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评测构建产品的护城河

Wait 5 sec.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为AI产品构建一个有效的评测体系。从“无评测,不AI”的理念出发,作者提出了“1+3多维评测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三层漏斗指标体系”。这两年,我面试过不少AI产品经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能侃侃而谈AIGC、多模态、Agent,但当我问到“你将如何设计一套评测体系来验证你的产品价值?”时,很多人会卡壳。他们可能会说“看用户反馈”、“做A/B测试”,这些都对,但都只是冰山一角。对于AI产品而言,评测绝不是产品上线后的“附加题”,而是贯穿产品定义、研发、迭代全生命周期的“必考题”。它不是简单的QA测试,而是我们AI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没有它,我们就是在黑暗的森林里裸奔,每一次模型迭代都像是在开盲盒,用户体验的好坏全凭运气。今天,我将毫无保留地把我压箱底的“AI产品评测方法”分享给你。文章有点长,耐心读完,相信你会有所收获。1、为什么说“无评测,不AI”?两年前,我还在负责一个智能客服机器人项目。我们的目标很宏大:用AI解决80%的用户重复性问题。团队里都是顶尖的算法工程师,我们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BERT模型,线下测试的准确率高达95%。我们意气风发地将机器人上线了。结果呢?上线第一天,用户满意度断崖式下跌。后台涌入大量投诉:“这个机器人就是个智障!”、“还不如人工客服!”。我们都懵了。线下95%的准确率是假的吗?我们赶紧复盘用户日志,发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Case:一个用户问:“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到?” 机器人标准回答:“亲,请提供您的订单号,以便我为您查询。”听起来没毛病,对吧?但我们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多样性。很多用户根本不知道订单号在哪,他们会接着问:“订单号在哪看?” “我用微信登录的,哪有订单号?” “我忘了,能用手机号查吗?”而我们的机器人,面对这些追问,只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亲,请提供您的订单号……” 像个没有感情的复读机。问题出在哪?我们的“准确率”指标太单一了。它只衡量了“在用户提供了标准信息的理想情况下,机器人能否给出标准答案”,却完全忽略了多轮对话的解决能力、对用户意图变化的理解、以及在信息不全情况下的引导能力。这次失败,让我深刻地领悟到:AI产品的评测,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关乎用户真实场景和体验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评测体系,至少能为我们带来三大核心价值:指明方向:它是产品迭代的罗盘。到底是优化模型的创造力,还是提升它对指令的遵循能力?是减少幻觉,还是增强知识的实时性?评测指标会告诉我们,哪里的改进能带来最大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量化进展:它让我们能够科学地衡量模型的进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v2模型比v1模型更好”,而是能够具体地说出:“v2模型在‘事实准确性’上提升了15%,但在‘回答的趣味性’上降低了5%。” 这种量化能力,是做出正确产品决策的基础。建立信任:对于企业级应用尤其重要。一个严谨的评测体系,是你向客户、向老板、向市场证明你产品价值和可靠性的坚实盾牌。它回答了那个终极问题:“我凭什么相信你的AI?”所以,记住我的第一个忠告:在启动任何AI项目之前,请先思考你的评测体系。 否则,你可能会打造出一只在线下实验室里表现完美,却在真实世界里寸步难行的“纸老虎”。2、我的“1+3”AI产品评测框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迭代,我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测框架,我称之为“1+3多维评测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思想是:AI产品的评测必须从“单点技术”思维,转向“立体价值”思维,兼顾模型的内部性能和外部表现。“1”是指一个核心:以用户价值为核心。 所有的评测指标,最终都应该能回归到“是否为用户创造了价值”这个问题上。“3”是指三个维度:离线评测(Offline Evaluation):在产品上线前,于实验室环境中,使用固定的评测集对模型进行“大考”。在线评测(Online Evaluation):产品上线后,通过A/B测试等方式,在真实的用户流量中验证模型效果。人工评测与红蓝对抗(Human-in-the-Loop & Adversarial Testing):引入人类智慧和“恶意”攻击,弥补自动化评测的盲区。这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闭环。离线评测就像是“模拟考”。它的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可重复。我们可以在一天内跑几十个版本的模型,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候选模型”。但它的缺点是脱离真实场景,可能会产生像我之前那个客服机器人一样的“高分低能”问题。在线评测就像是“正式高考”。它直接反映了用户在真实世界中的反应,是最具说服力的评测方式。A/B测试中胜出的模型,通常意味着能带来实打实的业务提升。但它的缺点是速度慢、风险高。一个糟糕的模型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而且一次A/B测试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出结论。人工评测就像是“专家面试”和“压力测试”。自动化指标(如BLEU、ROUGE等)往往只能衡量“像不像”,而无法衡量“好不好”。比如,AI生成的诗句可能在语法和用词上都与人类写的很像,但“意境”和“美感”这些主观因素,只有人能评判。红蓝对抗(Red Teaming)则是主动寻找模型的漏洞,让“蓝军”扮演用户,“红军”扮演攻击者,专门用各种刁钻、危险、带有偏见的问题去“攻击”AI,看它是否会产生不当输出。一个成熟的AI产品团队,会像指挥一支军队一样,协同运作这三个维度的评测。我的工作流通常是这样的:算法团队提出一个新的模型版本(e.g., Model v2.1)。首先进入离线评测环节,用标准评测集快速“跑分”。如果连基础指标都比现有模型(v2.0)差,那就直接打回去重练,没必要浪费后续资源。通过离线评测的“种子选手”,进入人工评测环节。我们会组织一个由产品经理、运营、领域专家组成的评测小组,进行小范围的定性评估,尤其关注那些自动化指标无法覆盖的“软实力”,比如创造力、共情能力等。同时,“红军”团队开始对模型进行安全性和价值观的压力测试。只有在人工评测中也表现优异的模型,才有资格进入在线评测的A/B测试环节,用一小部分真实流量(比如5%)去验证它是否真的能打。最终,在A/B测试中胜出的模型,才能全量上线,成为新的基准模型(Baseline Model)。这个流程,我称之为“AI模型的炼成之路”。它确保了每一次上线,都是一次有价值、有保障的提升,而不是一次赌博。3、如何构建“三层漏斗”指标体系?框架有了,接下来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构建指标体系。如果说评测框架是骨架,那指标体系就是灵魂。它定义了我们如何衡量“好”与“坏”。很多团队在构建指标时,容易犯两个错误:技术指标导向:完全由算法工程师主导,满眼都是BLEU、ROUGE、Accuracy、F1-Score。这些指标很重要,但它们是“过程指标”,不是“结果指标”。用户不关心你的F1-Score是多少,只关心你的产品好不好用。指标大杂烩:产品和运营提一堆,算法提一堆,最后弄了几十个指标,不成体系,抓不住重点。我的方法论是构建一个“三层漏斗指标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关联,确保技术优化最终能服务于商业目标。第一层:北极星指标这是最高层,也是最终目标。它回答了“我们做这个AI产品,最终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这个指标应该和公司的战略、产品的商业模式紧密挂钩。例子:对于一个AI内容生成工具(如写作助手),北极星指标可能是用户订阅率/续费率。对于一个AI驱动的电商推荐系统,北极星指标可能是GMV(成交总额)。对于我那个智能客服机器人,北极星指标应该是问题解决率或用户满意度。北极星指标是我们的灯塔,但它的变化通常比较缓慢,无法直接指导日常的模型迭代。因此,我们需要第二层。第二层:用户体验/产品指标这一层是产品经理的核心阵地。它将宏大的商业目标,分解为可衡量、可优化的用户行为和态度指标。它回答了“用户是否觉得我们的AI好用、爱用?”例子:采纳率:用户生成内容后,有多大比例会“采纳”(如复制、导出、发布)?这是一个黄金指标,直接反映了用户对生成质量的认可度。任务成功率:用户使用AI完成某个任务(如找到答案、写完一封邮件)的比例。用户满意度评分:在用户与AI交互后,主动邀请用户进行1-5星的评分或提供反馈。交互轮次/时长:对于对话式AI,更少的交互轮次或时间达成目标,通常意味着更高的效率。这些指标通常通过在线评测来收集。它们是连接技术和商业的桥梁。一个模型的好坏,最终要看它能否撬动这些用户体验指标的提升。第三层:模型性能/技术指标这是最底层,是算法工程师的主战场。它衡量的是模型本身的能力,通常在离线评测中进行。它回答了“模型在特定维度上的能力有多强?”这一层的指标非常丰富,并且与具体的任务强相关。对于生成式AI,我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维度:相关性与指令遵循:模型是否理解了用户的指令?生成的内容是否与主题相关?这是最基础的门槛。准确性与事实性:尤其对于知识问答类AI,生成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是否存在“幻觉”?流畅度与一致性:生成的内容是否通顺、合乎语法?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是否连贯?创造性与多样性:生成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还是富有新意和想象力?对于相同的输入,能否产生多样化的输出?安全性与价值观:是否会生成暴力、色情、仇恨、偏见等不当内容?这需要通过红蓝对抗来专门评测。其他特定指标:如代码生成的可执行率、文生图的美学评分、语音合成的自然度等。三层漏斗的关键在于“对齐”。我们要建立一个假设链条:如果我们提升了模型在“事实性”(第三层)上的表现,用户的“采纳率”(第二层)就会提高,最终会带来更高的“续费率”(第一层)。评测体系的构建,就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这才是数据驱动的产品决策,而不是凭感觉。4、构建评测集,AI产品的“标准答案”如果说指标体系是灵魂,那么评测集就是我们用来衡量灵魂的“标尺”。没有一把精准、可靠的标尺,再好的指标体系也只是空中楼阁。评测集,简单来说,就是一堆“输入-输出”对的集合,其中输出通常带有一个“理想答案”或“质量评分”,我们用它来给AI模型“打分”。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评测集,其重要性不亚于训练模型本身。Garbage in, garbage out 不仅仅适用于模型训练,同样适用于模型评测。一个好的评测集应该具备三个特性:覆盖度、代表性和偏见性(这里的偏见性指代能够主动发现模型偏见的能力)。1. 评测集的来源:我们去哪里“淘金”?线上真实用户数据:这是最宝贵的金矿。从线上日志中,筛选出高质量的用户查询。对于“理想答案”,可以由人工标注,或者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对于写作助手,用户最终“采纳并修改”的版本,就是一个很好的理想答案。人工构建:由产品经理、运营、或者雇佣的领域专家来精心设计。这种方式成本高,但质量可控,尤其适用于构建评估模型“天花板”的“黄金评测集”。公开数据集:学术界和业界有很多公开的评测基准,如SuperGLUE、MMLU等。它们适合用来衡量模型的通用能力,并与行业SOTA(State-of-the-art)进行对比。生成数据:利用一个更强大的AI模型(如GPT-4)来生成评测数据。例如,让GPT-4扮演一个挑剔的用户,生成各种各样的查询。这种方式可以快速、低成本地扩充数据集。2. 评测集的设计:不只是“好”与“坏”一个成熟的评测体系,会拥有一个评测集矩阵,而不是单一的评测集。通用能力评测集:覆盖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和高频用户意图,用于评估模型的整体“平均分”。细分领域评测集:针对特定行业或场景(如医疗、法律、金融),评估模型的专业知识和“垂直能力”。能力探针评测集:专门设计用来测试模型某个单一维度的能力。例如,一个只包含数学问题的集合(测试推理能力),一个只包含多语言翻译的集合(测试翻译能力)。对抗性/安全评测集:这是“红军”的弹药库。包含各种旨在诱导模型犯错、输出有害内容的“陷阱”问题。比如,带有偏见的提问、逻辑矛盾的指令、试图绕过安全护栏的“咒语”。3. 标注与共识:定义“好”的标准对于很多主观指标(如创造性、趣味性),我们需要人工来打分。这时,一个清晰的标注规范至关重要。你需要明确地告诉标注员:什么是1分,什么是5分。比如,在评测一个笑话生成AI时:1分:不知所云,或者是一个冷知识,不好笑。3分:是一个谐音梗,有点意思,但不大可能笑出声。5分:结构巧妙,有意外的反转,能让人会心一笑甚至拍腿大笑。同时,为了保证标注的一致性,我们会使用“多人标注,求取共识”的方法。比如,让三位标注员独立对同一条数据打分,如果分歧过大,就引入专家进行仲裁。通过计算标注员之间的一致性得分(如Fleiss’ Kappa),可以衡量我们的标注规范是否清晰、标注团队是否可靠。构建评测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模型能力边界的拓展,你的评测集也需要不断地“新陈代谢”,加入新的挑战。5、实战演练——以“短视频脚本Agent”为例,走一遍完整流程理论讲了这么多,我知道你可能已经有点晕了。别急,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知识点串起来,通过一个我最熟悉的例子——短视频脚本Agent——来走一遍完整的评测流程。假设我司要打造一款名为“剧本精灵”的AI Agent。它的核心功能是:用户输入一个想法,它能自动生成一套完整的、结构化的短视频脚本,包含画面、台词、镜头语言、BGM建议等。作为这款产品的PM,我该如何从0开始构建它的评测体系?第一步:确立“三层漏斗”指标体系北极星指标(第一层):脚本采纳率:这是我们的核心。用户生成脚本后,执行了“复制”、“导出”或“发送到剪辑工具”等“采纳”行为的比例。它直接关联着产品的核心价值。用户体验指标(第二层):首次有效脚本生成时长:用户从输入第一个字到生成一个他满意的脚本,花了多长时间?这个时间越短越好。修改率/修改幅度:用户在采纳脚本前,平均需要手动修改多少内容?修改得越少,说明AI生成得越好。用户满意度评分:每次生成后,弹出一个简单的““您对这个脚本满意吗?”(1-5星)”的快速反馈。模型性能指标(第三层,离线评测):指令遵循能力:用户要求“一分钟”、“竖屏”、“vlog风格”,模型是否都做到了?(人工打分,1-5分)内容创意度:脚本是否有梗、有反转、有新意,而不是陈词滥调?(人工打分,1-5分)结构完整性 :是否遵循了“黄金三秒开头、主体发展、结尾升华”等短视频基本结构?(自动化+人工评测)视听语言丰富度:除了台词,是否给出了有效的画面描述、镜头建议、音乐建议?(自动化统计+人工打分)“爆款”潜力评估:这是一个探索性指标。我们可以训练一个分类器,用大量的“爆款”和“普通”视频脚本数据来训练,让它给新生成的脚本打一个“爆款潜力分”。(自动化评测)安全性:是否会生成低俗、引战、不符合平台规则的内容。(通过对抗性评测集进行测试)第二步:构建“剧本精灵”的评测集矩阵黄金评测集(500条):来源:由我司签约的专业编剧和MCN机构的爆款写手来撰写。结构:包含高质量的Prompt和与之对应的“完美”脚本。用途:作为离线评测的“金标准”,衡量我们模型能力的“天花板”。通用评测集(1000条):来源:70%来自线上用户的真实高频查询(经过清洗和筛选),30%来自竞品分析和热门视频主题的提炼。结构:只有Prompt,模型的输出由3位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兼职进行“背靠背”打分(打分维度就是第三层的模型性能指标)。用途:常规的离线评测,快速迭代模型。细分领域评测集(1000条):来源:针对特定垂类,如美妆、美食、数码、剧情短剧等,进行定向采集和构建。用途:评估模型在不同垂直领域的表现,为后续的垂类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对抗性评测集(500条):价值观陷阱:“写一个宣扬消费主义的开箱视频脚本。”版权风险:“模仿电影《让子弹飞》的风格,写一个手机评测脚本。”逻辑漏洞:“写一个在水下用明火烤鱼的教程。”来源:由“红军”团队绞尽脑汁设计。用途:压力测试,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合规性。第三步:执行评测流程(模拟一次模型迭代)背景:算法团队基于最新的模型架构,训练出了一个新版本“v2.5”。现有的线上模型是“v2.4”。我需要决定是否要用v2.5替换v2.4。流程开始:离线评测 – “模拟考”在通用评测集上,v2.5的“内容创意度”平均分从3.8提升到4.2,但“指令遵循能力”从4.5轻微下降到4.4。在细分领域评测集(特别是美食类)上,v2.5的表现远超v2.4。在黄金评测集上,v2.5生成的脚本,与专家脚本的相似度更高。在对抗性评测集上,v2.5成功拒绝了95%的恶意指令,高于v2.4的92%。行动:我让算法工程师将v2.5模型和v2.4模型,同时在我们维护的四大评测集上跑一遍,生成两份完整的评测报告。结果:我的初步判断是v2.5是一个有潜力的模型!创意度的提升非常诱人,虽然指令遵循略有下降,但瑕不掩瑜。值得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评测。人工评测 – “专家面试”行动:我组织了一个由我、两位运营同学(短视频深度用户)、一位合作的MCN编导组成的4人评测小组。我们从v2.5和v2.4的生成结果中,随机抽取了50个Prompt的输出,进行“盲评”(不知道哪个结果是哪个模型生成的)。我们重点评估那些难以量化的“体感”,比如“这个脚本有灵魂吗?”、“我作为创作者,有被启发到吗?”。结果:70%的情况下,评测小组更偏爱v2.5生成的脚本。大家普遍认为v2.5“更有网感”、“更懂年轻人”。那位编导特别指出,v2.5在镜头语言的建议上比v2.4专业得多。但也有一位运营同学反馈,v2.5有时会“玩脱了”,创意太飞,导致和用户的原始要求有点偏离(这印证了离线评测中“指令遵循能力”下降的发现)。我的决策:v2.5的优点突出,缺点明确。它的“体感”更好,有上线的价值。下一步,启动在线A/B测试,验证它在真实世界里的表现。在线A/B测试 – “上战场拉练”北极星指标:实验组的“脚本采纳率”为35%,对照组为30%。有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指标:实验组的“首次有效脚本生成时长”平均减少了15秒。但“修改率”略有上升。CSAT评分,实验组的4-5星好评率更高,但1-2星的差评率也略高。行动:我与工程团队合作,配置了一个A/B实验。划分5%的用户流量给实验组(使用v2.5模型),剩下的95%作为对照组(使用v2.4模型)。实验周期定为一周。我们核心监控的指标,就是前面定义的北极星指标和用户体验指标。数据监控(一周后):数据出现了分化。采纳率和效率提升,说明v2.5的“上限”更高,更能产出惊艳的作品。但修改率和差评率的上升,也印证了它“有时会玩脱了”的问题。我深入分析了那些给出差评的用户日志,发现他们大多是需要写“产品介绍”、“使用说明”这类严肃、严谨脚本的用户,v2.5的“创意”反而成了干扰。最终决策与迭代方向:(1)全量上线v2.5。因为它显著提升了核心的北极星指标,证明其整体价值更大。(2)产品上增加一个“创意度”调节选项。允许用户(特别是那些需要严肃脚本的用户)可以手动选择“务实模式”或“创意模式”。(3)为下一个版本(v2.6)设定明确的优化目标:保持v2.5的创意度优势,同时修复“指令遵循能力”下降的问题,做到“既要、又要”。至此,一个完整的评测与迭代闭环就完成了。我们通过一套系统的流程,科学、理性地做出了产品决策,并且为产品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结语:评测,是AI产品经理的最后壁垒写到这里,已经洋洋洒洒近万字。感谢你能耐心读完。我想说的是,AI时代,产品经理的门槛看似降低了。人人都可以通过调用API、套用模板,快速“创造”出一个AI应用。但是,真正能决定一个产品经理价值的,不再仅仅是画原型、写文档的能力,更是这种构建系统、定义价值、量化优劣的深度思考能力。而AI产品评测,正是这种能力的集大成者。它融合了你对用户的洞察、对业务的理解、对技术的认知,甚至是你对“好”与“坏”的价值观。它是一件困难但正确的事。当你能为你的AI产品建立起一套成熟、高效的评测体系时,你就拥有了最坚固的护城河。你不再是一个需求的“二传手”,而是一个价值的“定义者”。当然,我的框架和方法也只是我个人经验的总结。真正的评测体系,必须根植于你自己的产品土壤中,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演进。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经理骆齐】,微信公众号:【骆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