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应该是什么形状?落地贵州的时候,我脑海里冒出了这个问题。盛夏总与燥热相伴,但贵州的夏天是个例外。当我们踏上贵阳的土地,二十多度的清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仿佛误入冰箱冷藏柜的汽水——气泡在舌尖炸裂的瞬间,城市与山野的清凉便渗入毛孔。夏天的贵州好像一个巨大的透明泡泡,把外界的喧嚣都隔绝在外。 这一次四季贵州的第二站:夏日贵州行,团里的成员由一对父女、一对母女、一对认识40多年的闺蜜、两对夫妻,特邀艺术家李凤、随行摄影师丸子和工作人员组成。一行人在下着雨的贵阳街头聚在一起,初见的陌生感,迅速在对于街头枫糖李的讨论中、在路边小吃摊的温度中融化了;不同年龄、背景的团友们,都有着和夏天一样浓郁的好奇心。 在淅沥的雨中,一行人一起跳进了贵州的夏天。顺着水汽,踏入一场地心夏日冒险这个季节的贵州,雨水沿着路边的叶子滚落,像极了汽水瓶口刚开启时的气泡;街角小吃摊升起的热气,与雨雾缠绕在一起,香气在湿润的空气中漫开。我们在贵州的故事,似乎也都和水有关。贵州的山水总在诠释"通透"二字。站在甲秀楼凭栏远眺,南明河如玉带穿城而过,远处山峦叠翠,层次分明得像水墨画师的晕染技法。这种通透感在距离贵阳市区60公里的清镇石龙洞达到极致——黑暗中流淌的地下河,将亿万年地质密码封存在晶莹剔透的钟乳石里。石龙洞是我们一行人此行最期待的探险行程。作为近几年来贵州最火热的户外项目之一,石龙洞结构复杂,不是开放式的观光洞,而是目前仍处于半原生态状态的“野洞”。和常规意义上的观光项目不同,石龙洞结合了桨板、探洞和溯溪三项户外运动,玩家们需要换上头盔、防护衣、涉水鞋,划着桨板从洞口钻进去,时划时抱,蹚过黑暗的石缝和湿滑的岩壁。因持续下雨,5天的旅程,石龙洞一直没有放出开放的消息。运气极好, 行程的前一天下午,我们被告知溶洞明天开放。当天一早,一行人穿戴好装备,迎着幽深的洞口,开始了这一次未知的冒险。入洞迎接我们的,是充足到惊人的水量——光是在洞里站稳脚跟就需要花很多力气。洞穴幽深,每个拐角都不知道下一幕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在黑暗中,每一束头灯的光都像是彼此的信号,每一个队友“等一下”的声音都让人心安。到了某些狭窄的口子,需要费劲全力趴下才能勉强跻身而过;过了某个口,又豁然开朗;越过湍急的水流,拼命拉住绳索踩上一个陡坡,是更令人惊叹的奇观——钟乳石和石柱交织成绝美的天然艺术品,洞顶趴着的蝙蝠像是黑色水墨点挂在画中。夏日炎炎,但洞内常年恒温凉爽,是自然馈赠的一片静谧天地。洞里没有花花绿绿的灯光,所有的景色都是 100% 纯天然。水流终年不断,天然的暗河、钟乳石、石柱和地下湖泊交织成了一个原始、幽深又壮观的天然迷宫。抵达最高点,团员们纷纷跳进水里游泳,把身体泡在阴凉的洞穴水池中。有人闭着眼躺在水面漂浮,有人靠着岩壁发呆,大家都沉浸在“地心秘境”里的快乐里。而在龙宫景区的白日,我们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与“水”相遇——乘船穿行在中国最大的水溶洞里,进入“龙门飞瀑”。船滑入洞内,眼前是天然雕琢出的石柱与岩帘,头顶是时而低垂、时而豁然的洞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间维度。夜晚的黄果树瀑布,则给了我们一场从未体验过的水的洗礼。穿着雨衣进入景区,瀑布还未现身,水汽就先一步扑面而来。逐渐走近瀑布中心,夜晚的黄果树被冷色光线打亮,腾起漫天雾气,如梦如幻,混合着回响的布依族的织布舞,在这片巨大的水声里,没有人再说话,大家只是站着,望着,淋着,像经历着一场仪式。戴上面具,开启一场夏日时空漫游流动的夏天,身体适合冒险,精神适合穿越。经历了地心冒险后,我们的目光转向了贵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用一种具体的方式探索贵州安顺特色的屯堡文化,是这一次旅行超出期待的独家体验。旅程第二日,我们从贵阳一路向西,进入安顺,抵达云山屯。这是一个建在山丘上的屯堡村落,鹅卵石铺地,灰瓦白墙之间藏着600年的风雨。和其他古村不同,这里的居民多数是明代移民的后裔,讲一口“南京官话”,住“九门四水五井”四合院。脚下是历经数百年踩踏、光滑锃亮的青石板路,两旁是清一色的石砌房屋,灰白的石头垒砌得严丝合缝,墙壁上留着窄小的射击孔。巷子狭窄幽深,大家的照片也拍出了独特的时空纵深感。一路深入安顺腹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气息:青苔的湿润、老木头的陈香、还有远处飘来的炊烟味,在非遗传承人秦发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抵达了周官村傩文化博物馆。进门之后让我们一行人最为惊叹的,是博物馆连着的四层风格独特的楼,同时也是秦发忠老师自己的家——客厅、走廊、房间,目光所及之处,层层叠叠、高高低低,挂满了、摆满了大大小小、色彩浓烈、表情夸张的傩雕面具。围绕着面具,秦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傩(nuó)文化的含义和渊源,傩是人们为了驱逐病魔鬼而举行的文化祭祀活动。在贵州安顺,这种古老文化以“地戏”形式代代相传。它最初源自原始社会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是用来“驱邪避疫”“祈福纳吉”的仪式性表演。傩面具是傩戏的主要道具,也是秦发忠老师家里的一大特色。老师家门口一张足有半人高的巨大面具,雕工极其繁复,色彩历经岁月依然鲜艳:“这是祭祀用的‘神头’,做这样一个,选料、开坯、雕刻、打磨、上彩……得花上好几个月。”支撑这尊神头的木柱,也并非普通房梁,上面同样精心雕刻着象征吉祥或驱邪的图案,是仪式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他家里的门楣、窗棂,都雕刻着独特的傩戏元素或吉祥纹样,宏大的文化,早已融入他日常生活的细小肌理。沉浸式体验一场傩文化的代表:当地村民表演的地戏,是秦发忠老师给我们的特别礼物。不同于专业戏班,地戏演员都是村里的农民,没有妆、无布景。但在戴上“脸子”的那一刻,村民就是他饰演的历史人物,是自己的“老祖宗”。戏至酣处,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倾盆而下,演出不得不暂停。演员们迅速而小心地摘下珍贵的“脸子”护在怀中,跑到屋檐下避雨。雨水冲刷着石板地,也模糊了方才激烈的战场。这意外的暂停,反而给了我们近距离接触演员和面具的机会。雨幕中,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和手中威严的傩面形成奇妙的对比,历史与当下,在这一刻奇妙地交融了。绕到后院,几位工匠正安静地打磨面具。据秦发忠老师说,所有的面具都是工匠手工凿的,哪怕只是冰箱贴大小的面具,也是一刀一刀地从整块树桩开始雕刻、修形、打磨、抛光。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长久的手工技艺与时间的耐心,这兴许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坚持。接到工匠刚刚打磨好的面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体验为面具上一次色,成为了当天我们一行人感受文化的具体切口。团队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面具有着独特的想法:有人把面具涂成紫色,多了一丝西式的魔幻色彩;有人在眼角点上红色的螺旋图案,参考的是某个少数民族的纹身。创作带来心流,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停下来,安静地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工艺品,是一众人此行中珍贵的一次“情绪按摩”。当天,恰逢团里一位来自上海的团友洪老师生日,晚饭过后,一份蛋糕在大家毫无预警的欢呼中被悄悄端上来。山野之间,没有精致的餐厅和布置,但蛋糕和祝福的温度刚刚好。惊喜还没有结束。夜幕降临,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属于所有人的狂欢——一次特别的面具篝火晚会。在屯堡文化里,戴上面具围着篝火跳舞,这是屯堡人款待贵客的传统之一,戴上面具、甚至还可以穿上地戏服装,挑上喜欢的道具,我们一行人把篝火晚会变成了一场特色的假面舞会。意外的是,这一次的篝火晚会,主力不是孩子,而是个个变回孩子的成年人。火光跳动间,音乐响起,有人举着木刀开始打打杀杀,有人拿起扫帚cosplay哈利波特,有人一圈一圈地绕着篝火起舞。跳的是最简单的动作,没有编排,没有技巧,火光跳跃,人影幢幢,面具遮蔽了身份,却释放了最本真的快乐。在傩面的古老注视下,在篝火的原始温暖里,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奇迹般地找回了某种共通的纯粹。喧腾的篝火和戴着“脸子”的群舞,或许正揭示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当古老的文化符号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或仪式中庄重的道具,而是可以融入现代人即时快乐的媒介,这种用纯粹快乐去拥抱、去解构、再以自己的方式去重构传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传承。溯源问道,感受一次人与历史的连接时不时下起的阵雨,为行程中的文化体验增添了呼吸感。从屯堡的傩面具与地戏出发,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并不总是需要用“参观”去理解,而是通过“身体力行”去感受。于是,在旅程的后半段,我们继续以这样的方式,走入贵州更多元、深层的文化场景里。从博物馆到投壶体验,从阳明心学到红飘带记忆,我们走过了一连串具体的、真实的、流动的“文化场景”:在阳明文化园里,我们学习着“知易行难,贵在力行”。王阳明是明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与精神世界。贵州与阳明心学的联系,也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五百多年前,王阳明曾因“龙场悟道”而在贵州修文开创了心学的重要转折点。某种意义上,这段被贬的幽居岁月,正像他所说,是“逆境中修身”的极佳修行之地。而今天,我们在阳明文化园中投壶、射箭,在一动一静之间,仿佛也隐隐感受到那种“身处偏远、心向浩然”的精神力量。在贵州省博物馆,我们穿行在少数民族的银饰与漆器之间,参观那些从山地民居、田野日常中走出来的器物。在这些器物中,我们看见的不是被凝固的“传统”,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那些美的标准、工艺的传承、生活的节奏与自然的互动,都在这些看似沉默的器物里被小心地保存下来。建党节当天,我们在红飘带里感受历史和个人的连接。这是我们此行中感官最强烈的地方——灯光、影像、脚步声,全都沉浸式把人拉入贵州的红色记忆里。那些关于长征、关于转折、关于信仰的故事,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重大节点”,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过真实的路……此次行程中的文化行,是我们一行人在时空探秘之外的精神洗礼。无论是穿越到王阳明心学的深邃思考,还是进入红飘带中的红色记忆,抑或是徜徉在博物馆里的民族艺术,都是跨越时空的桥梁,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某个瞬间,又拉回到当下,感知文化和历史带来的无形力量。旅程结束的时候,我再一次问自己、问团友,贵州的夏天,是什么形状?这一次,大家的答案似乎变得清晰了:夏天的贵州是潮湿的、厚重的,也是灵动的、自由的。它不像其他地方的夏天那样直白明艳,而是包裹在水汽、山林、歌声与水雾中,像一个等待被揭示的谜团。五天的旅行,在结束之时才显得更加短暂和意犹未尽。而对于此行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五天不仅是一段旅程,更像是一次跳跃:从日常的节奏中抽离出来,穿越地心、历史,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的关系。返程回到城市的最后一天,我的手机相册里蹦出两张对比照:一张是城市CBD的玻璃幕墙,一张是溶洞里手持头灯仰望的笑脸。贵州的夏天在屏幕的那一边,依然真实地、有力地冲击着我的记忆。而这或许就是贵州的夏天教会我们的:或许,所谓的探险,并不那么遥不可及,就在身体力行的感受中,在与陌生人共享一簇篝火的温度里,在一步一步前行的脚步中。策划丨三联.CREATIVE监制丨沈艺超文旅策划丨行走的直播间微信编辑&作者&排版丨熊清图片来源丨摄影师/丸子*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3Bje9lCK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