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群体在“内卷”?年轻人倾向最突出 | 观点

Wait 5 sec.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工作时间拉长挤占消费时间,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年轻人最为明显;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时间“治标”,引导就业在行业间分布更均衡“治本”文|赵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近年来,居民“内卷”倾向凸显,表现为工作时间拉长令消费时间“腰斩”,同时导致服务消费偏弱。2009-2018年间,中国居民周均工作时间相对稳定;但201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劳动时间明显上升的国家,2023年升至48.3小时/周,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较2018年多21分钟。相对应地,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时间同期由80分钟/日下降至43分钟/日。在缺乏消费时间的情况下,商品消费可通过网购实现、受影响相对有限,但服务消费有严格的时空要求,依赖居民亲身体验与具体场景,更容易受到消费时间减少的挤压。具体行业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卷”现象更为明显,而地产基建、生活性服务业的工作时间有所减少。分行业看,2021年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周均工作时间不及45小时,但2021年后该行业工作时间跳升3.7个小时至47.7小时;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涨幅显著(9.5小时),金融(2.7小时)、科研(2.7小时)、租赁(2.6小时)等行业工作时间增加也超2.5个小时。与此同时,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亦呈稳步抬升态势,2018-2023年增加0.7小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虽然绝对工资高,但受工资增速回落的影响,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同时用工需求回落,工作时间拉长,也影响“稳就业”的效果。相比之下,地产基建、生活性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则有减少,期间分别回落1.7、0.5个小时。从就业主体看,“内卷”倾向最突出的是年轻人,过去5年周工作时间平均增加超4个小时。从不同年龄段看,25-34岁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长涨幅较为显著,由2018年每周平均工作46.7小时增至2023年每周工作50.8小时;45-54岁就业人员的周均工作时间也有明显增多,2018-2023年平均增加3.6个小时。对比之下,25岁以下、35-44岁就业人员的周工作时长变化不大,2018-2023年仅分别增加0.3、0.8个小时;55岁以上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更是有所减少,期间回落2.3个小时。……全文共3260字新会员订阅即读全文。已订阅会员直接读。往期精选推荐当代破产重整启示录补习为何从娃娃抓起500亿健康金的秘密“带头下馆子”的高书记勇气何来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