描述。在这种关系模式里,施加控制的一方会无度地使自身的权威膨胀,试图完全掌控另一方的生活,将另一方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和约束。他们会通过监视对方、控制对方的社交圈、贬低对方人格等一系列手段,达到完全支配和主宰对方的目的。这种控制型亲密关系的危害在于,它不只是单纯的身体伤害,更是对受害者自主权和意志的剥夺。迫害者的终极目标,是要彻底凌驾于受害者之上,使受害者成为被控制、被操纵的对象。最终,受害的一方往往会被严重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折磨,丧失生活的主导权和自信心。很显然,倩愉正是如此。她在柏靖的言语羞辱和精神控制下,开始自我贬低,甚至怀疑自己一无是处。她关闭了自己的社交圈,把生活的主导权完全交给了爱人,小心翼翼地活在他为她划定的狭窄空间里,根本看不到人生的自由和美好。挣脱病态关系,重新找回自我我静静地听完,没有急于对这段感情进行评判,而是耐心地引导倩愉自己分析这段关系的问题所在:“倩愉,你觉得健康的感情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应该是彼此信任,互相尊重,能给对方自由发展的空间吧。”倩愉犹豫了一会儿,慢慢说道。“那你现在的感情状态是这样的吗?你感到快乐和满足吗?”这个问题让倩愉久久地陷入了沉默。倩愉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瞬间,在他们两人最初选择住处的时候,柏靖极力劝说她选择距离柏靖公司更近的房源。明明是体贴的爱人,却忍心让她每天花三小时通勤。柏靖说:“这么选只是为了方便,你也不想我太辛苦吧?”现在倩愉才渐渐发现,这处房子确实“方便”,“方便”她对远距离通勤感到疲惫,“方便”她拒绝朋友和同事组织的社交活动,甚至“方便”她辞职专心照顾对方。有多少人在爱里委曲求全,却最终失去自我。倩愉意识到这是她自己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无法假手于人。她开始着手重建自己的生活,重新与曾经的朋友联络,并加入了一个女性成长小组。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和她有相似经历的女性朋友。大家互相倾听,互相鼓励,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与感悟。在小组讨论时,大家分享了以下这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倩愉及更多女性摆脱控制型亲密关系,重新找到坚定、独立的自我。第一种方法,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自我价值,将定义自我价值的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品质才是决定自我价值的因素。花时间独自反思,写下自己的优点,如善良、智慧、有创造力等,以及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哪怕只是一些生活上的小成就。如果今天晚饭后没有犯懒躺着玩手机,而是跟着教程做了一件可爱的手工艺品,在针线细细密密的缝制过程中进入了心流状态,这就是一个值得记录的小成就。每天花几分钟回顾这个成就列表,提醒自己“我很有价值”。图源《做自己的光》 插画作者:Lost7第二种方法,建立健康的关系边界,承认爱有界限。要想改变负面关系模式,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关系边界,而不是任由他人以爱之名模糊边界。柏靖之所以会变本加厉地控制倩愉,其实都是她“默许”的。我们可以明确自己在关系中的界限,学会说“不”,不接受任何的贬低和控制,哪怕是最亲密的人说这是“为你好”。倩愉渐渐迷上了做手工,并报名参加了手工制作兴趣班,进行系统的学习。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柏靖起初百般阻挠她的计划,但倩愉没有动摇,她明白,这些都是控制者常用的伎俩。她坚定地告诉柏靖:“我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这是我自己的事。”第三种方法,独立面对世界,向美好敞开怀抱。倩愉开始尝试很多过去从未做过的事情:一个人旅行、学习一项新技能、参加志愿者活动……渐渐地,她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拥抱了更好的自己。自由的滋味是甜的,也是苦的。倩愉搬出了与柏靖合租的小屋,开始着手装修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打算重新考虑这段关系。“重获新生”的倩愉,也曾在夜深人静时因过往的经历而感到悔恨和无助。每当这时,她都会想起她在女性成长小组里听到同伴分享的一句话:“关照内心,拥抱未知。”这次再在聚会上看到倩愉,她正神采飞扬地与朋友们聊天,手中不停地摆弄着一些可爱的手工艺品。与我打过招呼后,她从包里掏出一件小小的手工艺品送给我,这是她目前最满意也是她做的手工艺品中最畅销的一件——用红色毛线织出一张网,网罩住两个拥抱的小人。她将这个作品命名为“情网”。她羞涩却又自豪地告诉我,她现在的身份是某手工品牌的主理人,并邀请我有空去她的设计事务所坐坐。“真爱之舟,扎根于自由之沃土。”真正的爱,邀请我们走向彼此,却也鼓励我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许多人在回忆自己与恋人初遇的时刻时都会用“坠入情网”这个词,但是,爱不是一张网,不应束缚住两个人的双手双脚,让彼此再不能与外界互通。爱不是控制占有,不是权衡利弊,更不是融为一体。爱是彼此鼓励,彼此支持,是我永远欣赏你为广阔的世界失神的瞬间。愿倩愉和千千万万的女性创造力与生命力永驻,生而自由,再无束缚。拒绝羞耻情绪,全情体验生命你上次哭是什么时候?你上次大笑是什么时候?你上次情绪失控又是什么时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经历分离后不再痛苦;取得优秀的成绩后不再兴奋;看到影视剧中的浪漫情节不再感动……终于,我们变成了“情绪稳定”的成人。负面情绪就不该被表达吗现代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情绪表达渠道。如今,人们终于有了更多途径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无论欢欣的时刻,还是悲伤的际遇,每个人都能通过各个平台将自己的情绪分享给身边的人。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这条表达之路开放的同时,许多人却因展露真实情感而遭受他人的指责与规训。广雨走进咨询室时,身穿一件简单的白色半袖搭配牛仔裤,脚上是一双帆布鞋。她的短发整齐利落,她的眉头紧锁,神情中透着几分不安。广雨刚刚进入大学不久,主修新闻专业。为了培养未来职业敏感度,她总是紧跟社会热点。她也是一个喜欢分享生活点滴的女孩,常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琐事,也经常就时事发表评论和见解。某个夜晚,一则令人心痛的社会新闻深深地刺激了她,于是她有感而发写下长文,在公共平台分享了自己曾经遭遇的被同学欺负的经历。“那天晚上,我在热搜上看到那则新闻,回想起当年的自己。”广雨回忆道,“我忍不住写了很多感想,发在公共平台上。”然而她的行为却招来了非议,现实生活中熟识的朋友表达了理解和支持,但也有网络平台上的陌生人留言指责她“矫情”,还配以嬉皮笑脸的表情,令广雨备感难堪。更令她心痛的是,她的父母深夜发消息劝她,不要轻易展露自己的真实情绪给大家看,尤其是脆弱和消极的情绪,避免落人话柄。“我父母半夜还特地发消息对我说,如果分享自己曾经的糟糕经历,未来可能会被人看低。当年犯错的人不是我,为什么我要掩埋自己的情绪,时时刻刻保持沉默?”广雨说着,脸上闪过一丝无奈。种种劝诫和批评都让广雨感到困惑和痛苦,最后在压力之下,她还是删除了那篇长文。自那之后,广雨每次想在公共平台上抒发自己的情绪,她都得反复思量。但她也始终疑惑,难道负面情绪(如悲伤、沮丧)就不该被表达吗?她带着这些疑问,决定踏入咨询室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图源《做自己的光》 插画作者:Lost7找回爱笑爱哭的自己广雨在哭的时候总是先说对不起,她希望能够平复情绪,止住哭声,但情绪如潮水涌来,难以自抑,她又继续开始痛哭。我望向她,对她说:“没事,你不需要因为自己有负面情绪向我道歉。事实上,每一种情绪都是生命赐予我们用来体验世界的宝贵礼物。”或许你会质疑:“难道愤怒、伤痛、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也是应当被接纳的吗?”没错,这些情绪并非我们应当排斥的“有害物”。愤怒实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它让我们在受到威胁时有勇气自卫;伤心和沮丧则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情绪,让我们感觉轻松;焦虑是一种预警信号,引导我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这些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情绪,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与其他情绪共同勾勒了人生的完整图景。广雨和那些劝她不要展露负面情绪的身边人,陷入了“情绪羞耻”的陷阱而不自知。情绪羞耻是指个体对自己体验到的某些情绪感到羞耻和自责,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的。这种羞耻感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地接纳自己的情绪,无法全然面对真实的自己。在当下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我们常常对某些情绪有着不自觉的偏见,甚至可能因其感到羞耻。比如,在主流观念里,“男子汉气概”要求每位男性都要摒弃脆弱和软弱的一面,展现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勇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男性便会对自身产生的脆弱情绪感到羞愧,进而竭力压抑。与情绪羞耻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念:我们开始认为某些情绪一定优于另一些情绪,前者可以被大方表露,后者则应该被隐藏和压抑。但这种强制的“情绪审查”并不能真正让情绪消失,相反,它们依然会在个体的内心深处翻涌,却缺少合理的宣泄出口。被压抑的情绪就像一股力量,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终将会以其他更加扭曲的方式爆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挣脱情绪羞耻的枷锁情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接纳和表达情绪,是认同自己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广雨更好地进行情绪表达,我建议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每天记录情绪。写情绪日记,记录每一次情绪的出现和自己的反应,这样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情绪日记不仅能帮助我们“整理”内心,还能成为帮助我们自我反思的宝贵工具。第二,寻找合适的释放情绪的方式。通过绘画、运动、正念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释放情绪,这样不仅能让我们的情绪找到合理的释放渠道,还能在过程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第三,与信任的人交流。找一些理解、支持我们的人,向他们倾诉我们的困惑和感受,这不仅能让我们感到被理解和被支持,还能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三毛曾在散文《简单》中写道:“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正是因为某些情绪的存在,我们才能全情体验生命的丰富和多彩。情绪就像万花筒中绽放的绚烂色彩,拥抱沮丧时的热泪盈眶,也拥抱愤怒时的失望痛苦,才是你与生命最赤诚相拥的姿态。 摘自畅销书《自渡》作者、“墨多先生”邱立非新书《做自己的光》。这是一本聚焦原生家庭创伤与自我疗愈的心理成长书籍,探讨了如何通过自我觉察、信念重组、自我养育和深度疗愈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救赎。如果你正处于人生低谷,翻开这本书,治愈就已经开始了。▽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