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表明,中国心血管研究的“量”已实现突破,未来关键在于提“质”。撰文 | 燕小六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心脏大会(CHC2025)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2024年全球及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根据《报告》,在2024年度全球医院心血管研究学术影响力综合排名中,中国大陆有38家医院进入全球百强榜。据悉,《报告》基于200余万篇原始性研究文献,结合专利、临床实验等多维度数据,系统性揭示全球心血管研究格局与中国进展。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医院已成为全球心血管研究的“中坚力量”,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等各维度表现不俗。中国9家医院进入全球心血管研究TOP30《报告》由“全球心血管研究学术影响力评价平台(CAPE)”分析、完成,自2023年起已是连续第3年发布。根据《报告》,在全球医院心血管研究学术影响力中,美国医疗机构仍占据头部位置,包揽前四。而“中国力量”正进一步崛起。本年度进入全球百强的中国大陆医院数量创下新高,共达38家,较2023年首次发榜时增加8家。同时,加上台湾地区有3家医院跻身百强,这意味着中国形成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心血管科研核心集群。具体到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全球第五的佳绩,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亚洲机构。中国大陆另有8家医疗机构进入全球前30强,包括: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第11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12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14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21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24名)、南京医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26名)、广东省人民医院(第29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30名)。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医疗机构在心血管细分领域正形成差异化优势,各家医院在亚学科领域表现亮眼。比如,在缺血性心脏病研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位列全球第二、第五。在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中,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跻身全球前三。区域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医院在心血管科研中呈现出“东部引领、中部崛起、西部追赶”的空间格局。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我国共15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台湾地区)有医院入围。其中,北京、上海地区分别有8家、6家医院入围全球百强,成为我国心血管研究最强地区。部分地区无医院上榜。以及,在同一区域内,相邻省份、地市的水平有较大差异。比如,广东省有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3家医院均进入全球前60位。而广东省的相邻省市暂无医院入围全球百强。这或受到科研资源分配、人才储备、经济基础等多重因素影响。心血管研究核心学术指标,“跨越式发展”在CHC2025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做主题演讲、介绍《报告》相关内容。他表示,近9年,中国心血管领域的论文呈现“跨越式发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别统计,中国论文发表数量2016-2024年增幅115.9%,超越美国的3.3%,2024年发表文章总量已与美国基本持平,稳居全球第二。数量上的飞跃还体现在临床研究中。2016-2025年,中国心血管注册研究数量增速达798%(近8倍),远超美国(123%)。2024年,我国在国际权威平台注册(ClinicalTrial.gov)的研究总量首次超过美国,手术类研究数量跃居全球第一,器械类、药物类、诊断类研究位列第二。我国医疗机构的专利获取方面,同样取得较大突破。目前,中国心血管领域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仅落后于美国,专利申请量以39.6%的年均增速持续攀升。美国已进入平稳期。我国在专利申请中的参与度,亦显著高于国际水平。国内15%的心血管专利由医院主导,远高于美国的3.8%,这体现出中国医疗机构“临床与科研融合”的特色优势。但根据《报告》,我国心血管领域科研仍存在“质量短板”。一方面,中国高水平论文仍在追赶美国,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刊发表的论文数与美国有较大差距。我国97%的药物临床试验为仿制药等效性研究,原创药物研发相关实验占比极低。在专利转化环节,中国心血管发明专利转化率仅为7.5%,落后于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20%。我国医院的专利授权率(26.5%)也显著低于韩国(41.2%)。平均被引频次不足美国的一半,这反映出我国专利技术的国际认可度与应用价值仍有差距。高润霖院士强调,为推动中国心血管研究从“跟跑”向“领跑”转型,未来需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原始创新,加大原创药物、核心器械研发投入,提升顶刊论文与高被引研究占比;二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临床需求-科研攻关-产业落地”的闭环,提高专利转化效率与国际布局能力;三是依托CAPE,持续优化评估体系,助力中国医院精准定位优势与短板。“中国心血管研究的‘量’已实现突破,未来关键在于提‘质’。”高润霖院士表示。附:2024年全球医院心血管研究学术影响力综合排名百强榜图源:医师报资料来源:1.医师报2.中国循环杂志*“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