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義的死亡 ,當“無神”體系失去了本體根基

Wait 5 sec.

過去兩百年,自然主義高舉「物質即實在」的旗幟,在西方知識界穩坐思想主流,它宣稱:宇宙無需神、無需目的、無需超越意識的根源,所有一切都能從盲目的物質互動與演化機制中自然湧現。這是一場思想篡位,將心靈貶為副產品,將意識視為幻覺,將萬有簡化為「粒子碰撞」的隨機秩序。但弔詭的是,就在自然主義看似勝利的今天,它的本體論基礎——物質——已被現代物理親手掏空。物質不再存在,誰還能自然演化?曾幾何時,自然主義者信誓旦旦地宣稱:「宇宙的一切,源自物質。演化,就是物質的自組織。」但如今,量子物理學已將物質解構為更深層的抽象實體:粒子只是場的激發;場是數學結構;波函數是機率振幅;實體已被資訊、關係、數學對稱性取代。換言之,「物質」作為根本的本體,已不復存在。它被重新定位為湧現現象,而非根源性存在。然而,這一變動對自然主義者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如果你一開始建立的宇宙論基礎是「無需心靈的物質根本」,那當這個「物質」瓦解後,你剩下什麼?抽象?結構?數學?這些從來不是實體,只是語言與認知工具。數字不能變出物质,演算法不能創造世界。你可以用π描述一個圓,但π永遠造不出一個車輪。拿描述當作創造,這不是深奧,是範疇錯誤!後物質自然主義:沒有物質,自然主義還剩什麼?面對這個難堪的真相,自然主義者退而求其次,換上新面具。他們說:「我們不再以物質為基礎,但宇宙仍然可以從資訊、關聯、數學結構中自然湧現。」這是一次偷渡,他們放棄了具體的本體,卻仍保留原本那套拒絕意識、拒絕目的、拒絕神聖的立場。說穿了,就是哲學信仰未變,只是包裝更新。但我們要問一句很基本的邏輯問題:數字 3 能變出什麼?什麼都變不出。因為數字不是物,不是行動者,不是因,不是媒介。那麼,「資訊」如何創造宇宙?「結構」如何生出時空?如果你說可以,那你其實是在講「數學魔法」,不是在做科學解釋因此,你必須說明:這些關係依附於什麼實體?信息不依賴載體,如何存在?數學不是發生的,不會運轉,也不會創造!否則,你就是把「描述」當「本體」,把「計算」當「因果」,本質上不過是穿著科學外衣的新形上學神話。意識作為本體真的更荒謬嗎?面對自然主義的崩解,有人開始重提一個古老的主張:意識是本源。傳統神學、東方哲學、現代泛心論者都提出:宇宙不是從死的物質湧現意識,而是從活的意識顯現出萬有。自然主義者通常立即反駁:「那是荒謬的範疇錯誤,非物質的東西怎能創造物質?」但這時候問題反轉了——當你已經否認「物質是根本」,你又憑什麼說意識不行?若你說:「靈不能創造世界,那是邏輯錯誤」;但又接受「數學結構可以創造實體宇宙」,那你就是在進行雙重標準的哲學選擇,不是在講理,而是在守教條。事實上,至少在神學或泛心論架構中,「意識為本體」邏輯上是自洽的——它不假設從「無」出現「有」,而是讓現實的可感性、秩序性、目的性、主觀性都有根可尋。反倒是自然主義,如今要靠抽象詞語拼湊出一個世界,卻無法交代任何創生機制與實體承載,這才是真正的無中生有。自然主義已死自然主義曾經有它的時代意義,它曾是針對神權迷信的理性反抗,是一種解放。但它不再是穩固的哲學體系,而是一具空殼,一套自我否定其根基卻仍強作鎮定的語言系統。它的「自然」,不再有實體承載;它的「無神」,缺乏本體論替代;它的「演化」,已變成抽象湧現的神話敘事;它的「反心靈論」,只是習慣性的哲學排斥,而非邏輯必然。誠實的思想者必須勇敢承認,自然主義不是錯在某個細節,而是從根基上發霉了。若它不願承認本體論的危機,只會淪為另一種教條主義 —— 一個用科學語言包裝的形上學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