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标题: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样涨下去了作者:彭远文发表日期:2025.9.30来源:往事和随想主题归类:养老金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这是经济学家毛振华前段时间的一个公开发言,他说当前退休金太高了,比在岗工资还高,他老家农村的小学教师,在岗的一个月四千多块钱,退休的能拿八九千块钱,“退休制度是要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而不是过很优雅的生活”。这段话引起了很多讨论,一大堆人留言说身边的案例,相当普遍。但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这么幸福。所以,真正幸福的是体制内的,绝大多数农民和多数企业职工要除外。此处的“体制内”包括国企,国企虽然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但仍然是广义的“体制内”,大家说的“进体制”其实也包括进国企,尤其烟草电力等垄断国企。再给大家看条视频:博主说:他的邻居从烟草局退休,退休金14200元,生活补贴1000多,年金2000多,还有年终奖,拿到手将近19000元。他还测算了一下:这样一个人需要30个年轻人交社保才能负担,他活到90岁问题不大,可以领30年,一共领684万。最后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位老人的同龄人有2900万,今年新生婴儿900万,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不到,22年后,这些新出生的婴儿,他们就要交社保了,你觉得未来会如何呢?这条视频在抖音上有超过10万点赞和7000多条留言,又有一堆人纷纷留言说身边国企退休的待遇如何如何好。他的具体措辞或可商榷,比如是否需要30个年轻人?能否活到90岁?以及2900万老人中真正负担重的是10%左右的体制内退休人员,但总体而言,他说的事实大体不差,问题也是真问题。过去一年,这样的网络热点层出不穷,以各种面目出现,我之前简单总结过:退休收入畸高隔三差五成为社会热点:场景有“加班回家路上我的社保在翩翩起舞”,个案有“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给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现象有“老年人正在成为上海商场最大金主”,整体有“中国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青年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彭远文,公众号:往事和随想不交钱确实可以领养老金——论中国应该实行普惠养老金的九个理由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点: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么涨下去了!现行养老制度的起点是按体制内外和城乡之间把人分三六九等,终点则是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过去我已谈过很多,这篇就谈中间的调整机制。2024年10月养老金并轨改革十年过渡期结束,虽然名义上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实现了制度的统一,但结果看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改革的目的是要缩小体制内外的待遇差距,但现在比十年前更悬殊。这个图表来自2021年一篇题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的论文,从中可以看到,2014年养老金并轨改革开始的时候,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差距已经降到了30%的低点,但改革之后,短短三年时间,迅速攀升到了接近70%。文章统计截止2017年,到现在,差距进一步拉大到了一倍。我在“中国养老制度的五个常识中”一文中梳理过这些年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增长情况,从2009年到2023年:体制内月退休金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增长了4000元左右,每年增长285元左右企业职工月退休金从10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增长了2000元左右,每年增长140元左右城乡居民(农民)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增加到了223元,增长了168元,每年增长12元(超过一半省份低于150元,每年增长6元左右)体制内养老金增长幅度如此之大,必然导致财政补贴越来越多,根据“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体制内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财政补贴超过了3000元/月,是农民的18倍。这是我引用最频繁的一个报表,9月4日,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的数据,不出所料,资金缺口进一步增大。“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中,“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15883.20亿元,比预算超支了728.13亿元,其中“对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6439.19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773.46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2024年给农民养老金涨了史上最高的20元/月,1.8亿人一年也就432亿元,而2200万体制内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就涨了773.46亿元,人均财政补贴增长额是农民的14倍。企业职工也好不到哪里去,2024年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一共补贴12396.47亿元,1.8亿城乡居民(农民)加上1.2亿企业职工,人数是体制内的13.6倍,财政补贴只多了33%。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总数15883.20亿元减去在职体制内补贴6563.75亿元,剩下的9319.45亿元基本上都是针对体制内退休人员的补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体制内财政补贴虽然超支了728.13亿元,但对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农民)的补贴比预算还少花了292.02亿元,实际只超支了436.11亿元,还是很会过日子的。 报表就说到这里,具体数据大家可以去财政部网站搜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看第八项就行。言归正传,这里面原因很多,简单的说,就是按比例增长导致的问题:基数越大,涨得越多,差距自然越来越大。退休金一万和两千同样每年涨5%,十年之后差距有多大?这就是“复利”的神奇力量。而从制度设计的细节来看,基本遵循了“凡事有利于体制内”的原则。比如对于“老人”来说,如果按老办法拿得多,就按老办法来,如果按新的计算方式拿得多,就按新的来,这是最直接的“有利原则”。还有比较复杂的,比如新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就比之前“更优”。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一文中的测算,原文引述如下:“养老金并轨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无须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金来源于财政补贴,替代率在75%~90%之间。在养老金并轨改革后,当法定退休年龄为女55岁、男60岁时,不同情境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在76.2%~110%之间,其下限与原有体制的替代率基本持平,上限则超过原有替代率水平,由此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拉大。”这是并轨后“新人”分年龄在不同缴费基数条件下的目标替代率的测算:如图所示,假如60岁退休,缴费基数为1,替代率超过110%;如果65岁退休,替代率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160%左右。这又是什么概念呢?全世界退休金替代率一般在50%左右,举世闻名的北欧高福利国家也就60%,其中特别高的丹麦冰岛也就80%左右,所以中国体制内退休金替代率“遥遥领先”当之无愧。所谓“替代率”就是退休收入与在职工资的比率,本来体制内的平均工资就高于企业职工,这么高的替代率,退休后自然更是高于绝大多数在岗职工了。说到这里,大家明白开头说的退休金高于在岗工资是怎么来的了吧?这个事情的不正常不需要我说了吧?为什么大多数国家养老金替代率都在50%左右?因为不干活的人不应该比干活的人拿得还多,这里有个代际公平的问题,要给年轻人留条活路。所以这里我也想跟年轻人说:过去我一直在谈农民农民农民,不要以为这跟自己无关,不要以为自己可以躲到体制内,体制内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即便现在能躲进去早晚也要出问题……一个不公平的制度伤害的是大多数人,而解决之道只有一个,就是公平公平公平。何谓公平?就社保制度而言,就是一定要承担起“纠偏”的功能。 “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放到现代社会,就是社保制度要弥补自由竞争的不足,制度设计上一定要“劫富济贫”。这方面有各式各样的制度设计,一个办法是通过普惠养老金的“歧视”政策,比如在加拿大,不用缴费就能领取的老年保障金就设置了收入门槛,高于一定水平要减少,达到了一定金额要归零。澳大利亚更严格,普惠养老金会做严格的收入测试和资产测试,同样会根据收入资产越高而递减直至归零。这方面绝不能“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其中的道理我在《养老金为什么不能“多缴多得”?》中有详细论述。再举个例子,即便最强调自由竞争的美国,在养老金制度上也有类似设计,通过分段累进替代率来达到“劫富济贫”的目的:简单的说,以一个人过去35年最高收入作为标准化工资水平,低于一定水平乘以替代率90%,中间值32%,高于一定水平替代率只有15%——你把个税门槛倒过来就能理解了。我用ChatGPT算了一下,年薪3万美元的养老金替代率能达到58%,投资收益率2.7倍;而年薪15万美元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29%,投资收益率1.35倍。也就是说,有钱人虽然缴的养老保险费多,但实际到手的退休金不成正比,制度设计导向的最终结果是:收入越高的替代率越低,收入越低的替代率越高。相比之下,我们这里的最终结果是:收入最高的体制内(含国企)替代率最高,达80%~100%甚至更高;创造财富最多但收入一般的企业职工替代率40%~50%;收入最低的农民(平均收入不足城里人一半)替代率只有10%左右。那么,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会导向这样一个结果?此处请自行思考。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重点看加粗字体: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三条 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众号:陈旗社保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文我认为,社保法的立法宗旨是对的,只不过十多年下来走偏了,该走回正道了。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实行普惠养老金制度,不求劫富济贫,但求补贴均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亦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