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框架的三种类型

Wait 5 sec.

产品老高用一篇短文,把产品经理最常见的“思维肌肉”拆给你看——功能型、流程型、结构型,你在哪一层?看完自测,立刻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升级。产品嘚吧嘚 每天10分钟。大家好,我是产品老高。前段时间因为有些其他事情,所以暂停了几天更新。今天我们继续,还是聊一聊思维方面的内容。我们来讲讲,在脑海中形成体系的思维模式都有哪些。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一个需求,或者面对某些场景时,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有一套分析的思路。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些关键节点和分析流程外,大体上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什么是思维框架?就是当你看到一个问题时,第一反应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思考这个事情。之前我们也讲过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式。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以往的思维方式或者框架,再结合新学到的内容,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新体系。当然,这和你的工作年限、所处阶段以及个人阅历都有关系。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个点,其实就代表了我们的思维框架,也反映了我们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来思考解决方案。比如说,现在我告诉你有一个活动,需要做一套活动系统来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初中级、相对年轻或者偏向执行层面的同学来说,他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我要做什么功能?应该有哪些页面?需要设计怎样的交互?甚至在描述流程时,也会说“我要从这个页面跳到那个页面,应该出现什么内容”。很多时候,运营在向你讲解需求时,也会停留在这个层面——也就是功能思维框架,或者说是功能架构的思路。所以,当我们在拆解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先拆分功能,然后才会考虑功能背后的逻辑。运营通常会说:“我需要这个功能,所以要实现什么样的逻辑。”而这些逻辑,往往也是用功能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加一个按钮”、“加一个判断条件”或者“加一个筛选”等等。这就是第一种思维方式——功能类思维框架。功能类思维通常聚焦于“所见即所得”的逻辑,也就是说,当描述一个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产出什么样的东西,或者要看到什么样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大多出现在我们比较年轻、工作年限较短,或者是从非产品岗位转岗过来的同学身上,甚至在没有转岗、只是描述需求时也会如此。那么,第二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呢?还是以活动系统为例,当我要做一个活动时,第一反应是:我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活动流程,比如可以申报活动、配置活动,然后活动有发放的流程,还有其他相关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之上,我需要明确谁来解决哪些问题,谁来处理哪些环节,流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逻辑。这就是第二类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流程思维框架”。流程思维框架是绝大多数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8年以下的同学常用的思维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数产品经理的主流思维框架。流程架构的核心在于,它可以直接对标业务的SOP(标准操作流程),是从执行规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因此,当流程架构具备条理性之后,很多时候你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各个环节主观地串联起来。当流程开始按照逻辑性进行串联时,它必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合理化。解决方案思维的核心在于解决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在处理合理性时,功能类思维框架往往不太关注这一点,而流程类思维则开始引入合理性逻辑,因为它存在因果串联关系,因此会有第二步的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能够适配绝大多数问题场景,其思维定式倾向于我们之前提到的经验性思维。当你见过的流程越多,用这种逻辑流程进行串联时,你会发现匹配度越高。这与业务类似:一个人做过的SOP越多,他的运营能力就越强,因为他见过的案例更多。然而,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应对变化的能力较弱。这是因为所有结论都是基于逻辑因果推导得出的,一旦因果场景发生变化,其推导理论就会显得不够健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同学经验丰富,但方法论不够完善。那么,第三类思维框架是什么呢?是结构性思维框架。简单来说,它就像搭房子一样,先搭建结构;像画画一样,先勾勒轮廓和结构造型,然后再填充内容。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定型阶段,合理性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这也是市面上常见的业务架构分析逻辑,即先定性再定量。前两种方式都是先定量,而定性尚未确定,属于容量反推性质。那么,结构性是什么呢?就是先确定框架和逻辑。例如,我们要做一个活动系统,那么这个活动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流量转化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看指标:流量转化要拿什么流量转化成什么样的指标?为了这个指标,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承接这个指标?要做转化,所以一定要有交易,对不对?有交易以后,为了让活动提高转化率,我们需要曝光活动,吸引人。因此,在活动模式上,我们要尽可能让用户理解其底层逻辑。我们不讲具体怎么做,而是讲这个东西要让他懂。那么,怎么样才能懂呢?这要看情况而定,需要与业务进行沟通,根据情况来定。所以,先定的是框架和大轴,定好以后再把所有已知的情况往里塞。当发现不健全时,再进行推导,这时可能就是流程类的推导了。因此,它是先定性再定量。其最大的好处是,合理性可以保证有效的定性。定好以后再去定量时不会走偏,整体方案的延展性会很强。当然,这种方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野和认知。我们所说的这种方法论,如果缺乏这些基础,就无法实现之前提到的目标。许多产品认知都强调从结构上定义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聚焦于具体功能。将多个事项混在一起讨论,往往难以理清思路。因此,我们需要按照层级逐步展开:首先确定结构,然后搭建楼板,接着是门窗,再是走线,最后进行具体装修。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体产品思维架构或思维定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功能型思维:这类思维常见于年轻或经验较浅的同学,或者非产品类背景的人员。流程型思维:这是主流且经验丰富的思维方式,我们见到的也最多。结构型思维:这类思维属于架构师或高端层级的范畴。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高晖】,微信公众号:【产品老高】,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