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评论|铁路正能量惨遭羞辱

Wait 5 sec.

广铁长沙客运段7月5日正午发布K1373次客车遇险情况说明,中心思想是本次事故“没有达到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这个说明的最大意图,是否定黑衣小伙砸窗自救的必要性与正当性,维护突发情况下铁路方面的绝对意志与唯一权威。长沙段官微已经开启了微博评论精选,这也像吹响了网评员集结号,评论区已经被“拥护说明”的疑似水军占领,制造了它很受欢迎、很得民意的虚假现象。之所以合理推断网评员“若有战召必回”,是因为三篇重头的网评员大作被揭穿。这三篇骨干网评员的文献,根据同一个基调阐发:破窗不是创举,破窗人亦非英雄,破窗之举是“情绪脱轨”,是不守规矩的假担当,“是对铁路安全防线的无情破坏”。一则《说明》,三篇重头评论,控评评论区,成为广铁应对本次舆情的主要阵容。CDT 档案卡标题:铁路正能量惨遭羞辱作者:照相的宋师傅发表日期:2025.7.7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主题归类:K1373次列车砸窗自救事件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这三篇重头评论与长沙客运段的《说明》相辅相成,《说明》中无法展开的官方情绪在三篇自己人的评论中尽情宣泄;《说明》不便指责砸窗的官方态度借评论有了更严厉的指控;《说明》无法倡导的的统一思想,“网评员”接过了宣传的大喇叭。固执的《说明》令舆论哗然,因为7月2日上海铁路局金华段针对本次事故有通报,“铁路部门深表歉意”。到7月5日,车窗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与红线,将不追究砸窗人阐释为柔性执法——这与舆论要求广铁道歉、给砸窗人送锦旗的公共诉求完全背反。而组织铁路网评员撰写(其实很有AI味)的“三箭齐发”,意图很明显,决心要打一场舆论战了,试图用“铁路安全防线被自私地践踏”这个叙事框架,抵消或取代舆论中“破窗才是为了公共安全”的公众叙事,在广铁采取更大规模舆情应对前,这个模式广为流传。广铁拒绝给出公众期待的道歉,它要与舆论既定论调竞争的,是对本次事故的叙事权。之所以这么干,也许是因为铁路方面习惯了坏事当好事的正面宣传,也许是因为舆论普遍质疑广铁的应急能力,会影响系统内部一些人的利益。广铁拒绝顺着舆论的基调,甚至反感“砸窗是紧急避险”、乃至于“不服从”的主流民意。所以,它要用老派的舆情应对模式,硬顶上。而这么做,对于缓解广铁的舆论压力毫无帮助,除了聚集了很可能是内部职工的奉命跟评,社会风评更差了。若舆情应对是争取加分项,长沙客运段的声明,包括但不限于无法自圆其说的应对举措,得到的是负分。而征召铁路青藏局、沈阳局、太原局的正能量笔杆子对撼舆论,更触犯了舆情应对的大忌,把K1373误以为高铁,犯下“碎玻璃会伤人”等常识错误,他们的作用在哄堂大笑中崩解。根本在于,“砸窗”牵涉到铁路低效应对下“公民何以自处”的根本选择,舆论已经给出了选择,万众一心,在保卫这个选择的立场。这个情势下,正能量网评员没有发挥空间,明面上以公共安全秩序为立论依据,导向的仍是为低效救援说话,部门利益昭然若揭。若再从源头上分析,广铁舆情应对的失败,以及出面的铁路正能量惨遭羞辱,是因为初心不正,不敢正视K1373事故应对的低效,不敢承认指挥链条的延误,不敢明示存在的所谓应急预案及其标准。这样的舆情应对,实质上是转移焦点。在转移“舆论焦点”的中心任务下,砸窗、砸窗的人、赞成砸窗的民众,都需要被改写角色,要背锅。这就是那三篇网文要承担的使命,于是,虚晃一枪,开始大谈“铁路公共安全秩序”,背刺砸窗人及赞成的公众,哪怕逻辑不通也得硬拗姿态。上海铁路局金华段的“深表歉意”,无法在广铁声明中立足并深化,足见铁路条线板块的复杂格局。而几大铁路局出人出力,唤醒网评员这一古早模式,以援助控评的方式加入舆论战,又能观察到微妙的利害关系,如何在外界压力下迅速地抱团取暖。假如真的存在一个类似“文斗”的舆情应对模式(我是从来不相信的),广铁在K1373事故上的所做所为将是一个反面典型,它不仅见证了“官方立场+网评员+评论区控评”是陈旧的“三板斧”,也继续证明醉心于舆情把控、无视以事故促反思的无力与无聊。【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