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T.S. 艾略特在《荒原》中这样写:“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对于许多人来说,春天并不是一万次春和景明,它太过明亮盛大,让一颗迟钝而枯萎的心无处安放。在春季,睡眠异常、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多发,个体与环境的因素、自然与建构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复杂地发生着作用。深陷其中的人一边努力挣扎,一边责备自己辜负春天。4月的理想家专栏,我们整理了“看理想”上关于焦虑、抑郁的节目内容,从爱情、工作、死亡、社会规训等等角度分析抑郁焦虑产生的原因,也尝试着从存在主义、身体锻炼、自我梳理、观念等视角提供应对的解法。在春天的末尾,看理想将这些节目开放给需要的朋友免费收听,希望我们都可以把身体里隐藏的情绪秘密晾晒在阳光下,也看到身边人的求救信号,帮助困境中的人从藤蔓裹缠般的痛苦中好好地走出来。请相信缝隙里也可以开出花,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 4月30日-5月5日,登录看理想App,点击首页「扫一扫」图标手动输入口令“在夏天相见”,即可领取7天试听体验(限量1000份),以下节目内容都可以免费收听。焦虑抑郁 有多少种面孔?01 牛马日常《我,到点下班》人并不是因为心理脆弱、敏感、想不开,才会得心理疾病,今天很多人的心理疾病源自于普遍的工作压力。现代工作制度的系统性压迫,给打工人带来长期的精神紧张,工作中的“异化”,比如掌控感的缺失,也对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负面影响。除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很多一般的心理问题,例如长期持续的不满和不安感,都被认为是对工作的正常反应,从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长期处于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模式,还会诱发各种躯体化症状,比如肠胃疾病、失眠、耳鸣等等。长期的隐痛面前,个人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拒绝过度消耗,也必须通过集体行动重构劳动权力关系,从而夺回掌控权。《反思现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寻获自由》主讲人: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推荐理由:4月的班就上到这了推荐人群:被工作绑架,心力交瘁的疲惫牛马02 爱与权力共生《玫瑰的故事》亲密关系中的焦虑很多时候源于权力剥夺。当亲密关系演变为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高位者由于性别、阶级等社会偏见导致个体权力感受挫,转而通过控制伴侣补偿自我,而处在权力低位的人,则因无法离开而产生持续焦虑,经济依赖、社会支持缺失或文化偏见也会加剧权力失衡。隐藏在“爱”背后的不平等引发压迫和焦虑,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想要掌握权力“重新上桌”,就必须要在自我认知层面培养主体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我要”以及“我可以”,进而创造新的语言、科学、故事体系。同时,也要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保持经济独立和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的致胜联盟,始终有离开的资源和底气。《不爱了:无限人生书单第18季》主讲人:曹雪敏(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推荐理由:爱很好,不爱也很好推荐人群:给不会爱或不敢爱,或主动选择不再爱的人;也给在爱中,依然相信爱、想要珍惜爱、愿意守护爱的人03 高度统一的价值追求《4.48精神崩溃》作家李智良在《房间》这本书里,把抑郁症比喻成人被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跟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对于负面情绪的恐惧、对于稳定的追求,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来自于一种很强大的、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空间每一个角落的统治能力。很多社会都有一个非常坚固的价值观,给社会成员规范很统一的上升路线。所有不符合规范,不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就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进而导致抑郁症与其他情绪病越来越盛行。抑郁症不仅是生物医学问题,更意味着个体压抑和意义感被剥夺。理解抑郁症,也需要从一味地追求消除症状,转向社会价值观的松绑和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生死之间:10堂课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处》主讲人:吴易叡(香港大学医学伦理及人文学部总监)推荐理由:学会当一个病人,勇敢生活推荐人群:接纳疾病是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与疾病相处的朋友04 “心灵的感冒”《丈夫得了抑郁症》近些年,关于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解释以及医学取向的治疗实践占据上风:“你的情绪低落源于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吃点药就好了”、“百忧解,解百忧”……这样的说法认为情绪根本上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只需要进行物理干预。我们常把抑郁症称为“心理上的小感冒”,这种类比减轻了病耻感,增加了主动求助的可能性,然而潜在的副作用在于,它会给许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以整齐划一的解释,简单化的标签掩盖甚至消解了真实生命的具体痛苦,将其简化为一个人“内部”的生理性问题。药物的确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甚至化解危机的作用,但永远无法解释心理冲突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们要的不只是被当作一个“人肉机器”被修理,而是被看见、被理解,我们需要依赖主观经验和反思来建构关于自我的一切。《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主讲人:王芳(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推荐理由:用理性与温柔的力量,把自己重新养育一次推荐人群:相信人格可以被文化和环境重塑,自由意志、选择与责任可以改写人生的朋友05 终极命题《镰仓物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变化,人们开始害怕死亡,具体表现为对于不可知的未来会产生一种持续的焦虑感,这在哲学上被称作“存在的焦虑”。当独立自洽的“自我意识”触碰到一个无法自洽的难题,即“我”作为一种变化的生命现象,必定将会有成、住、坏、空的一天,这个被建构起来的“我”会立刻抗拒这个赤裸裸的真相——这自然会带来生命的缺憾感,也就是所谓的“死亡焦虑”。今天松散的家族关系,加上互联网社会碎片化的人际关系,使得我们被抛到一个需要独自面对“死亡”的处境,虽然可以拥有更大的生命自主权,但也会在意义危机来临时变得更加脆弱。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我们靠着财富的积累与消费的愉悦暂时地回避了“人生有尽”的问题,但这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解答。现代消费社会利用其便利性,不断地用感官欲望的满足来转移深层的存在焦虑,也就是所谓的“娱乐至死”。然而想要用欲望的伸张来证明自己存在,其背面无非就是对于“死”的畏惧。《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主讲人: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推荐理由:苦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但我们仍然可以获得心灵自由的力量推荐人群:卷不动,躺不平,逃不掉,想要寻找安心之道的朋友🤗4条实践方法01 首先请拥抱身体《生活大爆炸》很多时候,焦虑只是人体机能的一种保护机制。面对危机,不只大脑中的杏仁核在工作,我们全身内部都在发生猛烈的变化,经历着一场化学风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意识中的记忆,还有身体里的印记。应对焦虑与创伤,关键在于不能用理性去抑制、逃避情绪,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学会觉察身体信号,注意当下的感受,与情绪共处,让自己不被海啸一般的情绪和身体反应淹没而导致失控。每日5分钟练习专注呼吸,不去评判感受,而是观察身体变化,重建身心连接,帮助前额叶(理性脑)与杏仁核(情绪脑)重新协调。学习即使是在接触痛苦和可怕的回忆时,都能平静地呼吸,而且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程度的身体放松,这是创伤康复的根本工具之一。《缓解焦虑:无限人生书单第1季》主讲人:杨芮(心理学研究者)推荐理由:一份焦虑自查手册推荐人群:想要正视焦虑来源,找到缓解方法的朋友02 晾晒在阳光下[美/英] 安德鲁·所罗门《正午之魔: 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 上海三联书店, 2020.10.抑郁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交织的复杂疾病,而非“脆弱”或“矫情”。和一般的疾病治疗不同,除了药理、生理治疗之外,谈话疗法,也就是从心理层面进行治疗,是当前治疗抑郁的重要手段,通过让患者讲述当前的感受和经历,促使患者以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对自己的问题或需求进行梳理,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有些患者也会选择去参加治疗团体,通过当众分享自己的患病与抗病经历,一方面达到梳理自我、疗愈自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鼓励了那些处在低潮期的团体成员。与抑郁抗争的过程可能是一场短暂的风暴,也可能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除了患者自身的努力之外,也还需要很多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抑郁走出阴影,成为可公开讨论、科学应对的健康问题,而非压垮个体的“秘密”。《生命书单:无限人生书单特别季》主讲人:辉瑞中国推荐理由:健康不是必然,疾病也非灾害,我们都是自然的一份子推荐人群:希望通过医学人文科普,对身体、疾病、医疗乃至死亡有更多了解的朋友03 承认事情发生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一个洞见:当你一直不断否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用高度简化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比如一直不断证明自己在整件事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抗拒、选择的余地,那就表示你在更深地压抑。被压抑、否定的,总会以某种形式来找你。已经经历过的不可能完全被取消,不可能被遗忘,顶多被压到潜意识里,进行各种不同的变形。而“接受这件事情”的意思是,先在对错判断之外,把事实重述一次,然后承认这件事情发生了,并且承认在人的生命当中本来就不是自己行为以及行为后果的全部操控者。承认人生当中要发生许多无法完全控制的事,你就会再多一层保护机制。《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主讲人:杨照(人文经典领读者)推荐理由:没有不压抑的人生,每个人都是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推荐人群:带着自我探索的勇气,想要与自己诚实对话的朋友04 别多想,生命本就给不了你什么法国作家、哲学家 阿尔贝·加缪人生本质上是无意义的——当人突然意识到这一点时,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和幻灭感,这就是荒谬。加缪通过解读西西弗神话,给了我们三种武器,面对荒谬的世界:第一,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荒谬,但是没有屈服也没有崩溃,太阳出来了,该吃早餐吃早餐,这就是我们的反抗;第二,我自愿走进我的生活,在这条路上既没有苦求意义也没有寄托于虚幻的彼岸,这样的我就是自由的;第三,这样的早起吃早餐,这样的一次又一次走出家门,我居然还有精气神,没有被荒谬压垮,没有觉得这一杯牛奶索然无味,这样的我就保持着属于我的激情。如果人生的本质就是荒谬,加缪会说,那正好,我会一边继续前进,一边提醒自己:别多想,生命本来就给不了你什么。以蔑视的姿态面对荒谬,从而超越它,如此,哪怕是每天出门推石头的西西弗,也是幸福的。《倒霉人生生活指南》主讲人:袁长庚(人类学学者)推荐理由:人生苦短,活得奇形怪状一些推荐人群:觉得读了很多道理,也没过好这一生的朋友看理想,看见另一种可能祝你5月好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EbcYA9IQ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