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顶梁柱们,正在疯狂买保险

Wait 5 sec.

文/豆米编辑/雪梨王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压舱石”。对于过去20年的中国家庭顶梁柱而言,这块石头是房子——它是家,更是财富增长的引擎和安全感的来源。但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拿范小云来说,就在去年,她做主卖掉了当初为孩子上学买的学区房。四五年下来,亏掉了100万。作为一位理财近10年的大厂中层,她曾是时代的弄潮儿,在股市、基金的红利期里赚到过钱,也坚信房子是家庭资产最稳固的基石。这次“割肉”让她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时代过去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她主导着家里大小事务,当然也包括财务。卖掉房子后,她决定将卖房的钱拿出三分之一,买储蓄型保险。这并非她第一次接触保险。自从30岁出头生了孩子,她就为全家配齐了重疾和医疗险。但这一次,保险在她资产配置中的角色,已从“风险兜底”悄然升级为“财富压舱石”。这并非个例。随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和保险预定利率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顶梁柱开始像范小云一样,改变家庭资产结构——降低房屋不动产的占比,换成现金和更灵活的金融资产,将目光投向提前锁定利率更抗风险的储蓄险。互联网保险平台蚂蚁保此前公布的数据,为这场转向提供了清晰的注脚:2024年,在蚂蚁保上搜索“储蓄险”“增额终身寿”、“养老险”的人次同比上年增加了141%。今年上半年,蚂蚁保平台上投保储蓄型保险的用户平均保费同比增长57%。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审慎的抉择,家庭顶梁柱们正在重构自己的资产结构,全方位兜底生活的风险。他们逐渐意识到,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实实在在拿在手里的现金,和更抗风险的长期规划或许才是答案。从“梦中情房”到“现金为王”做出类似“大撤退”的,还有李欣。她是一位37岁的单身女性,也是自己的一家之主。2023年6月,35岁的她决定卖掉刚交房一个月的房子。这套面积150平米、总价1000多万的房子曾是她的“梦中情房”。那是她2021年摇号买到的,为此,她需要每月支付两万元房贷。实际上,拿到房子前,房市已经呈现下跌势头。李欣有些慌了,这迫使她重新思考自己的资产结构。虽然她单身无娃,但也是是家里的顶梁柱,需要考虑父母养老的问题。她将所有积蓄和现金都投在了房子里,这样是不是太不妥当?她盘了下形势和现状,自己单身,暂时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其实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618”那天,她原本计划去家具城购置家具,但她再次算了笔账——自己已经为房子投入了所有积蓄,如果还再往里砸钱,她将承受不起一点失业风险,父母的养老也会成问题。一种巨大的失控感袭来。她意识到,自己除了这套正在缩水的资产,几乎不堪一击。“我不想负债了,现金拿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关键的。”李欣分析,“如果把钱都放在房子里,涨跌不由我。换成现金,重新调整资产结构,我心里就有底了,至少握住了自己资产的主动权。”两个月后,房子卖掉。还清银行贷款后,她转手全款买了一套90平米的小房子,手头瞬间多出了两三百万现金。失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握自己命运的笃定。但这笔钱怎么打理?股市行情不定,银行理财收益平平。最终,李欣将目光锁定在储蓄型保险上。“收益率写进合同,加上复利,拉长时间看,优势很明显。”她将大部分现金投入其中,一部分在香港,一部分在内地,分散配置。其中,香港投的100万储蓄险,20年后可以翻2.6倍,演示收益高但收益不写进合同;另一部分放在内地,虽然内地利率低一点,但直接写进合同,确定性更高,她选择分期投,20年后也可以翻一倍。“到我60岁的时候,这笔钱正好用来养老。手头剩下的钱,还可以给父母在农村养老做一些托底。”李欣底气足了不少。这样的资产置换,是一家之主们在风浪中寻求安稳一隅的缩影。范小云说,她从2015年起,就开始做理财相关的探索——炒过股,买过基金,还买过银行推荐的相对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她将百分之七八十的资产都投在这些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中。她也的确踩中过一些不错的时间点,2018年到2020年都是盈利的,但2021年以后行情开始震荡,于是她决定用保险降低一下波动,比如卖了学区房后,拿出三分之一的钱买储蓄险。除了这种大笔的趸交,她每月也会把闲钱通过月缴投在蚂蚁保的长钱保上。“这种可以月缴的增额寿其实很适合我们这种打工人,每个月都给未来留下一点。”范小云盘算着,自己和老公都不在体制内,退休后收入会下降不少,“这笔钱主要是为未来做储备。”支付宝里的16份保单范小云第一次买保险,是在生娃后。彼时她想给孩子买重疾险,就找了保险代理人,对方告诉她,重疾险最首要的是给家里的收入来源做保障。于是她便给全家都买了。那之后,她开始上网研究保险,不久又在支付宝上给全家买了意外险,为父母配了好医保。范小云发现,以前大家一听保险会觉得“挺鸡肋的,不如投资点别的”,但这些年,无论是公司的茶水间,还是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保险正在逐渐取代房子、股票,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小云一直是“学霸”人设,朋友们都觉得她靠谱。听她聊起保险,有些朋友也会拿出手机跟着下单“抄作业”。她的一位前同事,就因为跟她“抄作业”为父亲买了重疾险,而在父亲确诊鼻咽癌后,避免了家庭财务被拖垮的危机。李欣则向我展示了她在支付宝里的保单,一共16份。其中爸妈各三份,剩下的10份都是她自己的,包括车险、医疗险、综合意外险、重疾险、电信诈骗险、收入保障险、养老险以及百万家财险等。其中家财险是在她每次买房当天都会去投保的,收入保障险是防止自己因为意外丧失工作能力后的兜底,而养老险则是内地储蓄险,和香港那份互为补充,为将来养老做储备。这16份保单,是她抵御生活无常的底气,也是她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觉悟,“有些人可能觉得夸张,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重大风险来临时,真的经不住的。保险这种高杠杆工具能用还是用起来吧。”这份清醒,源于8年前一场小手术带来的后怕。当时她29岁,虽说是个小手术,但是她第一次开刀,直接吓哭了。两年后,她马上给自己买了重疾险、医疗险和意外险,给父母配了基础的医疗险和意外险,还催促已经结婚生子的弟弟,给老婆孩子都买了医疗险。一通操作后,她“终于觉得整个家庭的风险有了兜底,安全感强一些了”。李欣慢慢意识到,要关注资产的分散和长期稳健配置,按标准普尔的4笔钱配置——10%的活钱、20%的保命钱、30%的进取钱和40%的保本升值的长钱。而其中复利的储蓄险,或许可以跑赢通胀,成为对抗风险的杠杆。可以没房,但不能没保险这股寻求确定性的浪潮,正迅速向更年轻的群体蔓延。27岁的屈想想,7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婚前配置养老金的帖子,意外收获了上千点赞。评论区里,挤满了“求推荐”的同龄人。“可以没房,但不能没保险。”这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识。屈想想刚结婚。婚前,她将工作6年攒下的80万里的大头——60%——投入了储蓄险和重疾险。这是她第一次给自己做资产配置,也是第一次做理财。此前,她的钱一直安静地躺在银行里。她和丈夫暂时没有买房的打算,他们不愿意为了一套房子,将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和压力中。但屈想想为自己规划的养老蓝图清晰可见:每年交7万,交5年,来买终身储蓄险。如果不提取的话,等她到55岁时,可以拿到154万;60岁时,差不多是210万,届时可以每年提取15万作为养老金。重疾险她买的也是有红利的险种,每年交1.6万,交25年,等到60岁时,保额能增长到119万,退保能退63万。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屈想想的成长中总是缺钱。一到交学费,家里就得四处凑钱,也因此,她有了赚钱能力后,一直乐此不疲地攒钱。而当自己有了一定积蓄后,也果断选择在婚前将财产分割清楚。手持多份保单后,白纸黑字的确定性,让她在面对婚姻和未来时,有了更多底气。从必须买房才能结婚的执念,到“先配保险再谈其他”的理智,两代人的选择,划出了一道清晰的时代价值变迁曲线。范小云说,人到中年后才意识到,未来不一定会越来越好,快速上涨只是一个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安顿好自己和家人,等下一个好的阶段,降低预期,摆正心态。”李欣也不再奢求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房子了。她觉得,工作稳定、身体稳定、心态稳定,已经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达到的比较好的状态。无论是卖掉大房子的李欣,还是放弃学区房的范小云,抑或是暂时不买房的屈想想,家庭顶梁柱们正在放下对增长神话的执念,转而寻求现实的安全感和踏实感。调整手头的资产结构,是他们应对趋势变化的行为反应。正如范小云所说,“我们获得过时代的红利,就也应该顺势接受时代不好的那部分,顺势做好两边的配置,要有一个稳健的底盘,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探索和进取。”(文中范小云、李欣、屈想想为化名)RECOMMENDED微信又改版啦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