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表扬、鼓励后,心中激情澎湃,干劲十足,这种反应很正常。遭人误会、辱骂后,内心忿忿不平,火冒三丈,这样的情绪也很好理解。然而,有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自己会没来由地情绪高涨?没有任何人或事刺激自己,但自己却突然很亢奋,这是怎么回事?有些情况,可能属于「躁狂」发作如果情绪无缘无故高涨到很异常的程度,家人和朋友都能觉察到,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是躁狂发作的表现。躁狂发作,可以通俗理解为一种病态的兴奋状态,嗨过了头。典型的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➊ 情感高涨 / 易激惹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最主要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与平时明显不一样的兴奋、乐观、热情,有很强的感染力。还有的人表现出易激惹的状态,容易因为小事大发雷霆,甚至出现攻击性言语或行为。这些异常,亲近的家属或朋友往往能识别出来。➋ 思维奔逸经常体现在语速快、说话滔滔不绝,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不停地高谈阔论。此外,常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财产、出身、地位等方面出众,严重的可以到达妄想的程度。注意力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快速转移。➌ 出现「精力旺盛」的行为在情感高涨的背景下,可能会表现为整日奔波忙碌,不断计划,爱交往凑热闹,钱财使用不节制,与人一见如故,爱开玩笑或是捉弄他人,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但往往做事容易短时间内开很多新坑,难以有始有终持之以恒。除了上述常见表现,躁狂发作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面色红润,两眼炯炯有神;精力充沛,没有疲倦感,睡眠需求明显减少;性欲亢进,可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对异性的过分亲密行为,严重者出现不良后果;因为活动过多消耗过度,可能体重下降甚至出现虚脱、衰竭等后果;出现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的问题也较常见。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发病时,大多数人会没有自制力,或者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评估。事实上,出现难以克服的情绪问题并不是患者的错。患者有权利求助,不要背上过大的思想负担,家属朋友也要多给予关心、理解和支持。如果你存在相关状况,去医院又心理负担大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先线上咨询医生及时获取专业评估和情绪疏导👇*线上就诊应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例资料,如门诊病历、诊断证明等,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轻躁狂」也需警惕轻躁狂,顾名思义,严重程度比躁狂要轻一些,主要体现在症状和影响上。轻躁狂发作一般不会出现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且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不大。正因如此,轻躁狂的发作容易被忽略,即使亲近的人也难以识别。无论是躁狂发作还是轻躁狂发作,一旦被确诊,就会被诊断为另一个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表现依据 ICD-11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发作形式: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 + 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 + 抑郁发作。也就是说,除了上面提到的轻躁狂 / 躁狂发作,如果是轻躁狂 / 躁狂发作并且有抑郁症的发作,也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名称会更好理解。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生活中,如果同时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引起警惕,建议及时就诊:情绪、脾气、言语、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一贯状态明显异常的改变,比如情感高涨、易激惹、情感低落等以及与情绪一致的言语和行为变化;持续时间较长,短至数日长至数周,甚至因为情绪影响出现明显冲动攻击自杀性言语/行为,导致个人和家庭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明显受损。如果你存在相关状况,去医院又心理负担大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先线上咨询医生及时获取专业评估和情绪疏导👇*线上就诊应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例资料,如门诊病历、诊断证明等,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能治吗?肯定地说,双相情感障碍能治。在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不少患者能拥有和维持幸福完整的人生。同时,也得面对一个现实,双相情感障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研究显示,即使在最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下,患者的复发率也并不低:在一次急性发作之后,1 年复发率约 40%,2 年复发率约 60%,5 年复发率约 75%。另一方面,药物治疗依从性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挑战。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 年内对药物治疗的不依从率约 30%~47%,约只有不足半数的患者在症状缓解阶段能够继续依从药物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除了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还应联合多种治疗策略促进患者的康复,如物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社会学策略等。同时,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治疗,也十分需要患者、家属、其他重要关系人(如雇主、老师、同事等)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多方参与,才有可能保证有效和持续的治疗,争取更好的康复。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身经世间百态,时不时出现一些情绪波动在所难免,大可不必过于担惊受怕。只要对日常工作生活节奏没有大的负面影响,尽量平常心应对之。而那些让自己适当嗨一嗨的状态,不仅不是坏事,反而能助于咱们提高反应和行动效率。咱状态更好且人畜无害,有何不可?当然,切记不可为了追求这种嗨的状态选择嗑药、其他违法或有害身体健康的途径。若情绪波动的问题明显拖累了工作学习的效率,那么还是建议去就诊咨询一下为妥。对于患者朋友们,咱为了远期康复和幸福生活,谨遵医嘱实为上上策。精神心理科问题一般都有具体的综合评判标准,需要医生进行鉴别评估,才能给出更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你怀疑自己存在相关方面困扰,别急着对号入座吓自己,还是让医生从专业角度来评估给出建议。对线下就诊精神心理科存在压力和顾虑?不妨先试试线上咨询。丁香医生平台上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或来自全国百强医院,或从业多年经验丰富或耐心细致,或严谨犀利点击下方卡片,就能马上联系到医生及时获取专业评估和情绪疏导👇*线上就诊应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例资料,如门诊病历、诊断证明等,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问完后点这里,快速查看医生回复问诊常见 Q&A❶ 问诊入口: 搜索丁香医生小程序后,进入首页点击「问医生」即可在线问医生❷ 问诊方式:目前平台支持图文问诊、电话问诊和视频问诊。图文问诊包含 3 次提问机会(一次提问两次追问),每次可输入多个问题(最多 500 字),支持上传视频和图片(检查报告、药品图片等均可拍照上传),24 小时内有效。电话问诊和视频问诊单次问诊时长是 15 分钟,通话结束后,可以回听录音/回看视频,收到文字版小结。 ❸ 查看回复:如有正在进行中的问诊,可进入丁香医生小程序,点击底部「我的」-「我的问诊」,即可第一时间收到医生回复❹ 人工客服:更多问题,可进入丁香医生 App 或小程序,点击底部「我的」-「在线客服」详询客服参考文献[1]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 6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 于欣.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3] 陈俊, 吴志国, 苑成梅, 等. ICD-11 精神与行为障碍 (草案)关于心境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 [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 (6):417~419.策划制作合作专家 邓兰芳 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审核专家 周晓波 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策划:猴鸽、温生 | 监制:费菲封面图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