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我婉拒的产品经理,踩了太多人踩过的坑

Wait 5 sec.

一次面试的婉拒,背后藏着无数产品人反复踩过的“通病”。不是不努力,而是没踩对节奏;不是没经验,而是忽略了底层逻辑。这篇文章从一个真实的面试故事出发,抽丝剥茧地还原了那些看似“努力但无效”的产品行为,帮你识别成长路上的盲区。如果你也曾在职业路上迷茫过、挣扎过,这篇文章或许能让你少走几步弯路。最近面试了一个产品经理候选人,履历看着还不错,快十年经验,项目经历也挺丰富的。面试前我挺期待,想着也许能碰到一个视角成熟、表达有思考深度的同行。正式聊起来之后,不知道为什么,越聊越觉得有种“无力感”——01我让她挑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项目讲讲,她开始讲自己怎么接需求、怎么跟客户确认需求点、怎么开评审会、怎么推进开发上线… … 每一步都很顺,甚至可以说有点“标准化”,但听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于是我换了个问法,想引她讲讲背景和决策逻辑——比如这个产品为什么做?你们有没有在设计上做过什么取舍?有没有什么是你坚持或者放弃的?她有点卡壳,印象中她回复的大意是“这是客户他们很紧要的一个需求”“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满足客户诉求,如期上线”… …中间我还试图聊点轻松的,比如日常有没有其他的产品技能学习习惯,平时有没有特别喜欢的app、有没有生活中遇到的哪个小功能设计让她印象很深。她说自己会看36氪和虎嗅,关注行业新闻,但好像没办法讲出哪个具体产品让她觉得有趣。整场聊完,我确实没感受到她在产品工作中做过什么“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按部就班”,把一个个环节顺好,让事情能推得下去。项目本身为什么做、怎么做、做成了什么,这些关键问题,她没有真正回答。那一刻,我有点恍惚。因为我突然想起了几年前的自己——02那时候我刚入行没多久,是在一家偏项目型的乙方公司做产品经理。流程很重,客户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当时觉得自己挺能干——能独立对接客户、能写需求文档、能管项目进度、能不借助外力,直接帮客户解决很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次我出去面试,面试官听我讲完工作内容后,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听起来,你的工作更像项目经理。”我当时其实挺迷惑的——我可是产品经理title,怎么就不是了?后来也不是突然就顿悟的,只是在后面几年不断碰壁、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才慢慢意识到,那句评价不是在否定我做了什么,而是在提醒我还没真正想清楚“产品经理”到底是干什么的。03我真正开始意识到“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或者说“ 「流程型产品经理」 和 「价值型产品经理」 ”)的区别,大概是在我当时负责一个多中心耦合的系统时。早期我接需求的方式其实也很直觉:业务说要做个“分享领券”活动,我思考下业务似乎确实需要,就开始琢磨怎么拆模块、怎么和券系统打通、怎么在前端露出最顺。但当时的领导对我们计划落地的需求,时不时会追问一句:“这个东西做出来,对用户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这个功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他会直接问,“这个活动和我们上个月那个有什么区别?数据怎么样?”后来慢慢地,我开始习惯在动手拆需求前,先回过头去问自己:这个功能到底是为什么要做,它对用户有明确的帮助吗?这个场景真实存在吗?再比如,有没有可能通过别的方式实现同样的目标,但成本更低,或者路径更短?有时候也会更敏感地去看相似功能的已有数据,想一想之前做的那些类似模块,最终有没有真的被用起来?是不是可以借用原有的能力?是不是这次做的结构,可以为后续多种活动做基础?不得不承认,最开始我确实是为了应付领导(hhh),后来就变成了自己梳理规划产品的习惯性前置思考。虽然这些问题未必每次都能有答案,但习惯性地去问了,思考方式也就慢慢变得不一样了。下面我列了个表格,帮大家区分这两种不同视角的区别:04我见过太多产品人(包括当年的我)陷入一种流程惯性——接需求、开评审、拉人力、上线收尾,每一步都做得很熟练。但整个流程里,缺少了思考、判断、选择。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被决定好了,我们只需要把它“顺利完成”。但其实,产品的价值就藏在那些还没被定义、还不确定的东西里。有些时候,我在面试时会听到“我平时会看36氪”,我懂这是一种想展示“有关注行业”的表达。但说到底,看资讯只是信息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结构化思考,就很难沉淀为真正的判断力。有段时间我和几个产品小伙伴每月会选一个产品做“解剖”练习,从目标用户到功能设计,从商业模式到竞品分析,再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写出来的分析,不一定多深刻,但只要是自己拆解过、判断过的,就比“刷几篇新闻”要真实得多。另一个帮助我意识转变的方法,是复盘。不是那种开个会讲讲流程走得顺不顺的复盘,而是 隔断时间会回看之前的关键决策:我们当时为什么那样选?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我们看重了哪些信息,忽略了什么?这种思维方式,久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经验”不是靠多做项目积累来的,而是靠不断“回头看”练出来的。05现在回过头看那场面试,我其实没有评判那个候选人,只是心里会有点可惜。我知道她很努力,也一定做了很多事,但我更知道,如果她不早点意识到这个“流程型产品和价值型产品”的差异,就很可能会在一个高度熟练、但低成长的轨道上走下去,甚至被误解、被替代。当然,产品的成长路径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节奏也不一样。只希望我们在习惯完成任务、处理流程之外,能多问一句“为什么”,多做一点选择,多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可能就是从某个时刻开始,从一个功能迭代、一次解答内心中的问题、一场面试开始,我们就悄悄地走出了那个“流程型产品经理”的舒适区,开始真正长成了一个有判断力、有价值感的产品人。本文由 @产品狗阿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