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最新大洗牌,你准备好了吗?

Wait 5 sec.

就在4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比对上一版,这一次专业调整新增了29类专业,很多增设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比如和国家战略相关的区域国别学;属于“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戏剧等;和科技前沿结合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等。而细化到专业点来看,新增了1839个,裁撤和停招却有3648个,裁撤和停招大幅超过新增设规模。并且,这种调整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专门提到,未来还要继续加大专业调整优化力度。为了透彻地理解这份文件,我们请来了资深政经趋势学者、得到App新的年度大课《政经参考》的课程主理人马江博老师,马老师是北京市领军人才,研究政经趋势20年,在国家行政学院和各大中央部委,培训过数千名司局级官员和企业家。马老师说,这篇文章,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这一轮“专业重置潮”有哪些新变化?第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第三,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看看马江博老师怎么说。作者:马江博来源:得到App《政经参考》01特别值得关注的新变量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一次专业调整的新变化。我认为,有两个新变量,特别值得关注:第一个新变量,是本科专业更新机制的变化。过去,专业设置主要靠提前申报,所以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滞后性。但在改革后,本科专业的更新,有了三种方式:1. 一般专业维持预申报方式,7月启动,每年一次。这是常规做法,关键在后面两项。2. 对于区域发展的急需专业,高校可以临时申报、特殊申请。这是为了区域产业发展,特意开通的绿色通道。而且这已经不算特例了,正在变成常规操作。从最新数据看,2024年的申报工作中,有大约30%的专业,走的是这种方式,这些专业特别值得关注。3. 对于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专业,建立超常设置机制,就是直接增设。比如,为了满足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直接设置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如果说,第二种“临时申报、特殊申请”方式属于绿色通道,那这个就属于“应急通道”,只服务极少数专业,和少数高校。我提示一下,这对我们选专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视角。之前分析专业实力,我们主要靠学校等级、师资力量等等,现在多了一种方式,从申报方式来确定专业的优先级。总的来说,单纯就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而言,超常设置的专业,优于区域发展的急需专业,优于预申报的一般专业。02专业和区域选择日益精专和前置第二个新变量,就是增设专业与产业的关联度,在被特别加强,这进一步带来了大学专业评价体系的改变,服务产业能力已经成为重要指标。2024年,教育部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五个省市,开始试点“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提升工作”,直白点说,就是产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国家态度也很明确,强调高校要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这个词,说明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指令,而是高校在权衡供需下的选择,反应速度要更快、动力也更强。举个例子,浙江省直接调整了拨款系数,重点支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专业,包括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等产业相关的专业,直接提高每个学生的财政拨款。这对高校激励很大,结果是,全省高校的专业调整比例超过30%。其他省份的进展也很顺利。从数据上看,重庆全市把近400个专业和50多个重点产业紧密对应,进行了专业支撑度评估;黑龙江全省高校的专业调整比例接近30%,74%的专业用以支撑重点产业;河南专门成立高校专业管理服务中心,超常布局新兴交叉专业254个;陕西发布“引导发展清单”,2024年支撑重点产业的专业数量,相比2022年增长近20%。其实,我们仔细分析,教育部的这五个试点省市,也就是浙江、黑龙江、河南、重庆、陕西很有意思,分别覆盖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这就是一个信号,专业与产业高度匹配的培养模式,很快会覆盖全国,其他省市也会快速跟进。一旦全国推行,这件事的影响将非常巨大,这意味着,未来专业的颗粒度和匹配度会越来越高。说得更直白点,对我们个人找工作有哪些影响呢?简单说以后在就业市场,“跨专业、跨产业、跨区域”找工作的难度在变高,因为大学教育会越来越和产业规划直接匹配,对于特定的城市和产业来说,相当于有一批相当规模的“亲儿子”,没有理由再花费巨大的培养成本,去接受一个“跨过来的外来者”。这一点,你一定要看清楚,以后和科班出身、直接匹配产业需求的毕业生相比,横跨就业的成本会更高,回报更小;特别是针对某个区域和城市特定产业集群的专业,随着大学和专业适配度的提高,留给外部横跨者的就业空位子会变少。所以,未来如果就是冲着优先就业去的,选专业和选学校,包括选某个区域的学校,会变得更前置。“先上船、再慢慢看、慢慢选”的老路,面临挑战了。03面对新一轮专业调整,怎么办?接下来,我来重点谈一谈,面对新一轮本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我们该如何应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专业选择的优先级问题。我之前也强调了很多次,未来的专业选择,一定要做好定位工作、分配好优先级,不能光看名字够不够“高大上”,而是要深度分析这些专业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判断这个问题到底是属于国家战略需要、区域发展需要,还是仅仅解决就业问题。当然,这是决策逻辑,不是判断方法。你可能会问,马老师,那我要怎么知道哪些专业是国家战略需要?哪些专业是区域发展需要?其实,我前面提到的新的本科专业更新机制,就是一个判断依据,本质上是通过专业申报的优先级,直接区分了专业的优先级。我前面说了结论,超常设置的专业,优于区域发展急需的专业,优于一般预申报专业。当然,这个判断方式太简单,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细致考虑。比如越优先选的专业,竞争越激烈,未必能竞争得上;另外,也存在超常设置专业可能产业成熟度不够的问题,相对而言,区域发展急需的专业已经经过了产业成熟度验证,至少安全性上可能更好一点。这些你也要考虑进去。另外,也要注意两点:一方面,逻辑推导的顺序,不能反过来。也就是说,超常设置的专业,一定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急需的;但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急需的专业,不一定都是超常设置的,也可能学校早做了准备。对于那些没有超常设置,但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急需的专业,你还要用财政投入和就业情况交叉验证。另一方面,我特别想强调一下,未来的专业选择非常强调“双向奔赴”,兴趣爱好、自身能力等实际情况才是关键,不能只分析专业,就选定专业,更要看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为什么我要专门强调这一点?因为随着产业的持续细分,未来的专业选择,很可能变成你最重要的“专业人设”,那些更通用的专业人设影响在变小,而细分的专业人设影响在变大,所以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代价就变得更高了。这个趋势和我之前讲的国家就业需求趋势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未来对通用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减少,但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背后和大国博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都有关联,是宏观大趋势映射到个体命运的体现。04“专业-学校-产业-城市”的多重匹配说完大的专业决策逻辑,我们第二部分讲具体的行动方向,就是专业匹配的问题。我在前面也解释了,跨专业、跨产业、跨区域找工作,未来的难度会更大,因为“大学-产业-城市”的发展目标正在高度对齐。所以,我的建议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放弃过去的“专业-高校”的匹配原则,而是要做“专业-学校-产业-城市”的多重匹配。具体来说,要搞清楚这两类问题的答案:第一类,潜力问题。对应“专业-学校-产业-城市”的多重匹配,包括四个细分问题,专业有没有潜力?学校有没有潜力?专业所属的产业有没有潜力?学校所在的城市有没有潜力?第二类,匹配问题。我的兴趣和能力,是不是匹配这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这个专业是不是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这个专业所处的产业是不是这个城市的重点产业?在做专业选择之前,建议你做一张横向比较的表格,就这些问题逐个打分,然后把备选专业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有更清晰的答案。我花了很大篇幅谈专业选择的问题,就是想告诉你,选择往往大于努力。我在之前也提到过,未来选择专业,要多考虑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为代表的“四新学科”,尽量慎重选择旧文科和旧工科,因为这些中的部分专业可能成为下一轮专业撤销的对象。最后我们说说第三个更实操的建议,就是专业赋能的问题。这一条建议,不只是对学生有效,也适用于更广泛的群体,包括职场人士等:如果你已经进入大学,选好专业了,我建议你,尽量多叠加一些跟社会新需求联系的新的技能包,为未来的就业选择多加一层“保险”,而且一定要在专业之外,更多了解产业和城市的发展重点。如果你已经就业了,我建议你,把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当作“职业再培训清单”,选择你感兴趣的专业做技能和项目培训。比如像智能制造、低空经济都处于起步或发展期,所以短周期的证书配合实战项目也很有性价比,这是延长你的职业生命周期、提供职场安全感的有效方式。总之,未来专业、大学、职业和产业、城市一定是更紧密联系和相互套嵌的,你要学会在更高维的坐标系中做选择。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现在,马江博老师在得到App的课程《政经参考》正在更新中,这门课会帮你实时追踪政经热点,并且带你把握其中的机会,推荐你现在加入。👆👆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京东美团外卖大战:三大熵增,三组经验04-25 京东为何高调掀起外卖大战?世界读书日:当内心有了“一定要”,世界就有“都可以”04-23 读书,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五个方法04-27 快来读《逻辑学通识讲义》搞懂这七件事的人,将赢下未来10年04-18 来读全球首发新书《第五消费时代》最后,还有个活动要跟各位读者朋友同步一下,五一期间,邀请你来得到App。从假期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可以在得到App的“五一活动专区”领取一本听书,加上一本电子书,限时借阅到5月31日。而且,每天的书都是不同的主题,有AI相关的,也有文学相关的,还有职场相关的等等。参与互动还有机会获猫头鹰手办!扫码查看活动详情: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政经参考》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