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来自不同国家和真实世界队列的研究公布,为重度哮喘合并慢阻肺病的管理提供新思路。2025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于9月27日至10月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举行。作为全球呼吸病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现场不仅展示了呼吸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还聚焦于疾病管理中的难点与挑战,诸如重度哮喘精准分型、共病管理以及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在众多议题中,重度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无疑是焦点之一。现实中,这类患者病情复杂、疾病负担沉重,不仅哮喘控制难度增加,还常伴随较高的急性发作风险[1]。如何识别这类患者的特征,优化其治疗与管理,成为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ERS 2025上,多项来自不同国家和队列的大型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合并慢阻肺病的重度哮喘人群的真实疾病负担,以及生物制剂在这一群体中的最新疗效证据。哮喘合并慢阻肺病患者的疾病负担与临床影响正确认识该类患者的疾病负担,明确共病对哮喘控制的影响,是优化临床治疗与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ERS 2025上发布的两项研究分别揭示了不同呼吸疾病人群的肺功能与急性发作率差异,以及慢阻肺病等合并症对重度哮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中国香港前瞻性研究揭示哮喘、慢阻肺病和ACO患者的肺功能及急性发作差异一项由中国香港团队开展的前瞻性研究[2]评估了哮喘合并慢阻肺病(ACO)患者在3年随访期间的急性发作风险因素,并与单纯哮喘和慢阻肺病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共纳入539例≥40岁的患者(哮喘300例、慢阻肺病239例、ACO 78例)。关键结果如下:哮喘组、慢阻肺病组、ACO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中位数分别为84.9%、45.7%、62.8%。3年随访期间,哮喘组、慢阻肺病组、ACO组患者的急性发作率分别为20%、47%和36%。在慢阻肺病组与ACO组的比较中,较低的FEV1%预计值与更高的重度急性发作风险相关。在慢阻肺病组(P=0.006)和哮喘组(P=0.03)中,较低的IgE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