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种姓演贵族=死罪?印度首位女星因种姓遭焚屋逃亡,胶片被毁身份成谜

Wait 5 sec.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译言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更容易找到我们啦!1920年,印度喀拉拉邦有个割草姑娘名为罗西,她出生在被称作“不可触碰者“的达利特种姓(从印度底层种姓首陀罗进一步分化出的最低级种姓),家族世代为奴。当电影《维蒂亚瓦迪》的剧组来到喀拉拉邦时,这个大字不识的姑娘接过了这改变印度影史的剧本。在银幕上,她饰演的高种姓贵妇美艳动人;而在银幕外,愤怒的婆罗门贵族却点燃了电影院。暴民们举着火把冲进她家,罗西穿着仅有的纱丽(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仓皇出逃。如今,那部划时代的电影母带已化为灰烬,演职人员悉数离世,仅有她在拍摄电影过程中留下的一张黑白照片被当地报社所保留。2017年谷歌首页出现了罗西的庆生涂鸦,形象酷似当年报纸刊登的“罗西肖像”。但她的侄子摇头:“没人能确定这就是姑姑。”种姓制度曾怎样压迫这个低种姓民族?喀拉拉大学的马拉克教授说:“当时,达利特种姓人像牲口一样被买卖,反抗者会被绑在树上活活烧死。”在叔叔的戏班子里,罗西第一次接触到戏剧。这位底层种姓的剧场艺人,悄悄为侄女推开了一扇窗,在他的帮助下,罗西进入了表演领域。“关于她的记载非常少,但村寨里的老人都记得她在当地舞台班子上的风采,”传记小说《失踪的女主角》作者亚伯拉罕说,“当其他达利特女性还在田间弯腰做活时,这个敢直视观众眼睛的姑娘,已能突破自己的身份限制,在表演界大放异彩。”虽然她的演技了得,但在当时,极少有达利特种族的女性胆敢从事表演,即使身为演员,达利特女性也只能在剧中饰演微不足道的低种姓角色。1928年的某个清晨,导演丹尼尔在剧场后台拦住罗西。他的新片需要一位“能让婆罗门都心动的女神”,而罗西便让他眼前一亮。十天的拍摄期,每天五卢比——这在当时足够买下半亩稻田。可首映日,当银幕亮起时,罗西却被拦在影院门外。银幕上,男主角摘下落难贵妇发间的茉莉,轻轻地吻了下去;银幕下,石块如雨点砸向幕布。高种姓观众扯碎座椅,导演被追打到河岸,摄影机在骚乱中被粉碎。“他们不能忍受贱民演女神,不能接受贱民参与的圣洁吻戏。”亚伯拉罕翻着发黄的调查笔记。这场暴动摧毁了印度首部马拉雅拉姆语电影,丹尼尔背负巨债退出影坛,罗西也悄然消失。为避免再被找上门,罗西与家人朋友断绝了所有联系,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市集,人们常见一个叫拉贾玛尔的女人,穿着上等细麻纱丽,把额头点痣画得格外鲜艳。她嫁给了一位高种姓商人,拒绝谈论过往,直到临终,儿女们仍坚称母亲是正统婆罗门,拒绝承认所谓的达利特贱民“罗西”是她们的母亲。“她的孩子们继承了父亲的姓氏,却不认母亲,”罗西的侄子拿着一张家谱,“只有我们这些人还记得她的真名。”2013年,当喀拉拉邦的记者找到她女儿帕德玛,这个在泰米尔纳德邦菜市场捡菜叶的老妇人说到:“她嫁给父亲后,再没碰过戏服。”BBC记者试图联系罗西的其他子女们,但那些继承了高种姓姓氏的后代表示,他们对这种关注感到不舒服,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种姓制度留下的创伤可能非常强烈,以至于它塑造或定义了一个人的余生,”马拉克教授说,“就像罗西不得不用余生来掩盖自己曾经的经历。”泰米尔导演帕·兰吉斯以“罗西”的名义发起了一年一度的电影节,以庆祝达利特种姓电影的诞生,相关电影更是每天都在贫民窟露天放映,银幕照亮孩子们仰起的脸庞。在罗西电影节开幕式上,十几个达利特女孩穿着借来的戏服,把茉莉花别在耳边——就像当年罗西在电影里的造型。台下有位裹着旧纱丽的老太太突然抹眼泪:“我奶奶说,罗西逃跑那晚,火烧得半边天都红了。”历史课本里找不到罗西的名字,但每个从贫民窟走向银幕的孩子都知道:百年前,有个割草姑娘曾用十天时间,在银幕上活成了另一个人。编译:你喜欢吗—— 版权声明——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商业合作请联系editor@yeeyan.com参考:https://www.bbc.co.uk/news/articles/c30q1rvqn17o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