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改造传统出行,这家公司推出万元级智能三轮车 | 涌现NewThings

Wait 5 sec.

当下,电动三轮车仍被普遍视为一种“并不酷”的代步工具。但一个名为“极巡”的品牌,正在为其加上“AI大脑”,让这个传统交通工具拥有更多可能。 近日,极巡首次公开展示了其样车以及产品所包括的多项创新技术。 这款样车外形小巧,相比四轮车更易通过狭窄空间。其整体驾驶体验接近智能驾驶汽车,具备自动跟车、辅助变道、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盲区监测等自适应巡航功能。 同时,极巡电动三轮车的智能座舱提供包括交互娱乐、健康监测、环境控制在内的多项功能,车内与手机间可以实现导航、音乐、视频通话的流转。 智能座舱还能够像“驾驶助理”一样自动为用户调节零重力座椅、温度、推送新闻播报,及充电桩位置等个性化信息。 方向盘内嵌入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配合AI模型还可以实时分析司机心率、方向盘握持状况,并在异常时发出安全提醒。 关于“是否有必要上这么多智能功能”这一问题,极巡品牌总裁张占生解释,新增能力均来自前期用户调研的刚需场景。 在产品研发流程开始之前,极巡团队花费近9个月时间,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进行用户反馈收集,包括线上、线下及实体多场景调研采集。 张占生在汽车行业已有16年工作经验,曾任职奇瑞汽车、吉利、沃尔沃等头部公司,筹建8个汽车生产主机厂项目建设落地。 汽车智驾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是他选择切入三轮车行业的理由。 “极巡智能三轮车的护城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对蓝海市场先机的占据;二是基于7项创新技术的汽车级智能网联系统,这是三轮车具备智能性的技术基础。”张占生如此总结。 从技术而言,极巡的智能体验由车载“中央大脑”统筹完成。它汇集车内外多模态数据(摄像头、雷达、生物传感、车流与交通信号等),生成统一的“环境感知+用户状态”模型。 结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实时决策后,“中央大脑”能够动态协调辅助驾驶、动力等车内外子系统。 基于历史数据与用户行为的学习,模型和算法还会持续优化智能服务,更懂车主的个性化需求。 极巡发布的样车,更节省停放面积,可通过狭窄路段,图片:品牌提供 未来,极巡的目标是形成智能三轮车矩阵。 根据规划,极巡将于2026年推出至少35款覆盖不同价位的智能三轮车,通过在产品中选配、组合应用AI和智驾技术,提供多元化产品。 规划中的35款产品从形态上分为全篷与软篷两大类,采用赛车、复古等多种风格的外观设计覆盖不同人群的审美偏好。其智能座舱可根据车型配置,支持1至4人乘坐。 产品发布将分步推进:打头阵的是定于2026年2月推出的两款新产品,它们将主要搭载基础的智能网联功能。 此后,品牌还计划在同年推出搭载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汽车级配置的车型,在三轮车的智能体验与安全标准方面进行提升。 除了专注日常出行领域,极巡也在拓展商用场景,计划推出装配翻斗的专用车型,以服务于货运物流等行业。 极巡透露,大部分产品价格将控制在万元以内。 极巡All In三轮车的背后逻辑,在于主流的两轮和四轮交通工具仍未能覆盖全部出行需求:两轮车“怕风雨与负载差”,四轮则“买养用停都贵”。 三轮车相较二轮车更具安全性及载运能力,比起四轮车则更轻便、成本低。极巡智能三轮车采用摩托车牌照,也避开了大城市上车牌难的问题。 “目前智能驾驶汽车领域已相当拥挤,很难再开拓新的机遇。三轮车产品在基础安全升级,智能化探索方面,发展缓慢,高阶功能的研发明显滞后,没有形成产品大规模智能化的趋势。而缺失的这一环,将存在巨大的市场。”张占生分析。 电动三轮车的市场同时包括国内与海外。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7至2022年,我国电动三轮车市场规模由257.24亿元增至398.27亿元。 该品类过去以老年用户为主,随着更重视外观与材质工艺的新一代产品推出,年轻消费人群开始进入。 2024年12月,一则“00后在美国卖三蹦子三个月盈利100万元”的新闻登上热搜,“性价比高、实用、可上路”的电动三轮车也吸引着海外用户的关注。 张占生透露,极巡也在出海方面进行拓展。为满足海外用户需求,极巡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 例如,面向中东快递物流客户的需求,极巡的智能三轮车也可以改造成油车,并采用当地客户偏爱的金色外观。 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四轮赛道,也弥补了两轮车的功能短板,极巡在用AI智能为三轮车品类寻找更多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