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K1373次列车因货运列车侵入正线导致脱线滞留近3小时。网友发布的多段现场视频显示,车内多名乘客满脸大汗,有男性乘客脱去上衣赤膊,一名工作人员上衣也已湿透;也有乘客对工作人员说:“快闷死了,能不能开车门。”事发后,3号车厢内一名男性乘客取下安全锤砸破车窗。这一举动,让闷热的车厢得到了通风。当即引得不少乘客拍手叫好。一名乘客向媒体回忆,窗户被砸后“风吹进来了,就舒服多了,车上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也降下来了”。但该男子却受到铁路公安教育批评,此事引发热议。CDT 档案卡标题:砸窗事件后,官方推出三篇文章:打倒破窗者……作者:老杜145发表日期:2025.7.6来源:微信公众号“知灼”主题归类:K1373次列车砸窗自救事件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面对舆情,随后铁路部门通报称未达破窗标准:广铁长沙客运段称已打开80余个气窗通风(厕所、乘务间等),车内温度31℃左右,仅1名女性乘客头晕,未达“开启车门/破窗”的紧急程度。滞留线路无站台、车门离地1.5米、夜间无照明,开门或破窗可能引发乘客跳窗摔伤等次生风险。分发矿泉水、八宝粥,协调救护车待命,空调恢复后对砸窗男子批评教育并修复车窗。然而官方发布上述消息后,再次引发舆论的质疑。亲历者称车厢温度超38℃,多人中暑晕倒(含老人),乘务员制服被汗水浸透。另外,气窗集中于车厢连接处(非乘客密集区),空气流通不足;乘客多次请求开门遭拒。有律师指出砸窗符合《民法典》第182条“紧急避险”,保护的生命权高于财产权。也有消息指,铁路规定空调失效超20分钟应启动通风或疏散,但现场超3小时未执行。特别是警方对破窗者未拘留或罚款——“批评教育”隐含行为不当的定性,与紧急避险的法理冲突。于是,民众呼吁表彰而非追责,认为砸窗者避免更大健康风险——然而面对民众质疑,他们方面不仅不道歉,反而被曝出组织御用“枪手”反击民意。知名自媒体“建设性意见”发现曝光了此事。据披露,砸窗事件后,官方出现了3篇文章。1、破窗不是自救壮举,情绪脱轨更不能没有底线\、2、破窗非壮举,守规方为真担当3、砸窗非“英雄之举”,守“序”方为安从标题就能看出,三篇文章都是先肯定破窗不是自救,砸窗更不是英雄之举。然后强调要听从铁路系统的指挥,不能情绪脱轨,要守规,要守序。于是“建设性意见”查到这三篇文章的作者:第一篇作者朱哲,青某铁某集团公司宣传部门职工,2022年度铁路正能量网络作品评选获奖者。第二篇作者杨轩宇,中某沈阳局集团公司宣传部门职工,2023年度铁路正能量网络作品评选获奖者。第三篇作者张凯,中某太原局集团公司宣传部门职工,2024年度铁路正能量网络作品评选获奖者。这三篇主要观点是什么呢?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们摘取每一篇的一部分。先说《破窗不是“自救壮举”,“情绪脱轨”更不能没有底线》,文章其中这样写到:由于车内闷热,有一名年轻乘客砸窗通风,当安全锤挥向密闭车窗,碎玻璃飞溅的瞬间,某些网络声音竟将其吹捧为“自救壮举”。然而,剥开情绪外衣,这非但不是值得欢呼的“义举”,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一次粗暴踩踏。所谓“值得肯定”,实为对法律秩序与集体安危的短视、漠视。这种舆论倾向看似充满所谓“人文关怀”,实则模糊了法治底线,消解了公共秩序的价值根基。砸窗者却越过所有既定流程,任由鲁莽支配行动——这不是清醒的自救,而是典型的“情绪脱轨”。当个体焦虑凌驾于公共规程之上,实质是以全车秩序为代价换取小范围“虚假安全感”。谨防“弱者叙事”陷阱,在共情中坚守秩序底线。理解旅客在闷热环境中的焦虑,是讨论的起点,但绝不能成为美化破窗行为的理由。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挥锤打破规则,而是在困境中主动成为秩序的守护者。而中新网首发的《破窗非壮举,守规方为真担当》主要贩卖的观点是:一乘客“挥锤破窗”的行为被部分网民奉为“英雄之举”,甚至有人以“紧急避险”为其开脱。然而,盲目美化砸窗之举,实则既是对公共秩序的轻视,也是对铁路安全防线的无情破坏。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若被舆论纵容,将助长“以维权之名行破坏之实”的歪风,侵蚀社会规则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批评破窗者和网民的呼声,该文章还表扬了一下自己:铁路部门已就事故致歉并承诺优化服务,这是对民意的诚恳回应。但安全与舒适的天平需要我们理性衡量——规则的刚性,恰是为了守护更广阔的生命权益。与其追捧砸窗的莽勇,不如共同重塑对秩序的敬畏。在高温闷热环境中,工作人员汗透衣衫仍坚守岗位,为老幼旅客发放矿泉水,竭力维持车厢秩序。不开门窗的处置决定,正是基于列车未靠站台、旅客擅自下车可能引发坠落或碰撞事故的安全考量。安全红线不容践踏,列车乘务员与乘警严守制度的克制,体现的是对生命更深沉的敬畏。在乘客破窗后,一名列车乘务员身上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双手护住窗口,防止旅客靠近被划伤。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两年前,k396次列车受暴雨影响滞留途中,列车员冒险领回物资哽咽安抚乘客的场景。而另一篇《砸窗非“英雄之举”,守“序”方为安》则这样写到:部分网友将砸窗行为赞为“英雄之举”,然而,深入分析后会发现,所谓“英雄之举”,实则是添乱之行。车门车窗是保障旅客安全的坚实防线,绝不容随意破坏。在列车滞留期间,有旅客要求打开车门透气,这一诉求看似合理,毕竟在闷热的车厢里确实不好受,但车门作为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通道,其开闭权限应由专业人员依据现场状况判定。支持者以“结果导向”为臆想:“若无人砸窗,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铁路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列车上已将各车厢乘务间、厕所、洗脸间及车厢内80余个能够开窗通气的窗户全部打开,以促进空气流通、降低车厢温度,并协调站外送来八宝粥和矿泉水,联系救护车做好应急准备。交通出行中难免会遭遇突发事件,旅客和铁路部门应当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旅客要相信铁路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安排;铁路部门也应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向旅客传达事故处理进展和后续安排。对于官方三篇文章,网民似乎早有预判。用一位网民的话说:原本是他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事故,跟乘客没有任何关系。人民群众只不过批评两句——就给大家伙扣这么大一顶帽子。他们是真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