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基觀點》從經驗中學習!以伊12日衝突帶給國軍「漢光41號」演習什麼啟示?

Wait 5 sec.

Newtalk新聞 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2025年7月9日至18日)旨在模擬防禦共軍可能的登島作戰,涵蓋灰色地帶襲擾、聯合反登陸、縱深防禦等階段,並強調去中心化指揮、精準打擊與軍民整合。伊朗與以色列於2025年6月13日至25日的武裝衝突(以下簡稱「以伊衝突」)則是一場真實的現代戰爭,涉及高科技武器、空襲、導彈攻防及國際外交影響。本文以以伊衝突為參考,分析漢光41號演習的設計是否符合現代戰爭型態,並探討其優勢與挑戰左右。以伊衝突(2025年6月13日至25日)概述根據公開資訊,以伊衝突始於2025年6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認定伊朗違反核義務,隨後以色列於6月13日對伊朗關鍵軍事與核設施發動「精準、先發制人」空襲,引發伊朗報復性導彈攻擊。衝突歷經12天,雙方進行多次空襲與導彈交戰,至6月25日達成脆弱的停火協議。 伊朗司法部門 6 月 29 日聲明,位於德黑蘭的埃文監獄於當地時間 23 日遭以軍襲擊,強調該起襲擊事件總計造成 71 人死亡。 圖:翻攝自 @nargesfnd X 帳號 主要特徵包括:1.高科技與精準打擊:以色列使用約50架戰機對伊朗核設施、重水廠及革命衛隊基地實施精準打擊,伊朗則發射數十枚彈道導彈,部分穿透以色列「鐵穹」防禦系統。2.快速決策與聯合作戰:以色列情報局與空軍協同,連夜執行跨國空襲,顯示高效C4ISR(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伊朗則迅速動員導彈部隊反擊,展現一定的應變能力。3.非對稱與混合戰爭:伊朗在衝突中結合導彈攻擊與內部安全鎮壓,試圖穩定國內局勢,顯示混合戰爭特徵。衝突前,伊朗可能已進行灰色地帶行動(如網路攻擊或代理人行動)。4.傷亡與影響:以色列報告24人死亡,伊朗則稱224人死亡,包括革命衛隊高層。衝突導致伊朗核計畫受創,德黑蘭等地民眾外逃。5.國際介入與法律考量:美國否決以色列暗殺伊朗最高領袖的計畫,並參與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顯示聯盟作戰的重要性。衝突中的平民傷亡引發國際人道法爭議。漢光41號演習與以伊衝突之比較分析 海巡署安平艦發射雄風二型飛彈驗證「平戰轉換」機制。 圖:國防部提供 1.灰色地帶與平戰轉換漢光41號演習將灰色地帶襲擾納入想定,模擬共軍以非軍事手段(如網路攻擊、假訊息)挑釁,進而升級為武裝衝突,強調平戰轉換與立即備戰操演。這與以伊衝突前伊朗可能進行的非公開挑釁(如核計畫推進)有相似之處。漢光演習的設計反映了現代戰爭中混合戰爭的複雜性,特別是如何應對模糊的威脅起始階段。然而,演習對灰色地帶的模擬偏重軍事準備,對於非軍事威脅(如認知戰、經濟脅迫)的具體反制措施較少提及,這可能限制其全面性。以伊衝突啟示:灰色地帶行動(如伊朗核計畫的隱秘推進)可迅速引發軍事對抗,且敵方可能利用國內動盪(如伊朗的內部鎮壓)掩護軍事行動。漢光演習應強化對非軍事威脅的模擬,例如假訊息對全民防衛意識的影響,或敵方滲透對後備動員的干擾。2.聯合作戰與精準打擊漢光41號演習強調聯合反登陸與濱海戰鬥,模擬共軍聯合火力打擊與登陸船團進犯,國軍則以情監偵建構擊殺鏈,運用海空協同及遠距精準打擊(如海馬士火箭、天劍二型飛彈)。這與以伊衝突中以色列的空襲策略高度相似。以色列利用情報導引戰機,對伊朗核設施與軍事目標實施精準打擊,展現高效的聯合作戰能力。 漢光演習的聯合行動同步矩陣與新式裝備驗證(如M1A2T戰車、快奇無人艇)顯示國軍試圖打造類似的資訊化作戰能力。以伊衝突暴露防空系統的局限性,伊朗導彈穿透以色列「鐵穹」,造成平民傷亡與基礎設施損壞。漢光演習需進一步模擬共軍的電子戰與反介入能力(如反艦導彈、電磁干擾),以檢驗國軍精準打擊在敵方反制下的效能。此外,以色列的跨國空襲顯示快速決策與情報整合的重要性,漢光演習的臨機快速決策程序需確保基層指揮官能有效應對類似高壓情境。3.分散備援與去中心化指揮漢光41號演習強化分散備援韌性與去中心化指揮,模擬通訊中斷或關鍵設施遭攻擊,確保基層部隊能獨立執行任務。這與以伊衝突中以色列的作戰模式相呼應。以色列在衝突初期即摧毀伊朗指揮中樞,迫使伊朗部隊在通訊受限下應對。漢光演習的交戰規則與軍事行動授權設計,有助於應對類似的分散戰場環境。以伊衝突顯示,去中心化指揮需高度訓練與明確的規則框架。伊朗部隊在指揮系統受損後出現「失聯現象」,導致應變能力下降。漢光演習需確保基層指揮官的訓練品質,並模擬敵方針對通訊與指揮節點的精準打擊,以檢驗去中心化運作的真實效能。4.後備動員與持久作戰漢光41號演習以步兵206旅為主體,驗證後備動員效能,並結合「2025城鎮韌性演習」,模擬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與戰災搶救。這與以伊衝突中伊朗的內部鎮壓與社會穩定措施有一定相似性。伊朗在衝突後迅速轉向內部安全管控,試圖穩定國內局勢。 漢光演習的軍民整合設計,特別是全民防衛意識的強化,適應了現代戰爭中持久作戰的需要。以伊衝突中,伊朗民眾外逃與國內動盪顯示,持久作戰需強大的社會韌性與民心支持。漢光演習應模擬敵方假訊息對後備動員與社會團結的影響,並強化關鍵基礎設施(如電力、通訊)的防護演練,以應對類似衝突中的長期壓力。5.法律支援與國際聯盟漢光41號演習將法律因素納入考量,確保軍事行動符合國際人道法,這與以伊衝突中平民傷亡引發的爭議相呼應。以色列的空襲雖摧毀伊朗核設施,但造成224人死亡,引發國際質疑。漢光演習強調法律支援,有助於確保行動正當性,特別在國際觀感敏感的臺海情境下。以伊衝突中,美國的介入(如攻擊伊朗核設施)與否決暗殺計畫顯示國際聯盟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性。漢光演習未明確納入國際聯盟的模擬,可能限制其對聯盟作戰的準備。未來應考慮模擬盟友(如美日)的協同作戰,以更貼近現代戰爭的複雜性。優勢與挑戰 漢光37號演習,第三作戰區在淡水河口進行「灘岸守備」。 圖:張良一/攝 優勢1.全面性想定:漢光41號涵蓋灰色地帶到持久作戰,與以伊衝突的多階段特徵相符,特別是對混合戰爭的模擬。2.實戰化設計:結合電腦兵推與實兵演練,模擬戰損與敵方反制,接近以伊衝突的高強度戰場環境。3.新式裝備驗證:M1A2T戰車與無人艇的運用,反映國軍對高科技戰爭的準備,類似以色列的精準打擊能力。4.軍民整合:城鎮韌性演習與後備動員強化了社會防衛能力,適應以伊衝突中社會穩定性的重要性。挑戰1.敵方反制模擬不足:以伊衝突顯示敵方導彈與電子戰能力對防禦系統的挑戰,漢光演習需強化對共軍反介入能力的模擬。2.訓練與資源限制:以伊衝突中,以色列仰賴高訓練度與資源優勢,國軍需確保後備部隊與基層指揮官的訓練品質。3.灰色地帶應對:以伊衝突顯示灰色地帶行動可迅速升級,漢光演習需更細緻模擬非軍事威脅的識別與反制。4.國際聯盟考量:以伊衝突凸顯盟友協同的重要性,漢光演習應納入國際聯盟的模擬,以提升真實性。欲求和平 必先備戰 漢光36號演習。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片) 漢光41號演習的設計在聯合作戰、去中心化指揮、精準打擊與軍民整合等方面,與2025年以伊衝突的特徵高度契合,反映了現代戰爭的複雜性與多維性。演習的實戰化設計與新式裝備驗證有助於提升國軍防禦能力,特別是針對共軍可能的混合戰爭。然而,為更貼近以伊衝突的教訓,漢光演習應強化對敵方反制能力、灰色地帶威脅及國際聯盟合作的模擬,並確保訓練與資源的有效分配。透過持續優化,漢光41號演習可為國軍打造更具韌性的防衛能力,實現「欲求和平,必先備戰」的目標。延伸閱讀:提2執行困難不認同「敬軍自動升等」政策 黃暐瀚:直接加薪更實在楊宏基觀點》解放軍雙航艦編隊突破第二島鏈與美「平分太平洋」?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影) 俄機場大癱瘓!上百航班取消 乘客睡地上、爆衝突 俄人竟靠唱「這歌」度困境....統一尚勇?統一獅球隊巴士無懼丹娜絲颱風狂風 勇闖國道返台南引爆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