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大门》 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一种极大的矛盾。一方面,和过去相比,从收入和财富的积累来看,我们无疑生活在一个相当美好的时代,有了商品的极大丰富与物流、支付等技术的加持,中国人可以用极小的成本来获得前人难以体会到的感官享受。但是从现实的体感来看,这似乎又是一个心理危机严重的时代:年轻人或许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却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中年人虽然有车、有房,却时刻担忧收入的减少和子女的教育;老年人虽然可能有退休金的经济保障,却不得不面对只有电视和智能手机陪伴的孤独晚年生活。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似乎拥有的越多,精神层面却越发焦灼不安?这或许与互联网乃至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有密切的关系。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发泄欲望变得越来越容易。讲述 | 成庆来源 | 看理想节目《现代视野里的》*本文标题为编辑所取1.我们为何“上瘾”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布兰奇弗劳尔一直在关注年龄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最新的研究中,他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也就是年轻人的不幸福感乃至绝望感开始迅速上升,而这个倾向在2019年左右表现得尤为明显。布兰奇弗劳尔教授虽然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但他推测,这可能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有密切关系。国内最近刚刚翻译出版了一本名为《焦虑的一代 : 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的著作,当中就分析了手机的广泛使用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问题,比如首先是社会剥夺,也就是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疏离与冷漠。其次是睡眠剥夺,也就是青少年越来越不足的睡眠时间。还有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瘾的问题。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来说明:“想象一下,睡眠不足、焦虑、易怒,还社交孤立的孩子做功课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试图专注,但手机就在眼前,屏幕朝上,不断吸引着她的注意力。她的执行能力已严重受损,铆足劲也只能专注一两分钟。她的整个意识陷入困惑、迷茫、心不在焉的状况。”无独有偶,作家王朔在最近的一次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他每天刷短视频要超过10个小时,并且意识到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上瘾”,已经影响到到日常的阅读与生活节奏,因此他想要尝试去戒断。事实上,短视频的“上瘾”问题如今不再是某个特殊群体的现象,而是非常普遍的精神症候。从互联网的流行网文到手机平台的各种短剧,已经成为这几年非常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在网约车上,你会看到司机一路听着AI阅读的网络小说,而在乘坐电梯的短短几十秒时间里,外卖员也会抽空拿出手机,听着“霸道总裁”慷慨激昂的复仇之声。不过,短视频绝对不止是影响到这些群体,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斋阅读者,一旦接触到短视频,也往往很难抵御这种海量、高频的信息侵袭。比如我自己,去年底偶然注意到抖音爽剧的流行,出于好奇也看了几部,起初还会因为剧情结构的粗鄙和角色表演的夸张不以为然,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很快就体验到某种“成瘾”的感觉。而且,很多收费视频平台准确地把握了一般人的心理机制,比如通过免费切片的引流,在关键情节处植入收费节点,一旦成功激起了观众对于后续内容的渴望,也意味着这样的营销策略,已经完全沦为一种心智操控的游戏。事实上,“爽剧”虽然容易让人“上瘾”,但凡角色不合“眼缘”,就会让人迅速熄灭了追剧的冲动。但有趣的是,如果当我们去阅读爽剧的脚本来源——网络小说时,你会发现其“上瘾性”比爽剧更为强烈。这或许是因为当我们面对更为抽象的文本时,反而会忽略具体的形象偏好,而是直接带入了对角色的共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或许并不真正需要某些具体的形象,而可能只是在完成一个抽象的心理游戏,但由于我们无法洞穿背后的逻辑,所以才会在网文和爽剧的世界里沉沦不已。《仲夏夜惊魂》所谓的“上瘾”,是念头会持续粘着在某些对象上,难以分离,这也就是佛法所讲的“执取心”。只不过,“上瘾”所表现出来的“执取心”相对而言是比较强烈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和我们逛商场时看到某个名牌包后的念念不忘,或是为了想见恋人一面而辗转反侧一样,都是某种意义的“上瘾”。在前互联网时代,当然也有各种形式的“上瘾”,比如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就曾经有过追读武侠小说,偷看港剧以及玩电子游戏的“上瘾”体验。但这些“上瘾”就数量和形式而言,总体是有限度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上瘾”而产生的快感自然慢慢衰减。如果有人能一直拥有某种稳定而强烈的执着心,那就会被评价为要么是“着魔”了,要么就感叹道ta是世上少有的“痴心人”。比如就拿爱情来说,有多少人能持续一生而不计回报的痴情于某个单一的对象?因此,前互联网和前智能手机时代的“上瘾”,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或许有点像是一片平静的水塘中不经意间所激起的涟漪,随着时间也会慢慢平息,因为我们就算是对某些事物执着不舍,但也有足够的时间尺度来慢慢抚平内心的焦灼不安。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智能手机乃至AI兴起的时代,各种数字化信息正在以指数级的规模增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靠慢节奏来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抉择的认知模式,可能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或者说,我们在今天需要培养的,是更为敏锐的洞察力与强大的安定能力,才能保证不会在这些海量信息中迷失。2.网文与爽剧中的“我相”很多人虽然受到的是传统的阅读与思考训练,有良好的知识与审美趣味,但往往也很难抵挡短视频的吸引力。这其实和我们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而并不能仅仅用“意志力薄弱”来做简化的解释。首先,我们过去面对的是一套精英化的文化生产体系,无论是文学或是影视作品,都是经过这套生产机制严格筛选后的内容,相关文本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无论是阅读经典文本或是观看戏曲、影视,都需要一些特定的时空环境(比如剧场、音乐厅、电影院),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这使得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强度和频度相对缓和,而且有一定距离感,不像今天的智能手机时代这样,人与信息已经高度缠绕在一起。最近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吸引了非常多观众进入影院,而且很多展映的电影还是经典老影片。为什么在智能手机播放如此便利的今天,这么多人还愿意在一个不那么自由的空间里去观看一部熟悉的电影呢?《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从追求“自由”的角度来说,现代人似乎更倾向松懈与随心所欲的环境。就像在电脑前独自观看电影时,我们一旦对某些片段的节奏感到不耐烦,就习惯直接拉动进度条快进,或是用倍速完成观看。但在电影院的空间里,我们被迫要在这个时间段里,去面对这个无法改变的选择。在观看过程中,你或许会遇见喜欢的桥段,也会有一些情节或镜头让你觉得无感,乃至讨厌,但我们会相对从容地面对这个过程,而不会像在刷短视频时那样急不可耐,焦躁不安。因为相对慢节奏的观看,所激发出来的喜怒哀乐等等的情绪,仍然相对温和与节制。可是当我们使用智能手机去刷短视频时,往往是随着自己的偏好去选择所观看的内容。这种随心所欲的“松懈感”,首先会让我们放下理性和判断的“心防”,加上算法的推波助澜,使得我们在对信息的抉择上显得比较被动和消极。在形容智能手机时代的信息消费形态时,常常使用一个词,我们在被平台“喂养”——这个词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我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这种心智上的“松懈”,会让我们倾向某些更直接的感官与心智的刺激体验,这就形成一种“想要得到”并且“快速得到”的欲望满足的正反馈。就算刷到了一则无感的视频,也可以马上划走它,去寻找新的填充和替代。佛教所谈的“求不得苦”,在这里似乎被完美的回避、稀释掉了。比如,当我们脑子里产生一个“想要”的念头,如果看到的视频恰好可以满足,则可以暂时驻留,而当内容无法形成足够的刺激满足感时,便可以马上切换内容。当撸猫不能满足你的时候,或许脱口秀的切片片段又可以暂时激发起你的兴趣,当脱口秀让你厌倦,或许某个萌娃的可爱表演又捕获了你的心。因此,我们似乎在这个无休止的观看过程中,找到了一条解决“求不得苦”的康庄大道。《鱿鱼游戏3》可是这真的解决了人生之苦的问题吗?当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去观看,也就放弃了与被观看对象的距离感,只是在单纯地感受最简单、最直接的意识满足。尤为甚之的是,一旦这种高度粘性的观看模式开始形成惯性,“我”与“我所”(观看的对象)之间也就很难拉开观看的距离。“我”因为对于虚幻影像的刺激感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贪求心,于是就不断的划动手机屏幕,想要看到更多类似的视频,然后又借着高频次的内容切换,使得这种贪求心始终被束缚在平台无限提供的视频流里。或许刚开始,我们还会觉得自己拥有一定的主导权,我可以“选择”去“观看”或者“放弃”。但是随着观看的持续,我们的意识逐渐会过渡成一种“贪求心”与“影像”相互交织,甚至合二为一的体验,“我”与所观看的影像,也就是“我所”,形成了一个牢牢的死结,难以拆解。这时候,所谓的“我”完全被贪求心所激发的各种情绪所占据,也就是说,此时的“我”,已经被异化为“欲望”本身,那些贪执的恩爱情仇,彻底完成了对“我”的塑造。但是这种欲望满足,其实是借着刺激感官不断突破一道道的心理阈值而完成的,身心也经历了极大的起伏和消耗。当外在信息无法提供对应的乐感后,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心理失落,越刷也就越空虚、越疲惫。直到此时,我们或许才会停下刷手机的动作,被迫暂时中止这样的意识运作链条。3.掌控无法掌控的人生爽剧和网文借助我们的贪执心形成高度粘性的观看模式,从而塑造出欲望主导的种种“我相”。短视频造成的“上瘾”,强化了某种实有的“自我想象”,随着这种“我相”的不断巩固,也自然会催生出更强的执取心和更强的主宰欲,而一旦无法获得想要的欲望满足感,就会带来剧烈的得失感和烦恼心。而从短视频或者爽剧的内容来看,它们瞄准的其实是人性中最为底层的欲望,不断提供人类意识深层所贪求的各种“幻相”,来激发起我们的贪执冲动。那么这些网文和爽剧,又是通过怎样的情节构思,来激发出我们的贪执心呢?《仲夏夜惊魂》从内容上看,在网络文学和视频爽剧领域,可以分为非常多细分主题,比如言情、穿越、玄幻、重生、逆袭等等。有的主题基于现实生活经验,有的则包含很多超自然经验的情节设置。在网文与爽剧中,现实与超现实的内容常常会混合起来,展现出非常奇幻的时空场景。以大家很熟悉的“言情”主题为例,无论是网文和爽剧,关于婚恋的内容仍然是非常主要的题材。一旦涉及情感,相关情节无非是所谓“深情不寿”与“背叛报应”的传统模式。如以男性读者视角(男频)来看,大部分这类网文或爽剧会先预设一位隐匿的富二代或虎落平阳的强者,对伴侣投入无限的关心与爱意,但此时一定会出现一位冷漠无情的美女总裁,对家中的这位“软饭男”不仅表示不屑,而且还会常常嘲弄。惯常的情节设置就是,在某个结婚纪念日,男主角为了挽回妻子的感情,精心准备了礼物和大餐,可是妻子却和自己的初恋白月光在外面灯红酒绿,耳鬓厮磨。这当然会引发男主角强烈的失落,于是终于向妻子提出离婚,这会招致更剧烈的凌辱和嘲讽,甚至加入嘲讽的群体往往还会涵盖妻子的整个家族,而男主人公此时常常会有一位久病待医的奶奶或妹妹,因为夫妻关系的恶化无法得到救治而含恨离世。到了这一步,前面所铺垫的“爱而不得”就开始转化为“嗔心”的复仇记。当这位男主人公幡然醒悟之后,要么是给身为首富的父母打去电话,告知他们要回归家族,接掌家业,要么就是远赴重洋,另获新欢。所以在爽剧中常常看到的是,当主人公作为“软饭男”存在时,无论是前妻还是身边所有的人,都会对其进行无情的打击和讽刺,而主人公只能隐忍不发,虽然也会有人帮忙澄清,但却马上遭受到更为猛烈的质疑和打击。直到情节到达高潮,男主人公“首富之子”的身份终于大白于天下,然后就开始出现前妻诧异、惊恐、悔恨,乃至最终跪求复合的桥段,而男主人公此时则携手新欢,宣告新生活的开始。《搏击俱乐部》为什么这样看上去如此粗糙而简化的情节能够吸引人观看下去?显然我们无法用这些传统影视的标准去理解短剧的流行,而是要从其心理作用机制角度去分析。身为普通人,与“我相”对应的最为直接的“我所”,也就是我们最常执着的对象,除了自己的身心之外,就是财富、情感与名声,这往往是大部分人界定自我价值的核心标准。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往往要从ta的财富以及名声、地位等等来作评判。由此更进一步,ta的伴侣的外貌乃至忠诚度,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或幸福的重要指标。因为,“我”的意义被完全建构在这些外在的“相”上,我们最执着的地方往往就在于此。既然我们知道人们执着的是什么,那么爽剧的首要任务,就是先让ta失去所在意的一切,借此打击乃至摧毁他的“自我”,让ta陷入绝望和虚无的深渊。而要完成“自我”的重建,在爽剧中绝不是通过智慧的觉醒来实现,而是要借着重获失去的一切来完成。因此接下来,男主人公就如同“开挂”一样,或是恢复首富之子的身份,或是商业上大获成功,当然,还会出现一位深情款款、非他不嫁的女子。这位女性的美貌一定不能亚于前妻,而且ta们之间的关系比之前要更为缱绻温柔。初接触这类网文和爽剧,或许会觉得这样的情节非常荒谬,完全是痴心妄想。但是随着高强度的观看,你会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某些贪执心被慢慢地诱发出来:是啊,谁不在内心深处渴望更容易的人生?生来得万般恩宠,衣食无忧,年少时能遇良人,恩爱有加。现实人生的残酷,常常把内心深处的渴求暂时掩埋起来,因为我们深知当下的人生,唯有接受苦难,才能获得心智上的平衡。可是网文和爽剧似乎制造出一个幻境,让我们可以尽情释放内心的那份贪求,而且借着影像或文字一次次地体验“有求终得”的快感。那种本来被压抑的“我执”,借着这样的观看,似乎又寻回“掌控人生”的感觉。所谓的“爽”剧,一定要通过“绝望”来呈现最终的“希望”,因为没有对“自我”的否定,后面的“爽”则显得平淡无奇。试想,一部短剧如果讲述的是一位翩翩公子,从小锦衣玉食,长大后娇妻为伴,事业顺风顺水,子女绕膝,直至寿终。这样的情节固然也聊可一观,但很难成为所谓的“爽剧”,也形成不了如此高强度的心理粘附性。尾声.现代版“魔王波旬”事实上,网文和爽剧不过是菩提树下悉达多太子面对魔王波旬时的翻版,那些魔军的恐吓,就是先用来压制悉达多的“自我”,然后再利用波旬的三位貌美如花的女儿来诱发出太子的贪心,试图让他安于在“我相”的温柔乡中。这不是和网文和爽剧的逻辑完全一致吗?网文和爽剧的流行,就是一场关于“我执”的心智游戏,通过摧毁我们最渴望的东西,便可诱发出我们深层的贪求欲。此时,魔王波旬对每个观看者的予取予求,又成功地让我们重建了“自我”的幻象,我们不再需要“无我”的智慧去戳破贪求的本质,反而在“我相”的虚幻想象中不断地沉沦。当悉达多太子以手触地说:“大地可为我证明。”那到底证明的是什么?或许证明的是,觉醒的智慧足以破除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贪执心,而这种贪执的根源,是来自于“我相”的预设。《阿弥陀堂讯息》如果我们也能在网文和爽剧中一次次地洞见到,我们的执着不过是一场虚幻的心智游戏,我们或许也会感谢这些现代版的“魔王波旬”,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如痴如狂的上瘾和贪求,我们怎么会看到每个人的“执着”是如此的深细与隐秘呢?当然,要获得这样的智慧,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方法。初学者或许更多需要的是远离自己无法应付的境界,而不能沉迷其中,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教导弟子时,首先强调的是“戒”,因为看不清,也缺乏足够的定力,所以就需要先拉开距离,慢慢体会,否则未得其利,反受其害。*本文整理自看理想原创音频节目《现代视野里的》第7期,主讲人成庆。因篇幅原因有编辑删减,原内容请至看理想App或小程序收听。💎 🍵成庆新节目《现代视野里的〈金刚经〉》重磅上线点击收听节目👆音频编辑:夏夏微信内容编辑:林蓝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封面图:《腓尼基计划》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sgH2tvOB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