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困境:如何跨越“效率革命≠商业闭环”的鸿沟?

Wait 5 sec.

在从工具到系统、从能力到业务的跃迁中,越来越多产品人开始意识到:Agent的价值不止于自动化,更在于能否承载完整的业务逻辑与商业闭环。本篇文章将深入剖析AI Agent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从产品设计、场景落地到系统思维,探讨如何让Agent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二大脑”。曾经有人说:一桶水或空桶不会晃,而半桶水却晃个不停。这是形容我最近对AI应用(尤其是AI Agent)最贴切的状态。如果我对它足够了解或一无所知,可以无动于衷,偏偏却对它一知半解,却又心有所动。今天就跟你聊聊对AI Agent价值判断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纯纯姜太公式的想法,愿者听之)。一名产品经理的 AI 困境当DeepSeek、Cursor、Manus成为热词时,像一串新出的咒语。按捺不住好奇,我上手试了——你知道的,想搞懂一个东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它。厉害吗?确实厉害。可就像手里突然塞了把 AK47,环顾四周,却发现无仗可打。它没能真正钻进我的生活和工作,变成那种“1+1>2”的利器。我想,也许是时候未到?《跨越鸿沟》里说,新技术总得一步步来。我大概算不上那 2.5% 的弄潮儿,顶多是个 13.5% 的尝鲜者。安慰自己:等它冲进 34% 的早期大众市场,我自然就能用溜了。“自欺者,人必欺之”——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我迅速摁了回去。挺好,权当是颗新型的焦虑“维他命C”,吞下,片刻安宁。但另一个念头,更尖锐地扎了进来: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本该离浪潮最近、也最该嗅到风向的那拨人,光是“用用”,够吗?真正的问题来了:怎么把这 AI实实在在地,焊进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的AI写作助手:7天试用后,卡在了200元在通用型AI Agent(如Manus)与垂直型(如Lovart、YouWare、YouMind)孰优孰劣的讨论中,我开始了自己的尝试。恰逢筹备Xin计划,找到了YouMind的用武之地——为小白和初级产品经理撰写基础文章(如初识:产品经理的那些“黑话”?、初识:产品经理需要哪些关键能力?)。效果虽非完美,却显著优于DeepSeek、豆包、智普清言等通用工具。YouMind的“AI味”淡了许多,更贴近公众号作者的“人味”。YouMind提供7天无限制试用。我要求它:“为小白/初级产品经理写文,以教育行业案例贯穿五大关键能力(需求洞察、设计规划、数据分析、跨部门协作、商业思维),语言精炼自然。”它产出了这篇:初识:产品经理需要哪些关键能力?试用期内,我用它写了4-5篇,最终采用了2篇。但在200元/年的续费门槛前,我犹豫了。原因有二:免费内容创作者的身份:我分享的内容免费且无商业化,付费工具的投入回报比不高。思考乐趣的缺失:过度依赖它,让我感觉“扼杀”了自身的思考过程,失去了写作的乐趣——或许是我尚未找到与它高效协作的最佳方式。这便是我对AI Agent的核心价值判断:它的经济价值与体验价值,是否物超所值?若是,我愿付费;否则,它于我而言,仅是尝鲜工具。效率革命≠商业闭环:AI Agent为何难让客户掏钱?除了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工作场景的AI应用。作为一名SaaS产品经理,2024年初,受有赞智能运营助手启发,我撰文探讨“如何用AI重做B端产品”,提出核心观点: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如客服、运营、SaaS等),类似微软对Office的AI升级。然而,当时我的理解存在局限:这些改造核心在于提升现有产品效率(如解决有赞菜单深、功能场景割裂问题),并未构建新的商业闭环。即客户只需支付原有SaaS订阅费,AI功能作为附加价值,不单独收费——这本质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AI Agent的付费困境,本质是价值定位的模糊。 无论是个人写作助手还是企业级SaaS功能,当AI仅作为“效率增强层”存在,其价值往往被稀释在原有产品或服务中,难以独立支撑付费意愿。用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付费的核心驱动力,是AI能否提供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或创造全新的增量收益。若AI只是让现有流程“更快一点”、“更方便一点”,却未能解决核心痛点或开辟新场景,那么“免费”或“捆绑”便成为用户心中更合理的选择。突破这一困境,需要AI产品从“效率工具”向“价值创造者”进化,真正实现从“赋能”到“创收”的跨越。以北森AI Family为例。北森AI Family是基于一体化HR SaaS平台和自研SenGPT人力大模型构建的AI产品体系,覆盖招聘、培训、绩效等30+人力资源场景。它们是:AI 面试官、AI招聘助手、AI做课助手、AI陪练助手、AI测评助手、AI领导力教练、AI员工助手等七大AI助手。经过了2年多的商业化探索,截止2025年3月,北森AI Family整体付费客户突破300家,年经常性收入(AAR)达600万元。其中AI面试官产品表现尤为突出,贡献240家付费客户,占整体付费量的80%。这一成果印证了其“场景刚需驱动付费”的逻辑——AI面试官通过自动化初筛、行为分析等功能,直接解决企业招聘效率痛点,实现价值量化。尽管AI面试官率先落地,但其他成员(如AI 招聘助手、AI测评助手等)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其核心差异在于:场景价值清晰度:招聘环节的AI面试官替代人工面试,直接关联成本节约(如降低50%初筛人力),而测评、培训、领导力等场景的价值周期更长,企业决策更谨慎;技术适配性:AI面试官依赖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如简历、面试录音等),模型训练成熟度高;而组织发展类场景需融合非结构化数据(员工行为、情绪),当前技术尚待突破。北森的案例印证了全球AI SaaS市场的增长潜力。据Market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AI SaaS市场规模约65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达493亿美元,2024~2033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3.1%。这一强劲增长主要由三股力量驱动:其一,企业降本增效的刚性需求。在经济下行周期,AI替代人力成本的价值愈发凸显。例如,北森的客户通过应用其AI面试官,成功将招聘周期缩短了40%。其二,技术成熟度的显著提升。以大模型(如北森接入的DeepSeek-R1)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门槛,加速了其在垂直场景的落地。其三,企业付费意愿的深刻迁移。客户正从“尝鲜”心态转向追求实用价值,愿意为那些能带来清晰、可量化投资回报(ROI)的AI功能付费——北森AI面试官约2.5万元/年的定价策略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然而,统计数据描绘的“性感”前景,与现实落地中的“骨感”挑战形成鲜明对比。如何让客户心甘情愿为AI产品付费,已成为每家企业必须破解的核心命题。如果AI Agent类产品仅仅停留在发布会的营销噱头层面,虽然可能短期内让客户感受到某种“价值”,但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热度褪去后,留下的往往是价值“废墟”。同样,如果AI Agent仅作为现有产品的效率型“助手”(比如AI员工助手、AI培训助手、AI课程助手等),处于附属品地位,无法构建独立的商业价值闭环,那么其光芒终将如烟花般——虽曾绚烂辉煌,却难以持久。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北森的实践至少提供了一种破局的思路:聚焦高价值、易量化、数据闭环的场景,将AI能力封装为可独立定价的解决方案。例如AI面试官不仅嵌入招聘流程,更通过标准化评估模型(职业形象、专业技能等六维度)构建可量化的价值交付体系,使客户明确感知投入产出比。随着技术迭代和企业需求的深化,具备类似特质的垂直类AI产品(比如智能排班助手、商业数据决策助手等)有望复制其成功。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对AI投入的战略决心——是发布会的营销噱头,还是企业的生死线?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