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出K字簽證招人才,為何國民如此抵制?

Wait 5 sec.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中國早在8月即宣布10月1日起推行「K字簽證」,這一面向海外人士的新簽證類型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K簽」又被稱為中國式「H-1B簽證」,也就是新推出的青年科技人才簽證。在不需要雇主擔保的情況下,中國對於「STEM學科」,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專業取得學士學歷的人才開放進入中國生活、工作和創業的許可簽。中國外交部稱,此舉是是因為「中國發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參與」。K簽消息宣布後,印度媒體廣泛報道——在此前多年裡,印度人一直是H-1B的主要發放對象,他們佔據H-1B類簽證七成以上比例。就在今年9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H-1B簽證的申請人每年新增10萬美元的費用——對於很多移民來說,這個數字甚至高於他們全年工資的總和,也就是說,自此以後,持有H-1B簽證的移民將需要雇主以雙份工資聘請,這將大大降低技術移民在就業市場內的競爭力——此前,特朗普已經多次發布針對移民的限制新令,關於H-1B漲價的決議幾乎是壓死移民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中國的「K簽」在此時剛好實施。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台灣「教師荒」:為何年輕人不願從事教職?緬北明家的崛起與覆滅 11人被判死刑後電詐瘟疫能否根除朋友正在消耗你的能量嗎?三種方法應對「社交吸血鬼」樺加沙颱風:五大看點解釋台灣花蓮災情為何如此慘重End of 熱讀此前,中國已經開放12類普通簽證,相較之下,「K簽」在入境次數、有效期、停留期方面提供更多便利,申辦流程也更簡便——即便在尚未明確公開「K簽」要求的情況下,外交部依然以此為榮,認為這是和多國競爭人才的好手段。早在「K簽」發布前,中國已有大量動作嘗試吸引更多境外人士。僅截止今年7月,中國已經和75個國家簽署了免簽協議,在特朗普宣布對美國大學項目減少資金支持後,也極大鼓勵學生轉往中國高校完成學業。種種舉措呈現出一個極為開放的姿態,使全球智庫、媒體大量討論中國多大程度能與美國爭奪人才、成為下一個全球人才中心。這些舉措在中國也大受好評——直到「K簽」實施的消息傳來。「為什麼要招外國人?」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關於「K簽」的討論很多。就在「K簽」政策實行的前一天,一個名為「K簽證會讓外國人搶走我們的飯碗嗎」沖上微博熱搜,緊隨其後的是「K簽證引爭議症結在於公平焦慮」。民眾的擔心主要來自此前已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以及長久以來在社交媒體算法培養下形成的對南亞人的不滿——在抖音上,涂黑臉假扮印度人的影片能輕易收獲大量點贊,關於印度籍移民在海外生活、且抱有極大偏見的影片亦加強了民眾對於南亞移民的不信任,這是中國多年來社交媒體算法機制所滋養出的惡果。由公共知識分子帶頭,中國民眾質疑:在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本就不多的就業崗位是否要被外籍人士搶走?哪些人可以通過「K簽」的審核?是否有年審人數限制?——縈繞在歐美國家頭上的「移民是否在搶奪本地居民就業機會」這個問題終於伴隨「K簽」的出現在中國也落地生花。三年疫情防控使得中國民間小微企業大量倒閉。根據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數據,僅在2021年,中國就有349萬戶企業注銷,個體工商戶注銷961.9萬戶。2022年上半年,中國共有46萬家公司宣布倒閉,一共有310萬左右的個體工商戶注銷。而這些小微企業本該是為社會新就業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的主要渠道,這意味著直接就業機會數量上的腰斬。2023年,中國畢業生就業率為55.7%,是年末,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表示,由於統計調查工作的「健全優化」,8月之後將不再公布青年失業數據。但是就業難這樣的話題早就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傳遍——今年初,中核集團發文稱該司僅在今年春季校園招聘期間即收到1,196,273份簡歷,而這時在今年僅提供8000個就業崗位的情況下。嚴峻的就業形勢讓中國民眾對於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極為看重,高壓就業環境下,加班、欠薪等都顯得可以接受。在這樣的背景下,K簽開放後,哪些人要加入和中國民眾搶飯碗的行列?有多少人要加入這場競爭?中國能為他們提供多少新增崗位?為什麼這些崗位此前沒有對本國民眾開放?種種沒有答案的問題、或者有答案但是不能直陳答案的問題使得K簽成了一個出口。官方的聲音作為對民間焦慮的一種回應,中國大部分有官方背景的媒體紛紛發文,普遍把「K簽」的出現稱為「築巢引鳳」,將「K簽」的初衷表達為中國發展強盛的表現,嘗試在一次用民族自豪感維護既定的決定。此外,這些官方、半官方的媒體再一次嘗試「禍水東引」,提出美國如何給H-1B人才簽證施加壓力和條件,表示這體現了美國的封閉、中國人才的強手等,「才導致了美國的忌憚」。這樣內外兼修的輿論管控方式曾多次被證明有效。《人民日報》等多個官方媒體同時發言闡述「K簽」的一些疑點以解民間焦慮——在正式文件披露之前,多次重復解釋「K簽」的「年齡限制」、「領域限制」以及「時代需求」這樣的口號式大背景。媒體多次解釋稱「K簽」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作簽證」,解釋稱引進人士並不參與全職崗位競爭、亦不是移民,而是只能從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創業、商務活動——但這和普通全職職場的區別是什麼?答案依然沒有落地。官方媒體亦吹風表示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學歷背景審核、對於「知名院校」的標准要進一步明確——但這並沒有緩解民眾的焦慮。相較於從前,這一次的官方聲音顯得有些底氣不足——「時代需求」,對於中國民眾來說,這目前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詞:近年來,中國就業率持續走低,找不到工作、不干跳槽、中年優化、成為人礦是民眾有目共睹的時代痛點,媒體反復強調「人才橋梁」、「中國需要更多人才」的言論刺痛民眾:我們本地人不是人才嗎?為什麼需要引進?截至10月2日發稿前,中國仍未披露「K簽」的具體申請條件,關於抵制「K簽」的討論依然在中國互聯網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