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钛资本研究院近年来,商业航天在国家层面的汇报中多次被提及,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支柱。这一政策支持为商业航天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中国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已超过4万颗,而全球商业卫星规划数量可能达到80万颗,这为商业航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商业航天的现状和未来如何?最近,钛资本邀请上海寰宇乾堃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胡峥进行分享。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经历了10年的体制内液体火箭研发历练,曾参与多型液体火箭的方案设计到飞行全流程研制工程,完成了多项科研技术攻关,并在多次飞行任务中表现良好,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9年联合几位上海交大校友共同创业。主题为:从产业链看中国商业航天的现状和未来。主持人是钛资本董事总经理康建鹏。以下为分享实录:01中国商业航天的开放始于2014-2015年左右,是军民融合政策推动的结果。旨在通过发展商业航天降低中国航天的运营成本,同时为国家的国防安全提供保障。美国商业航天,尤其是马斯克的SpaceX的突破性进展,对中国航天事业形成了巨大压力,促使中国加快商业航天的开放和发展。SpaceX的卫星发射数量和载荷重量均远超中国,2024年发射总重量超过1786吨,而中国仅为200多吨,这种差距促使中国加快商业航天发展。02尽管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供应链。在可重复使用、低成本运载火箭技术方面,中国与美国差距较大,需要多年发展才能缩小差距。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参与国家卫星通信网络建设,与国家目标形成互补。然而,目前商业航天在火箭发射数量和运力上仍远低于国家规划目标。2024年,中国实际发射次数仅为68次,远低于规划的近100次,主要原因是火箭成熟度、制造能力和发射场适应能力不足。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涵盖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运营和终端用户。其中,卫星本体制造和研发起步较早,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方面进步较快,与美国差距相对较小。然而,火箭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仍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目前有四大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文昌),但商业化发射需求仍远未满足。测控和卫星运控技术相对成熟,但商业运营仍处于起步阶段,运营成本和用户体验有待提升。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商业航天的底层生态链存在性价比低、周期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体制内,优先满足体制内的需求,导致商业航天在竞争力和价格方面处于劣势。此外,体制内的生产排期优先级较高,使得商业航天的研制周期相对滞后。从产业链来看,上游的关键材料如混合材料、高温合金、不锈钢和铝合金等供应相对充足。然而,中游的火箭制造环节,尤其是动力和结构部分,仍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和质量把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国内商业航天的技术和应用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与国外相比仍相对滞后,技术迭代速度较慢。商业航天技术目前主要依赖于体制内多年来的研制成果和供应链,导致制造成本高、周期长。一方面,配套能力不足和人员短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周期较长,进一步拖慢了研制和发展的速度。相比之下,马斯克的SpaceX通过结合美国的创业精神和快速迭代的研发方法,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进步。尽管国家对卫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火箭数量有限,发射成本高昂。中国商业火箭的发射数量、成功率和卫星利用率都相对较低。火箭技术仍然是行业的“卡脖子”环节,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无法满足重复使用和降低成本的需求。此外,卫星品种单一,后续服务和运维能力不足,与真正的商业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商业航天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发射服务收费,数据挖掘和商业化应用不足。市场尚未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导致行业发展受限。未来需要通过发射数量的增加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商业航天的供应链存在散乱差的问题,许多企业虽然具备制造能力,但质量体系不完善,导致生产过程不可控,低层次质量问题频发。航天行业对质量把控要求极高,不允许出现低层次质量问题。航天行业的质量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随着时代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地方。例如,过于复杂的质量体系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技术改进困难,进而制约技术进步。因为火箭等航天产品多为一次性使用,发射过程中无法随意终止维修,一旦失败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质量是航天行业的核心,航天对可靠性要求极高。航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严格的质量体系,这一体系对产品的要求和控制与其他行业有显著差异。航天行业的质量体系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领域,但这种优势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成为成本过高的劣势。当前质量体系导致成本过高,原本的成本优势变成了劣势。可靠性要求过高导致实验次数增加,设计力度大,进一步推高了成本并降低了效率。此外,严格的技术状态控制使得技术改进变得困难,重大事故的归零周期可能长达一年甚至更久,这严重制约了技术进步。03商业航天的核心趋势是低成本和高性价比。未来需要大量卫星组网,低成本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考虑成本,商业航天的开放将失去意义,甚至可能走向太空军事化。商业航天的开放旨在通过降低成本,推动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和商业化,同时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支持。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商业航天的开发将逐渐成熟,提供更多的ToC(面向消费者)服务。目前,卫星服务主要集中在政府、军队和企业领域,普通民众的使用率较低。未来商业航天需要通过提供实时通讯、电视转播等服务,让更多普通民众受益。马斯克的Starlink在这方面做得较好,通过提供实时服务获取大量现金流,支持未来技术开发。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轨道碎片问题日益严重。卫星寿命结束后会变成轨道垃圾,对其他卫星和未来发射任务构成威胁。轨道碎片清理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太空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未来商业航天必须考虑的问题,清理轨道碎片将有助于提高卫星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可回收性、标准化、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方面取得突破。高质量、快速、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是实现火箭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关键。火箭作为工业品,其制造数量越多,成本越低,可靠性越高。然而,这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作为前提。快速响应能力也是未来火箭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战时或紧急情况下,快速发射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当某颗卫星被摧毁时,能够迅速发射备用卫星将显著提升航天系统的适应性和服务能力。当前国内火箭总体设计存在同质化现象,设计人员都来自体制内,设计思想较为单一。未来,差异化设计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关键。例如,发动机、贮箱、整流罩和电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需要更具创新性和低成本。发动机作为火箭的核心部件,其效率和比重需要不断提升。马斯克的SpaceX在发动机设计上不断优化,从最初的梅林发动机到现在的猛禽发动机,结构越来越简单,重量越来越轻,性能越来越好。国内商业航天也需要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可靠性并降低成本。发动机研发过程中,实验成本占据了大部分。从原理设计到原型制造,再到成熟交付和发射,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据估计,发动机研发成本中约70%来自实验费用。动力系统测试的固定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国内对这类设施的管控越来越严格,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保障安全。火箭制造涉及多种原材料,当前国内主要以铝合金为主,但随着火箭结构尺寸的增大,不锈钢的使用趋势越来越明显。马斯克在SpaceX的火箭制造中大量使用不锈钢,而国内在这方面的使用经验相对较少。此外,复合材料在火箭制造中也有应用,但主要集中在整流罩、气瓶和舱段等零部件上,大规模使用受限于成本因素。未来火箭制造需要具备柔性化生产能力,以适应多种材质和尺寸的需求。传统的体制内火箭构型较为规整,但商业航天开放后,火箭设计的总体公司增多,结构尺寸多样化,需要灵活的生产线来降低成本。04中国开放商业航天的核心目的是完善航天发射体系,降低成本,打造航天强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在制造、运营和服务方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寰宇乾堃的发展思路是成为中国航天发展的基石,提供产能和制造服务能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低成本、高性价比、民用化服务、轨道碎片清理、运载火箭技术、差异化设计、发动机研发和原材料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优化,商业航天有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国家战略需求和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问答Q1:在商业航天领域里,您觉得哪个环节会先行上市?A:当前商业航天行业的上市趋势仍然以总体企业为主导。这些总体企业是行业的龙头企业,牵引着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一个良好的技术路径和发展前景不仅能在商业市场上取得成功,也符合国家的期望。国家希望出现一家或几家在技术和发展路径上都符合未来期望的公司,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市对于商业航天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和里程碑事件。上市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能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供应链企业在商业航天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出现一到两家总体上市公司,国家可能会大力扶持供应链企业,以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供应链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商业航天在中国更多是体制内航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与体制内航天形成互补,共同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商业航天的开放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航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范围。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分为两个层次:龙头企业引领:优先考虑一到两家龙头企业,通过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供应链企业支持:供应链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为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上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目标,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通过上市,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商业模式。同时,国家对供应链企业的扶持将有助于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Q2:作为第三方贮箱的供应商,对比那些有能力进行贮箱自研的主机厂商到底有哪些优势?未来这些主机厂商会放弃自研贮箱吗?您如何看待自研跟外采这两种不同的选择?A: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期望在于“专精特新”,尤其是在贮箱和发动机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需要高度专业化,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应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员集中在最核心的研发环节。中国商业航天在融资体量和人员数量上与美国相比仍较为薄弱。因此在有限资源下,专精特新的方向更容易实现高尖端、低成本的产品开发。尽管航天属于高科技行业,但它仍然是工业制造的一部分。生产数量决定了未来的质量和成本。如果生产数量有限,仅满足自身需求,成本和可靠性难以提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生产,而不是各自为政。国家鼓励的不是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模式,而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关键系统和部件需要有特色的质量标准,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商业航天企业在灵活性方面相对体制内企业更具优势。体制内的研发流程较为刚性,技术层面未完全清晰时难以进行生产和制造。而商业企业可以在技术尚未完善时就开始局部生产和实验,这种灵活性有助于快速迭代和优化产品。关于贮箱领域的竞争,目前行业内的企业尚未达到充分竞争的阶段,大家还在各自努力发挥自身能力。当前更重要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相互学习,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只有行业整体发展良好,企业才能有出路。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于产品和服务。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评判谁好谁坏。重要的是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企业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专精特新的方式,实现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同时,企业还需要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灵活的管理,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经济性。Q3:请胡总阐述一下对于火箭产业的发展,投资人和行业从业者之间差异性的理解。A:商业航天行业需要的是耐心资本和长期投资,这是行业的客观需求。然而,从投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违背常识。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路径,都必须服务于航天这一核心目标。如果火箭无法成功发射、结构不达标或发动机频繁出现问题,那么这些公司或技术路径显然不可行。那么无论商业模式多么创新,技术路径多么复杂,都无法改变失败的事实。投资者需要关注公司的实际能力,投资者不应被花哨的概念所迷惑,而应关注公司的潜力、团队背景和决心。从业人员的背景和团队的决心是决定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商业航天行业的创业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热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将成本做到最低,或者将技术做到最好,那么这家公司一定有强大的决心和团队支持。然而,许多投资机构和政府对行业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过于关注概念而忽视了团队的实际能力。技术突破是必然的,但关键在于团队是否将精力放在最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并不逊色于美国,但问题在于团队是否将初心放在了航天事业上,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如果创业者的初衷是为了赚钱,那么最终可能既无法实现事业目标,也无法赚到钱。创业者需要有激情和热情,将团队的精力集中在核心技术和创新上,而不是被短期利益所诱惑。总而言之,一些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行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过于关注概念而非实际能力。投资决策应该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对团队背景的全面评估。投资者需要关注公司的实际潜力,而不是被表面的概念所吸引。只有真正理解行业需求和团队能力,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商业航天行业与汽车行业相比,存在几个关键差异:技术成熟度:航天技术不像汽车技术那样成熟,导致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标准化:航天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远低于汽车,导致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差异。工作环境:火箭的工作环境变化剧烈,对产品的一致性要求极高,这增加了标准化生产的难度。规模因素:国内发射的运载火箭数量较少,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制造。相比之下,SpaceX在规划时就考虑了大规模生产,例如梅林和猛禽发动机的生产目标达到2000台,这使得SpaceX能够实现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并在新技术使用上尽量减少零部件。国内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例如,一些技术细节可能因为管理体制的原因而无法实现。尽管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实践新技术时仍需要勇气和体制上的支持。资本市场的接受度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面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时。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商业航天的发展仍需借鉴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继续提升航天技术的成熟度,推动标准化生产。管理体制优化:优化管理体制,减少对技术创新的限制。资本市场支持:资本市场需要更加开放,接受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规模效应:通过增加发射数量,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