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晶体管姐妹》剧照我是1986年上的大学,班里的英语老师是个美国人,经常给我放他喜欢的音乐磁带,大部分是摇滚乐和美国老民谣。但有一盘磁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美国先锋音乐家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于1982年出版的专辑《大科学》(Big Science)。安德森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合成器,营造出了一种极其诡异的音乐氛围。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名叫《哦,超人》(O Superman),安德森用一台声码器(vocoder)把自己的声音变成了空洞的机器声,以此来控诉现代科技对人性的扭曲。美国先锋音乐家劳瑞·安德森其实电子音乐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最早获准进入中国大陆的西方流行音乐家就是法国电子合成器演奏家让-米歇尔·雅尔(Jean-Michel Jarre),他的《氧气》(Oxygène)和《昼夜平分》(Équinoxe)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两张唱片。长大后我也一直很喜欢电子音乐,经常听发电站(Kraftwerk)、莫比(Moby)、蠢朋克(Duft Punk)和喜多郎等电子音乐家的唱片。在我心目中,玩电子音乐的就应该是一群身材消瘦、面色苍白的男性艺术家,安德森是极其罕见的例外。《晶体管姐妹》导演丽萨·罗芙娜我的刻板印象终于在2020年被打破了。一位名叫丽萨·罗芙娜(Lisa Rovner)的女纪录片导演邀请安德森在她的新片《晶体管姐妹》(Sisters with Transistors)里担任解说,安德森用未经声码器处理的真嗓为大家讲述了10位女性电子音乐先驱的故事,她们在电子音乐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小提琴天才少女克拉拉·洛克摩尔正在演奏特雷门琴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出场的是出生于立陶宛的犹太裔小提琴天才少女克拉拉·洛克摩尔(Clara Rockmore)。为了躲避战乱,她于1921年随家人移民美国,可惜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引发了肌腱炎,她不得不放弃了成为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梦想。幸运的是,她在纽约遇到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发明家利昂·特雷门(Léon Theremin),成为他发明的特雷门琴(theremin)的御用演奏家。这种琴实际上就是一台电磁感应器,演奏者仅靠肢体动作来演奏,比如通过手型的变换来改变音高等等。纪录片里有一段洛克摩尔演奏特雷门琴的视频,因为演奏者不需要和琴本身发生任何肢体接触,所以我感觉她像是在和空气对话,或者按照一位乐评人的说法,这是她的灵魂在歌唱。她后来曾经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用锤子来煽动空气,只能用蝴蝶的翅膀。”抡大锤也许是男性的专利,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使得洛克摩尔成为历史上最优秀的特雷门琴演奏大师,她几乎用一己之力让特雷门琴在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英国电子工程师达芙妮·奥拉姆特雷门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电子琴,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很难普及。英国电子工程师达芙妮·奥拉姆(Daphne Oram)发明的图声机(Oramics)解决了这个问题,演奏者只需在胶片上绘制一些图形,就能让这台机器发出特定的声音。图声机只是奥拉姆众多发明中的一个。她是英国广播电台(BBC)无线电声学工作室(Radiophonic Workshop)的创始人之一,被公认为是电子合成器的先驱者。纪录片中的奥拉姆是一个长相极其普通的中年妇女,梳着一头家庭主妇式的短卷发,戴着一副女秘书特有的外角上翘的猫眼眼镜,看上去特别端庄。但当她摆弄起面前那台复杂的电子设备时,立刻就变成另外一个人。她是全世界第一位拥有独立电子音乐录音室的女性,这一切源于她年轻时读过的一本书,书里预言未来的作曲家会直接把头脑里的想法变成音乐,无需经过管弦乐团的二次创作。从小接受过严格的钢琴训练的奥拉姆相信只有电子合成器能够做到这一点,于是她把自己在二战时学到的电子工程技术用到电子音乐领域,为后来出现的电子合成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BC的无线电声学工作室还培养了另一位女性电子音乐人,她就是英国科幻连续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的作曲者迪莉娅·德比希尔(Delia Derbyshire)。她首创了用电声乐器发出的怪声来为科幻影视作品配乐的先河,这个模式后来成了科幻电影的标配。电子音乐人迪莉娅·德比希尔BBC之所以雇佣了那么多女性电子工程师是有原因的。二战期间大量男性被征兵去了前线,这就为生活在后方的女性提供了很多原本只属于男性的就业机会,电子工程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电子设备大都被用于战时通讯,二战结束后这些设备很容易被改装成电声乐器,比如安德森使用的声码器的前身就是专供间谍们使用的变声器。法国电子音乐家艾利安·拉迪格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飞机大炮和防空警报是这场战争的背景声,法国电子音乐家艾利安·拉迪格(Éliane Radigue)就是在这种声音环境里长大的。她小时候曾经在尼斯机场附近住过几年,天天听飞机轰鸣着从头顶飞过,渐渐地对这种声音着了迷。长大后她喜欢上了电子音响,因为她意识到声音本身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音乐。她尤其擅长利用磁带回授技术(tape feedback)来营造一种简单而又宏大的音场,被公认为是先锋音乐领域的一名重要创作者。美国人宝琳·奥利维罗斯(Pauline Oliveros)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她小时候经常跟父母一起坐车旅行,被车载音响换台时的背景噪音吸引了。长大后她搬到了旧金山,迅速融入了当地的电子音乐圈。她号召大家忘记传统的古典音乐之声,更加关注环境中的各种背景声,从中寻找灵感,获得启发。她创造了“深度聆听”(deep listening)这个概念,为后来的电子先锋音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旧金山期间,奥利维罗斯还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SFTMC),这是当时美国西海岸电子音乐的据点。正是在这家机构的帮助下,一位名叫唐·布克拉(Don Buchla)的电子工程师发明了全世界第一款模块化的电子合成器(modular synthesizer),名字就叫布克拉(Buchla)。科班出身的女作曲家苏珊·奇亚尼(Suzanne Ciani)是布克拉的早期使用者,她被这台机器的强大功能吸引住了,很快就成为布克拉公司的一名雇员,负责推广这台设备。她用布克拉合成器为可口可乐和美林咨询公司等客户制作的广告声效成了美国广告史上的经典,她还用这台合成器为1981年拍摄的电影《不可思议的缩小女人》(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Woman)制作了配乐,并因此而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雇佣的第一位独立女性配乐人。此前好莱坞也用过女性作曲家来为电影配乐,但都是和其他男性合作的,其中就包括贝贝和路易斯·巴龙(Bebe & Louis Barron)夫妇。他俩率先开始尝试用电子音乐为好莱坞电影配乐,由两人负责配乐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是公认的第一部完全由电子合成器来配乐的好莱坞大片。因为害怕旗下音乐家失去工作,当年的美国音乐家协会不允许把这部电影的配乐称为音乐,因此特意为这种音乐取了个奇怪的名字,叫做“电子音调”(electronic tonalities),由此可见当年的主流音乐圈对电子音乐的歧视和恐惧到了何种程度。这种歧视现象直到布克拉合成器出现之后才有了改变,而布克拉合成器其实还有一位竞争者,这就是建造于美国东海岸的穆格合成器(Moog)。穆格合成器也有一位类似奇亚尼的女性合作者,她就是著名的电子合成器演奏大师温蒂·卡洛斯(Wendy Carlos)。卡洛斯是一名变性人,小时候接受过良好的古典音乐教育。正是在她的坚持下,穆格合成器加入了键盘,而布克拉合成器是没有键盘的,只能通过旋钮来调节音高和音调,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比布克拉合成器晚出来3年的穆格合成器最终成为了模块合成器的行业标准。电子合成器演奏大师温蒂·卡洛斯卡洛斯不但在穆格合成器的研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利用这台合成器演奏并出版了一张名为《电子巴赫》(Switched-On Bach)的专辑。这张唱片一共卖出了100多万张拷贝,是唱片历史上第二张销量过百万的古典音乐唱片,为穆格合成器的流行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穆格合成器曾经非常流行,但电子音乐很快就进入了电脑时代,这一进步的关键之一就是贝尔实验室的计算机图形设计师劳瑞·斯皮格(Laurie Spiegel)专为老的苹果电脑(Apple Macintosh)编写的一款音乐作曲软件“音乐老鼠”(Music Mouse)。这款软件让作曲家摆脱了乐器的限制,从此电子音乐终于彻底进入了数码时代。这部纪录片收录了斯皮格的一个采访片段,她对记者说:“曾经有段时间人们认为音乐走到了死胡同,音乐家玩不出任何新花样了。但当我尝试了一些新技术后却发现事实正好相反,高科技反而让音乐的可能性变得无限丰富。”事实上,现代科技不但让音乐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也把女性音乐人从男性统治的音乐圈里解放了出来,因为电子音乐家可以在没有广播电台、唱片公司和音乐厅的资助下独立地创作并发行自己的音乐,而这些机构历史上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获得的机会非常少。正如前文所说,好莱坞直到1981年才雇佣了第一位女作曲家来为主流大片配乐,而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直到2019年才第一次把最佳原创电影配乐奖颁给了一位女性(《小丑》(Joker)的作曲者希尔德·格纳多蒂尔(Hildur Guðnadóttir)),由此可见女性音乐人所受到的歧视有多么严重。电影《小丑》作曲希尔德·格纳多蒂尔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电子音乐的先驱者当中有那么多勇敢的女性,正是这几位晶体管姐妹用她们的创造力为音乐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光明大道。点击订阅⬇️⬇️⬇️《爱乐》2023年第12期「透纳风景:色彩与音符交织的幻象」前奏|戴留斯:梦境可盐可甜华彩|透纳风景:色彩与音符交织的幻象幕间|张亚洁的音乐菜谱变奏|鲍勃·迪伦:熟悉的陌生人再现|凤凰挽歌:“后威廉姆斯时代”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配乐泛音|烛影:爱德华·孔梅特与法国管风琴的最初留声对话|走近拉特利的管风琴王国追光|音乐瞬间——丹尼尔·加蒂与香港管弦乐团马勒《第三交响曲》听后袁乐|污点艺人静默|复原的古代神秘之声——高卢圣咏安可|18 世纪威尼斯医院与它们的孤女音乐家们点击订阅⬇️⬇️⬇️《爱乐》2025全年纸刊优惠进行中!!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