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1016月26日,统治全球时尚界长达37年的“女魔头”Anna Wintour,突然卸任美版《Vogue》总编辑,震动整个行业。这不仅是一次人事变动,更像是一个旧时代落幕:在很多人看来,Anna Wintour作为时尚界的话事人、“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她本人就是代表整个时尚行业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英国卫报专栏作者Marina Hyde直接下结论:Anna的革命已经结束了,她输了。如今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全面成熟,高度封闭、等级分明的时尚帝国已然崩塌。本篇文章就来聊聊,谁还有资格定义“时尚”?传统时尚集团又该如何自救?01 Anna Wintour的传奇色彩以及她的时尚帝国很多人知道Anna的名字,但却不了解她手下的时尚帝国。《Vogue》全球共28个国际版本,而美版Vogue已经走过100多年,是最具影响力的Vogue刊物。Anna本人虽然不再担任美版Vogue总编辑的职务,但她仍担任出版商康泰纳仕集团的首席内容官(chief content officer)及Vogue的全球编辑总监(global editorial director),仍然掌控着Vogue全球的总体策略。我们在当下去评价康泰纳仕集团和Vogue,其实很难看出他们昔日的辉煌。2020年前,康泰纳仕集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1年才实现扭亏。那一年,康泰纳仕集团的总收入大概在20亿美元左右,外界估计其在Vogue方面的收入为12亿美元。但在此之后,康泰纳仕有几年没有达到营收目标。这当然和全球印刷广告收入在过去20年间的下滑是分不开的。尽管这些财务数据听起来不太乐观,但Anna Wintour本人的传奇色彩却从未褪色,她是帝国的建立者。02 等级分明的审美系统,时尚编辑们的帝国38岁的Anna Wintour任职Vogue总编辑的时候,杂志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皿。他们发掘有天赋的设计师和模特,再把他们推广到大众面前。因为在那个时代,普通人了解时尚的途径只有杂志。2005年,Vogue中国创刊,也让公众知道了包括杜鹃、刘雯在内的一批中国超模。而在Anna本人执导下的美版Vogue,也经历了不少革命性的变化。1988年,Anna接手美版Vogue后的第一期封面就是一条牛仔裤。但这条牛仔裤的不简单之处,就是它特别便宜。当时名模Michaela Bercu穿着1万美元的高定单品搭配50美元的Guess牛仔裤,震惊印刷厂人员,甚至有人怀疑是印刷错误。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时尚思维:把高级时装与街头服饰结合,真正契合“现实中的穿搭”。90年代起,Anna让Vogue频繁将流行明星和政坛名人纳入封面阵容,比如麦当娜、卡戴珊、希拉里、Michelle Obama等等。她敏锐抓住偶像文化的崛起,并成功模糊了“时尚—娱乐—政治”的边界,将杂志推向更广泛的受众。但是不论杂志的形式如何改变,Anna Wintour以及各大时尚杂志的编辑所代表的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他们是定义时尚的人。这一批坐在秀场前排的编辑,被称为“帝王式主编”,因为他们就像《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电影中那样,气场强大、走路带风、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就像Anna Wintour标志性的波波头、前法版Vogue主编Emmanuelle Alt知名的“酷女孩制服”等等。她们把“主编”这个头衔变成了个人品牌,也把时尚界变成了一个高度封闭、等级分明的审美系统。在当年的黄金时期,杂志社的预算之高,放到现在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2001年,同样是康泰纳仕集团旗下《名利场》杂志的首席摄影师曾为一期封面花掉近50万美元:那是一组横跨三地的超豪华大片,10位国际巨星坐镇,包括妮可·基德曼和索菲亚·罗兰,现场还布置了一座壁炉和一幅真正的萨金特油画,从洛杉矶一路空运到伦敦,只为这一张封面照。可以说,康泰纳仕集团的作者和编辑们就是最初的意见领袖。GQ主编Art Cooper在米兰办晚宴的时候,直接让美食评论员飞过来,只为了搭配红酒;广告部传奇Ron Galotti,为了拿到一个客户,把自己的法拉利空运去科罗拉多;摄影大师Irving Penn直接砸了一百只卡地亚水杯,只为拍出最完美的一块碎片。然后,社交媒体出现了。时尚编辑们高高在上的帝国轰然倒塌。03 短视频时代的反噬,时尚主编的权威崩塌现在,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时尚杂志去了解时尚。模特和设计师本身都可以通过社媒平台来推广自己,不再需要和编辑建立关系。广告变成了杂志的一大部分收入来源,而不是出售杂志本身。Junjie Wang前Vogue Business编辑Vogue Hong Kong专题编辑:现在时尚杂志本身的处境和定位也比较尴尬,最尴尬的一点是它已经不知道怎么样去跟受众沟通做内容了,因为它长久以来已经习惯的思维就是服务那些品牌,它是靠广告收入维生的,不是靠订阅收入,也不是靠卖杂志本身。对这些帝王式的主编们,人们也不再买账。近年来,公众开始诟病时尚界对模特的系统性压迫;2020年,美国爆发了反种族主义浪潮,而杂志编辑们昔日高高在上的姿态,如今看起来更像是冷漠和纵容。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宴Met Gala,一直由Anna本人操刀主办,也在过去几年被批评为是一场“何不食肉糜”的富人游戏。我们刚才提到的富有“个人风格”的时尚主编这个形象,也在受到反噬。前杂志编辑Tina Brown说:过去那些所谓的领导者,可以独裁,激发灵感、甚至恐惧。但今天,像电影里那样丢梳子砸助理、羞辱下属的“主编脾气”,已经不再被容忍。2020年,执掌Harper’s Bazaar近20年的Glenda Bailey离职,部分原因正是她长期对下属的恶劣态度。但更重要的,是短视频时代,这种时尚权威已经失效了。年轻消费者更相信身边朋友或穿搭博主,而不是某个远在纽约办公楼里的“高傲主编”。疫情期间,奢侈品广告骤减50%,各大出版集团被迫削减成本、裁撤人员——这让主编的神话,正式破灭。丧失了“权威性”的时尚杂志不得不开始去迎合粉丝与偶像文化,因为无论是Vogue的封面人物还是Met Gala的邀请函,最热情的都是粉丝。但粉丝在意的,更多是名声和数据,而不是时尚本身。Junjie Wang前Vogue Business编辑Vogue Hong Kong专题编辑:所以我觉得这种变态的明星文化,这种粉丝经济,现在已经跟整个时尚捆绑得非常深。以前,可能真的是关于时尚本身,但现在时尚杂志这门生意变成了一种变相的粉丝经济。现在,很多杂志不是被关闭,就是被裁员重创,曾经对时尚与文化的话语权,也早就被互联网彻底削弱。就在今年春天,《名利场》主编Radhika Jones突然宣布辞职,一个曾经被视为新闻界“皇冠”的职位,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接手?不少业内大咖,比如Janice Min,直接给出答案:不值得。而Anna Wintour的离开,可能更是压垮时尚杂志行业的那根稻草。04 传统纸媒的求生之路,“0成本”的互联网社区当然,Vogue和康泰纳仕集团并不是没有积极寻求过变化。他们开始推行“手机优先”,加码短视频内容,也投资了像Vogue World这样的线下时尚秀,让明星扎堆、走遍全球。讽刺的是,在康泰纳仕集团真正撑起营收的,却是那些“不太时尚”的杂志。比如,集团旗下唯一不是由Anna Wintour执导的《纽约客》自2014年引入完整付费墙以来,它的订阅收入在五年内翻了一倍。2006年,康泰纳仕集团掌门人Newhouse家族斥资约一千万美元,收购了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它叫做Reddit。2012年,Reddit的月浏览量突破30亿。而在2024年3月,它成功上市,Newhouse家族因此套现大约21亿美元。所以,未来十年,如果Vogue、Vanity Fair和《纽约客》还能继续办下去,那很可能不是靠时尚本身,而是靠他们当年押对了一个,连封面都没有的互联网社区。而一个Reddit帖子的成本?只要零美元。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节目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