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玖商业评论‍‍‍‍‍‍‍‍‍‍‍‍‍‍‍‍‍‍‍7月初,荣耀推出的新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5再创奇迹——折叠态厚度仅8.8毫米,打破了今年2月OPPO创造的一项纪录(OPPO Find N5厚度仅为8.93毫米),成为全球最薄折叠屏,已经逼近主流直板机型iPhone 16 Pro(厚度8.25毫米、重量199克)。 同时,这款机型也以217克的机身重量,与vivo刚发布的X Fold5并列全球最轻大折叠。 针对国产折叠屏在轻、薄这一层面的激烈内卷,在华强北做手机批发生意的江波表示,冬天是折叠屏手机的关键考验季。尤其是在东北,平均气温通常在-15℃至-20℃左右,夜间降温至-25℃甚至-30℃以下都是常事,在户外使用手机,显示屏会特别脆,容易裂。一些超高性能的手机屏幕,不怕锤子,甚至不怕子弹,但难以扛住低温。 去年冬天,“尔滨”火上了热搜,很多外地游客喜欢到户外拿手机拍摄冰雪世界。此刻,很多折叠屏用户立马遇到了劫数。他们刚打开折叠屏,准备拍照,突然感觉就像掰了一块烧饼外层的脆皮,其实,这是材料学上的硬伤。温度越低,屏幕越脆,折叠屏尤其脆。 尽管三星、OPPO等品牌都宣称自家折叠屏可以扛住-20℃低温,但也会警示用户——最好别试,因为“意外”是常有的。 对此,江波告诉陆玖商业评论:“我们渠道商推折叠屏,很少考虑这个产品有哪些设计亮点、创新技术,相反,我们更关注折叠屏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我们是要‘走量’的,要是客户对一些产品缺陷特别敏感,我们又没有提前做好预判,就可能让货砸手里。折叠屏除了不能在低温地区推,我们还要考虑一个保值问题,就是你这个手机用了一年以后,还值多少钱?估计,华为Mate X5一年残值率不到60%,小米Max Fold3则不到40%,不要说远远比不上苹果iPhone,也不如同期的安卓直板旗舰机。”其实,折叠屏手机面临的根本问题只有一个——是否值得拥有?小米等后来者已经看到,折叠屏赛道取胜的最大关键,除了“要让一台折叠屏手机,变得比一台普通手机+一台iPad更好”,还要注入一些特别的附加价值。 01 折叠屏手机还面临3个瓶颈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折叠屏手机会被设计出来? 韩国三星有一位前任首席研究员给出了一个解释:“大概十几年前,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比如三星)和创业公司(比如柔宇科技)投入巨大资金,想要开发世界上最轻薄的柔性显示屏。等到部分公司取得成功以后,他们突然发现,柔性屏还需要找到规模足够大的商用市场,否则难以收回研发成本。 于是,折叠屏手机、可卷曲电视很快被发明出来……至于手机是否需要折叠、电视是否需要卷曲,已经来不及去想了。” 不过,产业界往往会这样思考问题:科技公司的主要价值不是满足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而是创造人们还没想到的消费需求。比如,以前没有谁会提出我需要iPhone手机,然后苹果公司将iPhone设计出来。相反,是乔布斯自己主导设计,再找人把产品制造出来,之后还要去教育市场,教育没成功他就破产了,一旦成功,他就取得巨大商业回报。 折叠屏手机也是先被设计出来,然后去教育市场。厂商一般会给折叠屏贴一些标签,包括大屏娱乐设备(追剧、阅读电子书、打游戏更舒服)、移动生产力工具(审阅PPT文件、查看股票K线图更便利)…… 折叠屏的商业逻辑能够跑通,关键在于不断升级迭代,各个细节痛点都能得到好地解决,最终被主流市场广泛接纳。 在折叠屏手机问世初期,折痕明显、铰链易损、软件适配差,没少被用户吐槽。但经过五年迭代,折叠屏已经从“概念”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铰链寿命突破30万次,折痕几乎不可见,软件适配也跟上了节奏。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间,国内折叠屏产品均价已从12000元价位段下降至8000元价位段。进入2025年,6000元价位段的折叠屏手机比比皆是,这背后,大规模的供应链国产化(京东方UTG玻璃、铰链3D打印技术降低成本)功不可没。 对此,在小米从事手机硬件研发的一位朋友告诉陆玖商业评论:“很长时间,折叠屏手机的研发思路都是‘供给侧’逻辑,主要在死磕关键材料、零部件的性能,然后是梳理供应链,降低整机价格。大家简单以为,产品越来越便宜好用了,需求市场自然会涌现出来。直到近年来,‘需求侧’的一些问题才真正引起重视,因为折叠屏并不是刚需,不是便宜了、好用了,就一定有人买。”甚至可以说,即使出现大量千元价位的折叠屏手机,未来也不会是折叠屏的天下,因为很多人还是觉得用不上,没必要。 产品性能、性价比的持续进化,能否带来实质性的市场转变?还无法确定。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都不是问题的重点。至今,折叠屏手机还面临3个瓶颈: 一是技术突围≠需求匹配。大折叠被当成生产力工具(更适用于商务文档、证券分析),但多数用户仍习惯外屏操作;小折叠主打时尚,但翻盖设计未必实用。 二是场景错位的尴尬。Counterpoint调查显示,折叠屏手机用户的日均展开次数仅为3.1次,76%的消费者从未使用过悬停功能,分屏操作的使用频率甚至低于传统平板设备。如此看来,所谓“一机两用”,反而不如200克平板+180克手机的普通组合。 三是身份标签的失效危机。当折叠屏从万元神坛跌落时,却未能像iPhone那样构建生态护城河。用户的新鲜感消退后,徒留“买前艺术品,买后小灵通”的吐槽。 要打破僵局,厂商或许该放下参数执念,先想清楚:到底谁真的需要一块会折叠的手机屏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折叠屏的独特价值仍不够清晰。技术已就位,但需求仍未破圈。 02 苹果入场前夜,安卓阵营如何“抢跑”?时至今日,折叠屏已经不再是华而不实,包括OPPO Find N3的“悬停观影”、vivo X Fold5的6000mAh大电池、华为Mate X5的潜望长焦等等,证明其实用性已不输直板旗舰。但是,业内仍普遍相信:“折叠屏普及,还得看苹果。” 国产手机的产品力并不弱,但苹果的品牌号召力太强——即使不靠折叠屏,iPhone在高端市场的销量热度也从来没输过。尤其是苹果用户的忠诚度极高,iOS+iCloud+AirPods的生态闭环让换机留存率超90%。 折叠屏被视为手机行业最后的增长点,而苹果用户(高消费、高粘性)正是最理想的潜在买家。但国产厂商并非没有机会——华为靠商务场景站稳高端,vivo用小折叠打开女性市场,说明差异化竞争还是能创造一些机会。 华为:技术高墙+场景绑定 在折叠屏赛道,华为凭借三折屏、卫星通信等硬核科技,成功打造了“折叠屏=高端商务”的品牌认知。 更重要的是,华为能够切入实用商务场景,比如分屏办公(分屏显示文档对照翻译,多表格数据比对分析,甚至同时参加两场会议),比如多角度悬停(视频通话多角度适配),让高端用户用了就回不去。 这种精准定位效果显著,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华为在万元折叠屏市场独占85%份额,真正实现了“先入为主”的市场统治。 vivo:重新定义用户画像 当其他厂商还在堆砌参数时,vivo另辟蹊径——早期,X Flip系列用“外屏自拍+宠物互动+美妆镜”三大女性刚需功能,成功撬动女性市场。 今年6月,vivo X Fold5则以217克极致轻薄、IPX9+顶级三防、6000mAh超长续航、蔡司三摄影像系统,并首创支持Apple Watch等苹果设备互联,精致设计更贴合女性用户需求。这是一场很聪明的侧翼战,也可以说是折叠屏的vivo时刻。在直男主导的科技圈,读懂女性需求也能实现突围破圈。 小米的“性价比”还有效吗? 小米MIX Flip 2以综合实力(如性能、续航、折痕控制等)+性价比取胜,算是稳扎稳打。目前还不清楚,苹果的折叠屏产品究竟会带来怎样令人惊艳的用户体验,能否重现iPad颠覆行业的场景。但国产品牌仍需做好准备,苹果真正下场时,市场可能不会再给“第二个华为”成长的机会。 燕茹曾参与筹办过几届CEE Asia(北京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对于国产折叠屏手机的优劣对比有较深理解,她向陆玖商业评论表示:“折叠屏手机似乎还没有在各种细节上达成统一,就是该怎么设计才最好。长期看来,卷轻薄,卷长续航,卷浅折痕,都是不可持续的。卷设计的时代,可能会很快到来。整体看来,折叠屏是有很大创新潜力的。简单的,比如视频弹幕,以前只有一块屏幕,弹幕都飘在画面区域,有折叠屏就不用了;稍微复杂的,折叠屏能让多应用同时开启使用,一台折叠屏手机可能抵得上几台笔记本电脑。”03 折叠屏赛道上,小米能否后发制胜?艾瑞咨询预计,2025年中国每卖出5部高端手机,就有1部是折叠屏。小米是后来者,尤其要站在更高的门槛上参与竞争。 市场关心三个问题:一是小米是否入局太晚?二是小米折叠屏究竟能不能“打”?三是面对2026年苹果可能加入战局,小米是否因造车自顾不暇?这三点决定小米在折叠屏赛道能走多远。 小米折叠屏是否迟到了? 华为第一款折叠屏手机Mate X于2019年2月问世,小米则在2021年3月推出第一款折叠屏MIX FOLD,晚了2年。 目前看来,相比华为Mate X系列六年迭代七代的技术积累,小米折叠屏确实错过了早期市场教育阶段。但小米避开了早期技术试错阶段(让三星和华为承担铰链技术、屏幕折痕等试错成本),待供应链成熟后快速切入。 小米有底气将12+512版本(12GB运行内存+512GB机身存储)定价下探至主流直板旗舰区间,正是通过后发制人,避免了初期的技术不稳定性和高昂研发成本。 况且,小米本就更擅长紧跟“技术成熟度曲线”,把黑科技变成大众消费品,但在折叠屏赛道却仍属尝试。IDC数据显示,小米折叠屏市场份额是先涨后跌,也曾短暂进入国内前三,但没能站稳。 小米的真正优势不是产品或者生态,而是方法论。 现今,各个品牌折叠屏的硬件参数逐渐趋同,小米靠什么突围?有人认为,可以靠生态,靠性价比。 小米高层多次提到过一个产品逻辑,即所有好的产品都需要经过迭代来保持持续竞争力。小米的第一代产品往往口碑不太好,网上至今流传着“买小米不买第一代”,但依靠创新设计+价格优势兜底,小米可以逆袭。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提到一个“80%逻辑”,就是新一代产品要保持80%的原有功能(大众消费者最切实的功能),提供10%-20%的变换。这样做,既能扩大销售,也能节省成本。 小米折叠屏的迭代遵循“80%逻辑”,初代MIX Fold因折痕、外屏比例等问题口碑平平,但凭借万元内价格和旗舰配置兜底。 次年MIX Fold 2保留核心铰链技术(80%),重点优化厚度(10%),减薄至11.2mm,成为当时最薄横折屏;第三代延续轻薄基因,升级龙骨转轴(10%创新),凭借独特的三级连杆转轴设计,实现45°-135自由悬停。 到MIX Fold 4时,在保持前代铰链可靠性基础上(80%),新增双向卫星通信(20%差异点)。这种迭代模式既保障了基础体验的延续性,又通过每代1-2个关键升级点形成差异化卖点。 通杀手机、家电、汽车三条赛道,期待小米折叠屏下一款。 随着小米汽车量产爬坡,外界担忧手机业务资源被稀释。 雷军在2025年两会期间透露,小米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达300亿元。不同业务正在形成技术协同。比如,小米折叠屏的研发中,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性能提升,也能使小米电动滑板车增加行驶里程;散热技术改进则惠及小米空调,提升制冷效率。 不过,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折叠屏市场正呈现“高端寡头化”趋势:华为、三星份额合计占据半壁江山,这个品牌溢价能力短期难以超越。小米需要警惕陷入“中端陷阱”——以价格换市场却难以突破6000-8000元价格带。 有机构预测,2026年折叠屏市场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万元价位段,这正是苹果可能切入的领域。 商业史多次证明,黑科技的普及过程中,往往存在两次洗牌机会:第一次由技术创新者引领,第二次由规模效益者主导。 当2026年苹果入局折叠屏时,市场或将见证一场由高端引领、大众跟进的产业洗牌。而小米能否突围,取决于规模效益,以及其能否在汽车与手机业务的战略协同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毕竟,供应链管理和生态整合才是消费电子行业后半场的胜负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