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昊:多边主义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的摆渡人

Wait 5 sec.

历经商业领域的多重历练后,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代表王云昊找到了一条他希望长期深耕的职业发展道路: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围绕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 这两个关键领域,并保持非政府、非盈利、非党派的三大特征。他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多边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小院高墙”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趋势,更是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责任。从企业管理到政策制定,从金融投资到技术创新,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资源高效,是全球商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似乎与很多年轻人信奉的“职业并非轨道而是旷野”有所不同,毕竟,作为95后青年,如此聚焦自己的职业方向似乎框定过早。不过对于王云昊来说,在多边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原则的支持下,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旷野”——气候危机作为人类历史上具有绝对全域性特征的公共治理难题,其影响机制和应对复杂性已超越国界,非一国或单一机构能独立推动,唯有利益相关方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合作才能推动。过去十年里,商业曾是王云昊的工作主旋律。在主旋律之上,他逐渐探寻到ESG、应对气候危机以及链接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他曾担任奥纬咨询大中华区业务发展总监、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项目管理董事、Atrium Innovations首席执行官特别顾问等职位,堪称咨询界的“空中飞人”。转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后,他联合发起上海气候周,并担任上海气候周亚太合作事务首席代表及青年委员会执行总干事。同时,王云昊作为主要作者与联合国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共同撰写了《气候科技焦点:创新赋能绿色供应链》报告,也在其母校维克森林大学商学院作为监事会成员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的发展。2024年,他有了新的身份。王云昊加入中外企业家联合会(Sino-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 Federation),担任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代表。他说:“我的职业生涯从帮助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始,如今则是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向虽然改变,但本质未变。”ESG理念根植于心“个人成就永远是时代进程下的一个结果。”王云昊说。                          他本科毕业于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并以最高荣誉“Citation for Excellence”获得企业管理学士学位。第一份工作就职于Atrium Innovations,该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膳食补充剂制造商之一,于2017年被雀巢收购。从原材料采购到供应链管控,乃至员工健身房的低碳设计,Atrium Innovations对ESG理念的全面贯彻,让王云昊大受震撼。他认识到,ESG不应该是迫于监管压力而做的表面文章,而应该是公司切实践行的经营准则。因为看好亚太地区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前景,王云昊随后选择加入奥纬咨询中国香港办公室。在奥纬咨询工作期间,他主要负责帮助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制定发展战略,连接全球资源,推动入华布局。在维克森林大学学习的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能力,让王云昊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也逐渐构建起强大的社交人脉网络。奥纬咨询践行员工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同样让他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王云昊的父辈数十年如一日在环保领域的工作也对他产生了积极影响。王云昊说:“我们家庭的价值观始终强调社会责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都应当坚持长期主义,也就是把商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ESG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对我而言既是传承,也是未来的方向。”所有这些,都让王云昊坚信,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政府间的议题,企业亦是关键的执行主体。从供应链到商业模式,从技术创新到资本流向,企业的每一个决策都在塑造绿色未来。过去,企业可持续发展往往被视为合规要求,而今天,它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云昊代表上海气候周与芬兰总理佩特里·奥尔波及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共话可持续发展联合发起上海气候周在王云昊看来,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从政策到产业,从资本到技术,我们正处在绿色经济的临界点,每个人不再是被动适应者,更应成为驱动者。2023年,在联合国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云昊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正式创立上海气候周,它与纽约气候周(Climate Week NYC)、伦敦气候行动周(London Climate Action Week)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共同构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四大年度主要活动。“春天在上海,夏天在伦敦,秋天在纽约,冬天是COP,四个季节,四种气候,构成了关注气候变化的一年四季。”王云昊说。据了解,上海气候周以“中国行动、亚洲声音、世界标准”为宗旨,对标联合国系列气候周活动,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多层次参与中国双碳目标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果,发出以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亚洲声音,促进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中国百年不遇的机会。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叠加王云昊等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2025年,上海气候周的影响力和规模已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气候周期间共举办36场论坛,而今年已经举办了超过70场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政商领袖,以及众多海外合作伙伴出席。“(今年的上海气候周)更具规模,更具洞见,更具国际化视野。”王云昊这样说。作为上海气候周的联合发起人之一,他始终坚信“共建更健康、更清洁、更美好的世界(For a Healthier, Cleaner, and Better World)”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长期承诺。可持续发展不只是责任,更是全新的商业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企业、资本、技术加入,共同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跃迁。王云昊向迪拜王储、阿联酋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哈姆丹殿下介绍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搭建中外桥梁,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24年起,王云昊加入中外企业家联合会(Sino-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 Federation,SIEF),担任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代表,常驻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在他看来,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链接中外,促进中外企业家互联、互通、互信。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作为一家注册在瑞士的全球性非营利组织,由前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前法国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前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及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中国复关及进入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共同发起,旨在提供一个汇聚全球商界精英、国家政要、意见领袖的国际平台,推动中外企业互联互通、帮助建立和深化具有重要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合作伙伴关系。王云昊认为:“下一个十年,中东和非洲地区有望崛起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在他看来,中东地区将是中国企业的“New Opportunity”:政治环境高度稳定、对中国友好、商业环境成熟,尤其在高科技、新能源和先进基础设施领域充满机遇。相对而言,非洲地区则是中国企业的“Next Opportunity”:人口红利及地域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巨大,但区域内各国的商业环境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传统基建、能源矿产、贸易等领域,中国企业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出海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新兴市场的成功落地和运营依旧面临挑战。根据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2%的中国企业已在海外实现常态化运营,另有4%正在设立相关业务机构,94%的企业仍处在探索阶段——其中约20%在寻找合作伙伴和商业模式,72%尚处在研究各国政策与商业环境的起步阶段。机遇虽大,挑战亦存。王云昊认为,对当地商业逻辑的理解及关系网络的建设,是企业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SIEF作为非政府、非营利、非党派的国际机构,正致力于在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三个维度上,搭建链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从筹备商务访问,到和当地政府共建孵化器,再到推动商业资源精准对接,王云昊事无巨细地关注和跟进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细节。商业的历练让他笃信,“听”大于“讲”。真正的洞察源于对问题的精准拆解和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理解。“战略广度 + 执行深度”才是真正决定成功的关键。王云昊判断,未来十年,地缘政治变迁与全球南方合作深化将推动中国企业迈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离不开精准的跨文化沟通和市场准入战略。跨文化合作领域,他总结,离不开四个正确(Right):“Right Person”,找到正确的人,而不急于找人;“Right Approach”,正确的第一印象,而非事后解释;“Right Relationship”,从个人关系入手,再深入商业合作;“Right Partnership”,合作的本质是“双赢”。王云昊进一步解释,商业的核心,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企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不是带着“输出”的心态,而是以“融入”的方式寻找共赢点,这样才能真正落地成功。尽管世界在变,但人性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找到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建立正确的关系,才能最终达成共赢的合作。正如他办公室桌上的那副对联所述“做人有理有利有节,做事利国利民利他”,置身于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唯一的确定性便是以滴水之姿汇入历史洪流,从而抵达远方。声明:以上调研结果是商业合作内容,用于调研的部分/全部数据来自合作方和第三方,相关观点及结论均基于以上数据研究得出,不作任何投资指引和参考。 精彩内容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