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恩一编辑/章鱼大妈,向来是互联网“鄙夷”的人群之一。只是这一次,没人能再骂得出口。一群隐秘在拥挤昏暗的房间里的中老年女性,撕开了“大妈”二字的另一面。这些人是40~60岁的采茶女,只因为茶农或者中介口中一句“包吃住,一天起码能挣小二百”,她们便卷起铺盖,从天南地北的农村赶来聚集在一起。住的,是铁皮搭成的屋子,拉起一根电线,再把木板一拼,就是上下大通铺。就在这样的房间里,住着小一百人。她们干的,是每天起早贪黑,顶着太阳上山采茶的体力活。长达数十个小时的站立,风吹日晒,手指被茶叶染得黢黑。吃的,却是连菜叶都看不到几根的清水煮面条。但令人动容的是:没有餐桌只能端着碗坐在床边吃的她们,却总是聚在一起谈笑风生。晚上歇工后回到宿舍,她们互相打趣逗乐,用人和人之间最朴实的方式纾解着疲惫。〓 来源:@苏七七的视界有时音乐一放,狭窄的过道便成了舞台。有人唱山歌,有人逗大家笑。这群被家事、农活、婚姻和母职捆了一辈子的妇女们,或许借着“采茶女”的劳动,得以和同龄女性们一起生活。她们彼此宽慰,团结友爱,短暂忘却生活的种种烦忧。她们是那么辛苦,那么贫穷,又是那么雀跃,那么快乐。我想不到任何词语去概括这种力量,只觉得她们就像大地一样:接纳一切,再孕育出新的生命力。悲伤的是,这或许是“大妈”们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呈现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她们觉得苦吗?采茶女工视频下有这样一条热评:“最让我觉得难受的是,她们不觉得自己苦。”但其实,如果你愿意去多看看采茶女们自己发的短视频,你就会发现她们绝非麻木,生活的重锤也常常锤得她们发出感慨:“62岁了还得顶着雨采茶,苦啊。”“又是站了10小时的一天,生活不易,唉!”“不歇个十回八回根本就上不去!”但那重锤并未将她们锤成沉默丧气的牛。更多的时候,她们用戏谑甚至幽默的方式表达着生活的辛酸。面对碗里清汤寡水的面条,她们笑着夸张地表演摔桌,配文是“快把人吃成面条了”。她们会特地聚在一起拍段子,所有人异口同声对着镜头摆手说“明年再也不来了,在家要饭也不来了”。但第二年还是又来了。在采茶女工们的评论区里,打工女性们纷纷留下互相鼓舞打气和赞美的评论。她们爱开玩笑,爱发视频记录生活,她们的共识是这样的:打工难啊打工苦,苦中作乐!省得想家!采茶女们的住宿环境和伙食,在互联网炸出一道惊雷,网友们看着这些陌生又熟悉的面孔,一边落泪,一边惊呼:“2025年了,还有如包身工一般惨的工作?”甚至有人在评论区劝这些中老年女性离开茶园,放弃工作。但如果你切换到采茶女的视角,你或许就能理解这份工作对于她们来说的意义。采一斤生茶能挣35块,熟练的采茶女一天能采7-8斤。一年的采茶季只有一个月,努力一点能挣1万多块钱。如果省着用,几乎就是她们一年的生活费。她们像极了多数普通人的妈妈和奶奶,顶起了家中半边天,还有不少人是家中的顶梁柱。都不需要一一介绍,看到她们的人就自动联想起这样的画面:生病的丈夫,上学的女儿,等着钱结婚的儿子,家里待修缮的房子......她们不能停下。〓 图源:博主@苏七七的视界她们把青春和身体消耗在了所谓的“脏活”上,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劳动和家庭。这群一直被忽视的底层女性,始终是这个社会最不可缺少的劳动者。前段时间大火的韩剧《苦尽柑来》里,“头顶棺材潜入水,只为现世一盏灯”的济州岛海女们的苦难、坚韧、善良与团结,赚尽了观众的眼泪与感慨。采茶女身上的生命力,也同样值得被记录和传播。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平凡的世界》和《活着》这样的书,是烙印在几乎每个人心中属于中国人的史诗。这个史诗是由苦难中的劳动人民书写的。苦难当然不值得歌颂,值得歌颂的是:迎着苦难向前的人。底层劳动女性,也需要体面但是能吃苦,并不是她们该吃苦的理由。事实上,社会并没有留给底层女性劳动者太多体面的选择。她们注定被圈定在有限的脏活中,面对资本的算计和压榨,毫无反抗能力。保洁、家政、工厂女工、洗碗工、环卫、拾荒、绿化......为了挣钱,没有文化的她们,甚至跻身全是男人的建筑工地,和男人干一样的活。到处打零工的阿姨们只能被迫挤在超载的面包车里,干了十几个小时的环卫女工只能休息在公厕。采茶女们吃的是白水面条、在考古队干体力活的大妈们吃的是咸菜配馒头。在工地上的建筑女工们,穿着满是灰尘的工作服,顶着烈日或寒风干活,工资却比男工少三成。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家政阿姨们,被公司忽悠走所谓的“培训费”的数不胜数。还有被拖欠的工资,工伤的身体,长年攒下的病......改善她们的工作环境,保障她们的工作权益,是每个有良心的人都忍不住发出的呼吁。但今天,我还想聊聊她们本身,聊聊这群底层中老年女性,这群常常被人唾弃的“大妈们”,是如何在几乎没有选择的人生中,做出自己的选择的。她们或许是进入雇主家庭的育儿嫂,帮助无数新手妈妈渡过难关,和没有血缘的家庭建立起情谊。〓 图源:@乐呀乐悠悠她们或许是搓澡的大妈、足疗店里的阿姨,和你热情唠上几句,劝你“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她们散落各地,有博主花十几块买份盒饭,就能采访上那些下工的大姐。工地瓦工大姐,一个人挣钱养2个孩子;路边的摆摊大姐,丈夫重病,孩子还小,一个人摆摊之余,还要担起家里的田地;还有干装修队的,干保洁的......人们期待着看她们的“惨”,她们却在面对镜头时平静讲着生活的不易,说着“知足常乐”。一问到孩子和未来打算,总是笑着。网上热传着AI为这些采茶女工们写的句子,乍看优美极了,惹人同情:“她们在春天采撷嫩芽,却活在自己人生的寒冬。”到底是怎样的高傲,才能将这群女性一辈子的劳动人生定义为寒冬?她们从不曾放弃追求爱和美,拿出并不昂贵的手机,开着美颜对口型唱首歌,是她们对苦难柔软的抵抗。北漂阿姨王柳云,白天做保洁,晚上拿起画笔画画,用画笔绘出不认命的呐喊。张小满在《我的母亲做保洁》里写道,她发现母亲的打工史某种意义上也是母亲的个人史。在家庭圈定的角色之外,她努力活出自己。她写,母亲虽然擅长隐忍,但从来受不了不公平对待。在她几十年的打工生涯里,有好几次都是跟管事的闹翻后愤然离职。遇到人品不行的人,母亲会说:“不能让这样的人给我管着。”〓 图源:南风窗2020年,广州首个以“性骚扰”立案的原告,是一位环卫女工。饱受环卫站长性骚扰的黄微花光半个月工资,买了支录音笔。掌握了录音的她要去告站长,亲姐姐哭着求她撤诉“告不赢,全家都得掉饭碗!”老乡们更是见面低头绕道。资本的世界或许有人漠视她们,但她们得把自己当人看,活得有人样。她们或许职业不够体面,穿着不够体面,但她们在满是疲惫下的那一抹笑容,就是她们为人的体面。〓 图源:@小武哥与其同情她们,不如尊重她们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叫做“看见底层女性劳动者的生命褶皱”。何为生命褶皱?就是扒开不为人知的地方,里面全是泥浆、血泪和伤痕。但你再翻个面,又能看见她们的乐观、坚韧和不屈。这种褶皱,才是她们人生的原色。只可惜,她们每每出现,总被迫沦为报道里和镜头下的可怜人。采茶女的热度眨眼就已经过去,人们在她们身上释放的同情,也很快就散场离开。书写女性劳动者,不是要用鲜花遮掩她们的惨,也不是用“可怜”二字就一笔带过她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悲惨叙事不是解救她们的道路,更何况她们本不是等待被解救的小猫小狗,而是一直依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生活的人。她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看见。在保洁员王瑛写的《清洁女工笔记》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当被要求每个月20块的工伤保险都要从自己工资里扣的时候,她忍不住问出“干保洁就真的没有尊严吗”。感受到被“欺侮”的清洁女工们凑在一起商议着“不干了”,幻想着把扫帚往经理办公室一扔,说出一句不干了,多么解恨!但想想房贷,想想孩子孙子等着用钱,第二天她们还是又继续把蒙羞的脸蒙着回到岗位上。王瑛说:“清洁工擦亮的是高楼,而我想擦亮的,是被忽视的人生。”几乎不识字的劳动女性阿包,用语音转文字,再手写誊抄写成书,自述了她从未停止干活的一生。阿包生在黔东南的的贫困苗寨,辍学后十几岁就做保姆、嫁人、生孩子,找工却在人才市场被拐卖,家人数次重病花掉她全部积蓄,丈夫死后再嫁,历经三段婚姻……但阿包从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承受,咬紧牙关,用尽一切力气“活着”。她起早贪黑卖过菜,30岁开始在医院当保洁,每天6点钟就开始干活。干完白班的保洁,再去当家政,一个人帮20多家人干保洁,手因为每天都在泡水而烂掉。靠着干家政保洁,阿包供两个女儿上大学,出嫁。在她的生命里,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为生活奋斗的象征。〓 图源:@小武哥写这本自传的初衷,是她希望留给两个女儿和世界的,是她曾经来过,奋斗过。不是只有凌晨三点的北上广格子间,才叫奋斗。用瘦弱的身躯担起养家的重任,为了生存,咬牙365天每天干10个小时的体力活,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累弯了腰杆,落下了病根的她们,同样在努力奋斗。最后,我想用一位摆地摊卖烧烤的阿姨写的诗来收尾。她叫温雄珍,从15岁开始在东莞打工,这首诗的名字叫作《扫地阿姨》——她有待哺的孙女,远嫁的儿媳,和/早死的儿子/她还有微跛的腿/走路时肩膀有不规则的摇晃/其实她并不需要这样的出场/她爱笑,而且很有感染力/我喜欢看她拧开水瓶盖的动作/那里有悲伤,她总是拧得太紧。四百年前,莎士比亚这样写道: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软弱!但注定在互联网上昙花一现闪过的底层女性劳动者们,用笑容和歌声给了这句话最有力的反击:她们不是弱者,她们是独立的劳动者。RECOMMENDED微信又改版啦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