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谁在胡说八道

Wait 5 sec.

《不要抬头》5月13日起,看理想App以“重写世界的脚本”为主题,开启年度会员福利季活动,与你一起点亮知识的剧场。未来这几周,我们将会以不同的内容主题的形式,为你推荐一些看理想App上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一些是老朋友眼中的“熟面孔”,还有一些对应着我们身处当下作出的新变化。或许,这篇文章是个不错的,推荐给身边同行者认识看理想的机会——一座与你一路相伴的知识剧场。希望每一位路过或驻足这里的人,都能够为生活注入一些智识的乐趣,甚至更进一步,激发行动或跋涉的开始。人对世界的好奇,很容易被现实的琐碎与疲惫磨损,降格为面对问题只要一个标准答案,面临选择只求一条最优路径。在有些人看来,这是抚平生活褶皱的过程,既简单又安全,也不用忍受思考和追问带来的硌疼感。智识的快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想获得它往往需要经过思考上的长途跋涉。好在这并不是一次完全孤独的旅途,我们有一整个“思考的工具箱”可以随时取用。🤔用得上的哲学主讲人: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底层的思维方法。人一旦学会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就会处处发现问题。这是一档新颖的哲学节目,也是一套“杠精养成指南”。五大版块逻辑论证、认知心理学、心灵哲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分别对应思考的方法与原则、思考的心理活动、思考者、思考的对象和思考的工具。徐英瑾由哲学的后院翻墙而入,聚焦生活,面对真实世界,带你一步步逼近思考的本质,掌握哲学思考的工具,让抽象的哲学实用起来。💬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主讲人:庞颖,资深辩手、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伙人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什么样的讨论是有效的?什么样的表达是清晰缜密有逻辑的?如何避免诉诸情绪和盲目站队?它考验的是人的思辨力。在这档节目里,庞颖从十几年的辩论经验中提取技巧和方法,帮助你拆解问题、识别谬误、塑造论证结构,在经典问题的场景还原中,发现分歧,练习表达。诚然,今天人们的观念愈发撕裂,大家常常各自为营且互不妥协,但总有人还愿意沟通与联结,相信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分歧,通过温和与清晰地说理来达成共识。📖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主讲人: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的生命经验,会受到社会中存在的各色观念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些事情就该如此发展,或不应该演变成那样,正是因为受限于一些固有的观念而很少去怀疑它们。个体是社会价值观的一个偶然容器,我们的人生困惑,大多来自于不同的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冲突。所谓“独立思考”,首先就要跳出这些框架,尝试质疑和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支配我们的思想。徐英瑾从苏格拉底到萨特,讲述了十套不同的人生哲学。这档节目并不试图越俎代庖,为每个人具体的人生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它只提供思考的路径,希望让支撑生命的信念骨架从你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不平等:权力、身份与社会分配主讲人:谢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相信不少人认为,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相比过去,已经足够好了——更发达、更包容、更进步,也更平等。即使有些地方还不够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一定能得到解决。这档节目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提出了不太一样的洞察和观点:传统的那些不平等的结构,在貌似全面消失的表象之后,很可能在以不同的方式转移,同时,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新型不平等正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谢晶的讲述里,我们将与卢梭、布迪厄、福柯、费代里奇……等多位经典与前沿思想家展开对话,用哲学的工具重新理解世界和自身,并进一步探索超越现状的勇气和视野。💡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主讲人: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今天,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离不开的环境,意识不到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乃至生活方式。将我们与媒介的关系推到极致,可能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所演绎的,楚门和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在媒介的视角里,每个事物和其它事物都有连接与依赖,普遍联系的世界中,广泛存在着无数的“第三者”——它未必是具体的物,还可以是观念、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的东西。人无法离开媒介而生存。而这档节目,可以帮助你系统地建立起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待媒介与世界的方法,看到万事万物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清醒地直面复杂的生活。🐒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主讲人:钱永祥,台湾著名学者在人类的世界里,动物的存在通常不会受到重视。许多人开始思考自己和动物的关系,出发点都是被身边的猫猫狗狗触发的个人情感。爱动物的人,特别是爱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往往会对这个议题多一份关心。但什么叫“爱”动物?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有些人把宠物看成玩具或炫耀的工具,就像有些父母、夫妻、恋人表面上宣称“爱”,其实是在占有、支配、利用对方。这档节目《人性之镜》,正是希望以动物为镜,去映照人类的道德容貌。听完或许你能真正意识到,动物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对别的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尊重。需要承认,在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里,持续质疑和思考,是一件不太讨好的事。尤其在各种搭载人工智能的工具可以随取随用的情况下,这个需要人主动学习和深入了解的“思考的工具箱”显得有些古典,远不如面对AI输入问题,然后得到答案更丝滑、高效。但我们依然想强调的是,思考是人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思考,我们与木偶何异?唯有保持思考的意志,人才有自由可言,我们才有可能看清楚,谁在胡说八道。看理想App第七年,希望和各位一起,继续这场打开身心的智识之旅。🌊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