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做硬件产品:IPD流程,都要经过哪些环节

Wait 5 sec.

软件产品可以快速迭代,而硬件产品从0到1,每一步都写满了“不可逆”。从概念验证到量产交付,硬件产品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成本、周期与成败。本文将结合真实项目经验,系统拆解硬件产品从立项到落地的关键路径,涵盖需求定义、方案选型、打样验证、供应链协同等核心环节。如果你正准备踏入硬件世界,或正在为项目推进焦头烂额,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份实战指南与思维地图。从纯软件转硬件产品已有两年,通过IPD流程方法论落地了两款VOIP移动手机。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通俗地说就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电话,优势是话费降低、功能丰富、通话质量好。本文主要介绍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方法。IPD流程包含8个阶段:TR0(市场分析阶段)→ TR1(需求与方案评审)→ TR2(设计规格评审)→ TR3(设计验证评审)→ TR4(工程样机验收阶)→ TR4A(试产准入评审)→ TR5(试产转首次量产的准入评审)→ TR6(完成首量)→ TR7(稳定量产)。TR(Technical Review)是技术评审,TR0市场分析阶段TR0是市场分析阶段,重点围绕“做什么”及“能不能做”,产品立项前的高层决策评审。老板叫你做份TR0报告,大脑一片空白,细细一想(掉细胞又掉发),需要以下要素市场分析:市场盘子有多大,市场玩家及份额分析。赶紧出发去找行业报告、各个玩家的财报等产品定位:回答做什么?关注用户,明确目标用户、用户痛点、使用场景分析竞争策略:关注对手,明确产品的竞争优势,包含外观、功能、体验、销售渠道、价格等方面可行性分析:实现风险有哪些以及解决方案成本及利润分析:针对市场可接受的目标价格和公司的利润模型,倒推成本要求;评估成本可行性,有条件地可买回来竞品进行成本分析和学习;利润分析要回答这款产品的盘子有多大,各个区域的销量占比,预测年度销售额TR1需求与方案评审TR1阶段会敲定主芯片方案选型,进行技术可行性方案评审,完成核心技术风险排除。产品经理在该阶段重点负责输出产品需求包:ID需求、硬件需求、软件需求、文档需求、包材需求、兼容性需求。ID需求ID(Industrial Design)是对一个硬件产品的外观造型、使用方式、人机交互进行设计,比如产品外观风格、尺寸、重量、屏幕大小、按键、接口类型、喇叭、麦等要求。所有影响外观设计的要素要提好要求,比方说机械按键要细到按键位置、键程、按键间隙、是否需要背光灯等。产品经理可借助3D设计图和外观铣样结合来判断外观是否符合市场需求。ID定稿后,会移交给CMF和结构。CMF分别指代了C(Color颜色)、M(Material材料)、F(Finishing表面工艺),CMF设计师设计产品颜色、材料、工艺、纹理,影响了产品风格和质感。结构设计师会进行内部装配设计,产品经理在结构装配不下时需要调整外观时介入决策。硬件需求需要构建好硬件优势,明确核心/差异化功能所需要依托的硬件。硬件需求列表包含主芯片、存储、无线(Wi-Fi/Bluetooh)、震动、传感器、接口、电池、电源、丝印等需求。产品经理要给出最耗性能场景,进行性能和功耗摸底,辅助主芯片和存储选型。硬件方案和成本常常存在冲突,这块要求产品经理有很好的功能价值度判断能力,决策要非常谨慎,硬件后期变更成本高且落地周期很长。软件需求软件需求重点关注版本发布时间、版本意义。首个版本围绕卖点构建核心竞争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需求要讲清楚为什么干这件事?好处是什么?不做会怎么样?需求要重点关注场景和竞品分析。场景分析即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环境下的什么问题。举例续航要区分理想环境、出厂默认情况、用户高频使用功能开启、全部功能都开启下的要求。异常场景很容易被遗漏,比方先插电源充电再装电池如何反应。产品文档需求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文档需求,主要有QSG(Quick start guide,快速入门指南)、Datasheet(产品手册)、User Guide(用户操作手册)、Admin Guide(管理员指南)、部署文档等,由于涉及海外市场,还要考虑中文和多国语要求。产品包材需求产品包材需求主要是产品的包装设计,需要考虑合规性、环保性、用户操作便捷性。目标市场是否有环保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需要在包装盒上打印认证标签方便海关快速识别等。兼容性需求VOIP设备作为通讯终端设备,作为配套解决方案,需要兼容主流的PBX( Private Branch Exchange)PBX合作伙伴。涉及配件,可能要兼容主流的蓝牙耳机等。TR2设计规格评审TR2阶段需要进行硬件原理图和系统方案设计,产品经理要完成需求说明书输出和评审,配套交互视觉设计输出和评审。TR3设计验证评审TR3进行硬件PCB发板、软件详细接口设计和测试用例设计。结构工程师会提供结构铣样机器进行确认,通过后会进行结构开模,明确T0样机时间。硬件工程师、结构工程师、ID设计完可以粗步定下来硬件成本。TR4工程样机验收产品经理需要对T0样机进行UAT(User Acceptance Testing,用户验收测试),T0样机比较粗糙,关注功能性和体验性,比如接口易插排、挂墙使用等,有问题要及时反馈改模。TR4A试产准入评审TR4A通过进入试产,会诞生小几百台试产机器,且有可配套Alpha测试软件。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及有竞争优势,产品进入做精品环节:个人试用→ 部门集中试用→ 内部实验局→ 外部实验局。个人试用参照需求列表和说明书验收,输出问题清单,尽可能提升个人验收水平。部门集中试用时,产品经理需要策划验证项,包含核心功能、新功能、风险功能等。组织集中试用后,UAT后输出产品试用报告,更新Alpha版本。内部实验局FAE( 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销售会参与日常试用,FAE会输出内部实验局报告,目的是最大化在内部暴露问题及多角色判断产品具有竞争力。外部实验局会邀请渠道客户进行测评,通过是关系比较好、配合度高、有需求的客户测评,外部实验局若反馈质量问题或者竞争力不足,会卡产品上市。内外部实验局完成后会输出可商用的Beta版本。试产机器数量分配包含产品试用、PBX认证、展会、研发样机等。外部实验局的机器要求是与量产标准一致的试产机器。TR5试产转首次量产的准入评审TR5通过进入首量,Beta版本需要提前于首量一周时间准备好,才能赶上产量配套。TR6完成首量TR6阶段会有小几千台量产机器,软硬件达到可渠道送样状态。销售会去筛选有量的渠道客户名单进行送样测试和新品导入,产品在这阶段要收集铺样反馈。为了加速产品推广上量,产品经理会发布送样政策,渠道可以优惠价采购样机。产品价值传播对上量至关重要,内部需要对销售进行新品培训赋能,外部需要对渠道客户开新品发布会。TR6主要监控初期量产质量,进行量产稳定性评审,只有一次性生产良品率大于阈值才能进入TR7。TR7稳定量产TR7阶段产品就转稳定量产,可开放下单及公开上市。上市材料有官网、产品宣传视频、社交媒体宣发(领英、Youtube等)、Flyer(宣传单页)、Battle Card(竞争优势)等。本文由 @元气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