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型AI推荐系统时,将排序模型从技术推向实际产品环境是核心挑战。产品经理需要深度参与并主导多个关键环节,确保技术能力有效转化为用户价值和业务成果。一、特征工程需求定义产品经理在定义用户与场景的特征需求时,需要以业务目标为导向,清晰描述所需的数据维度,并明确其在产品中的意义和价值。用户画像通常需要覆盖多个层面:基础属性:包括年龄、地域、设备类型等相对静态的信息。例如,明确“一线城市25-35岁白领女性”这一画像标签,在电商场景中可能关联到特定的品类偏好(如母婴、美妆)。行为特征:涵盖用户近期的动态数据,如点击、收藏、加购行为序列,以及跨端(APP/小程序/H5)的使用习惯。需求中需明确这些数据的采集频率(如实时更新、每日聚合)和存储粒度(如按用户、按会话)。心理需求:通过分析用户评论、客服对话等文本数据(通常借助NLP技术),识别用户潜在的深层需求(如“追求健康生活”、“渴望自我提升”),并建立这些需求与商品/内容类目的映射关系(例如,健身器材映射到健康生活需求)。上下文特征的设计应紧密围绕用户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行为路径:时间维度:区分工作日/周末、早晚高峰等时段特征。例如,在通勤场景下,系统可能倾向于推荐轻量级内容(如新闻摘要、短视频);而在周末,则可能侧重深度内容(如长视频、知识课程)。空间维度:利用GPS、Wi-Fi定位数据,理解用户所处的典型位置(如家、公司、商圈)。例如,当用户在商圈时,系统可推荐周边的餐饮、娱乐等地点信息。交互维度:实时捕捉用户与界面的细微互动,如滑动速度、内容停留时长。这些数据可用于动态调整推荐策略,例如在用户快速滑动时降低推荐内容的复杂度。二、模型目标设定排序模型的目标需要系统性地平衡短期商业目标和长期用户体验。采用主目标结合辅助目标的分层策略是常见做法:主目标:选择与核心业务KPI直接强相关的指标,例如电商场景的GMV、内容平台的视频完播率。需求中必须明确定义指标的计算口径(例如,GMV是否包含退款订单)和数据来源(如来自支付系统还是订单系统)。辅助目标:引入影响长期价值的指标,如用户满意度、推荐结果的多样性。具体措施可包括:控制相似内容/商品的推荐比例(如单一品类占比不超过30%以提升探索性);设置“用户活跃度衰减系数”,动态调整用户近期行为和历史行为在模型中的权重占比。多目标权重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调优的过程:初始设定:基于业务经验和历史数据设定基础权重(例如:点击率60%、转化率30%、停留时长10%)。动态调整:利用在线学习机制,实时响应用户反馈数据。例如,当监测到某类内容的点击率上升但转化率显著下降时,系统可自动调低点击率目标的权重(如降低5%-10%)。约束条件:设置硬性规则防止模型偏向极端,如限制特定品类的最大推荐占比(如≤40%)。同时,可引入“公平性”考量,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不同用户群体(如新老用户、不同地域用户)获得推荐的覆盖差异不超过一定阈值(如3秒)。根因定位召回层检查:分析内容库是否存在覆盖不足的问题(如某类目下的内容覆盖率20%)。策略层验证:排查后续的重排规则、保量策略等是否导致低质或低相关性内容获得了过高的曝光位置。问题解决与迭代快速响应:实施规则性解决方案进行止损,例如对用户明确负反馈的内容进行短期屏蔽(如7天内不再推荐)。长期优化:将典型的Badcase样本加入模型训练数据,驱动特征工程的改进(如新增“用户负反馈次数”特征)或模型结构的升级(如引入对比学习机制提升对难分样本的区分能力)。四、产品化核心要素将算法能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关键在于设计:可解释的推荐呈现理由标签体系构建:基础型:“您关注过的品牌”、“同类用户也喜欢”。场景型:“通勤时段热门内容”、“周末家庭活动推荐”。价值型:“用户评价高分精选”、“近期价格优惠”。标签展示策略:首页:可采用“1+3”模式,突出一个主要推荐理由,辅以少量(如3个)次要理由标签。详情页:采用渐进式揭示,初始展示简洁理由,用户停留较长时间(如>10秒)后可触发展示更详细的分析(如“该商品与您收藏的连衣裙在风格匹配度上达到85%”)。用户价值显性化构建“个性化指数”,综合推荐准确性、多样性、新颖性等指标,为用户生成一个直观的“推荐体验分”(如1-10分)。在用户个人中心等场景,可视化呈现推荐系统带来的价值,例如“本月通过推荐发现的新喜好”、“为您节省的筛选决策时间估算”。用户反馈与参与轻量反馈:在推荐结果旁设置便捷的“喜欢/不喜欢”按钮,点击后可展开二级选项(如“不感兴趣”、“已购买”),确保反馈能实时回流更新用户画像。主动探索:提供类似“推荐探索实验室”的功能,允许用户主动调整推荐偏好(如“增加科技类内容”、“减少广告推荐”),并可对比不同偏好设置下的推荐结果差异。五、产品经理的关键角色将大型AI推荐系统中的排序模型成功产品化,核心在于产品经理有效扮演“翻译”和“桥梁”的角色:需求定义阶段:用清晰、无歧义的业务语言定义技术需求,确保技术团队准确理解业务意图(例如,明确定义“用户活跃度”的具体计算规则:“近7天内登录≥3次且内容点击≥10次”)。模型开发与调优阶段:深刻理解业务目标(如GMV)如何由技术指标(如点击率、转化率、客单价)共同构成(GMV=点击率×转化率×客单价),并推动模型优化方向与业务目标对齐。产品落地阶段:主导设计可解释性功能和用户价值可视化方案,让用户理解推荐逻辑,从而建立对系统的信任,最终促进用户价值的转化(如点击、转化、留存)。推荐系统的产品化是一个持续的迭代过程,需要产品经理深度理解技术和业务,将算法能力无缝融入用户旅程和业务流程,才能最大化其商业价值并提升用户体验。本文由 @阿堂聊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