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制定愿景使命时满怀热情,但在实际落地中却陷入“说了等于做了”的误区。本篇文章作为系列下篇,将深入剖析使命如何真正“起作用”——通过5个关键动作构建组织的使命驱动机制,同时揭示5个常见误区,帮助你避坑提效。我们已经在《2万字透讲「愿景使命」(上):数字大航海时代的“指北罗盘”》了解到「愿景使命」的定义和价值;也在《2万字透讲「愿景使命」(中):乔布斯×贝佐斯领航,寻找「你」的使命》中探索了如何寻找专属自己使命的三种方法,今天,我们来看最后两部分——如何让你的使命愿景“起作用”和常见的5个错误。八、从理论到行动:5个关键动作缺一不可“在Costco,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不是最重要的事,它是唯一重要的事。它决定着你的一举一动。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从而不失去它。我们的员工将其描述为‘做正确的事’。”——吉姆·辛内格尔 (Costco创始人)但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不仅仅是PPT和海报,而是渗透在——员工手册、行动指南、剧本、领导者演讲中。更关键的是,内化于每一次行动、每一项决策、每一次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任何能清晰传递其核心信念的载体与行为。要让“愿景使命”从纸上的文字转变为推动组织前进的引擎,以下五个关键动作缺一不可:动作1、领导者的职责:文化的首席布道者与践行者首席执行官也就是CEO中的字母C,我希望它代表的是文化。可以说是一家组织的文化管理者。——微软CEO纳德拉吉姆·柯林斯在《卓越基因》中一针见血「领导力是门艺术,它让人渴望完成必须完成的事情」因此,领导者必须是文化的“第一信徒”与“首席示范者”。若领导者言行不一,其所倡导的文化将瞬间崩塌,管理层的效仿与团队的漠视乃至破坏将无所顾忌。以身作则,是最有力的文化宣言。动作2、深度共识:与管理团队&优秀人才同频共振!“优秀人才不需要被管理,他们可以自我管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共同愿景,这就是领导力所在。领导力就是描绘出清晰的愿景,并用明确语言表达,让周围的人理解并认同。”——史蒂夫·乔布斯愿景使命必须与核心管理团队及顶尖人才达成深度共识,否则只是空中楼阁。在引入合作伙伴或招聘关键人才(尤其高管)时,必须严把“文化适配”关,用以下三问精准判断:文化契合度:此人是否真正认同并契合公司文化?(对初创品牌尤为关键:是否“相信未来”且“执行力彪悍”?能力强但文化不合者,会消耗巨大沟通成本,破坏组织一致性,更难同舟共济穿越数字海洋。)责任担当观:此人视工作为“一份差事”还是“一份责任”?顺境时,是否谦逊不居功;逆境时,是否勇于担责,反思“我本可以做得更好”?能否主动说“我来负责”?价值感知:假如此人离开,你的感受是?(轻松释然?遗憾惋惜?痛心不舍?)最后,务必重视招聘环节: 乔布斯将约四分之一的时间投入招募,一生参与面试超5000人。他认为——“保持我所在的团队的一流水平,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为团队招募A级人才,是我应该做出的贡献。”动作3、内化动能:让文化“流动”起来!文化建设的起点是将其”贴出来、喊出来、号召起来”——如同字节跳动办公室展示的6张全球创新企业信仰海报一样。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文化从口号内化为组织的DNA,驱动团队自发协同与成长?传统HR与文化建设的误区在于过度聚焦“人”与“事”:提升满意度、优化福利、组织培训、营造氛围……一个革命性的洞见正在改变这一切:文化的流动(Flow)比文化本身(Content)更重要!“信息的流动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张一鸣“想法的流动比想法本身更重要。”——《智慧社会》作者 亚历克斯·彭特兰迁移至文化建设,我们得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建设方法论:不要只关注“人与事”,而要着力于“交互与连接”!创造环境,让文化如活水般在组织中自然流淌、碰撞、融合。员工沉浸其中,文化便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行为本能。三个经典案例印证这一方法:皮克斯CEO的艾德·卡特穆的核心思想:“我只做一件事,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同事在这个文化里边能够交流。”他几乎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角色,将公司的核心文化动作简化为”交流、交流、再交流”。奈飞创始人哈斯廷斯的洞察:”我发现,公开表达意见和反馈,而不是在背后说三道四,有助于避免中伤他人,减少公司内部的勾心斗角,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经验:”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而是’更坦诚地沟通’。”由此,提炼文化内化的两大关键点:优化连接方式:当员工间的交互模式被重塑(公开、透明、信任),人的成长与事的推进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催化流动的关键——「坦诚」:只有在坦诚的土壤中,真实的想法才能流动,团队才能直面问题、持续进化,创新方能蓬勃涌现。动作4、向外辐射:将文化影响力扩展至生态圈与社会当文化已深植于组织行为,有远见的领导者必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将文化影响力扩展至合作伙伴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就如稻盛和夫和于东来。有效的文化输出:全域渗透:让文化出现在所有关键触点上——从内部通讯到社交媒体,从产品包装到客服流程,无处不在。高频发声:通过演讲、峰会、著书、纪录片等形式,持续输出核心理念,形成强大的“声量场”。构建价值同盟:主动寻求并优先选择价值观契合的伙伴合作,打造共振共生的价值生态圈。发起影响力行动:如华为出版管理类图书,于东来主动帮扶同行,稻盛和夫的盛和塾。无论方法是否可复制,这些行动都在商业社会播下了积极文化的种子,注入了更多关怀与长期主义,值得称道!动作5、激发认同:警惕陷入”洗脑”深渊真正强大的文化激发内在认同与自主承诺;“洗脑”则追求绝对服从与思想控制——二者天壤之别!因此,内化「愿景使命」为企业文化时,务必:拥抱建设性质疑:鼓励团队对愿景、战略提出挑战(如亚马逊的“不同意但承诺”原则)。真理越辩越明,文化亦在碰撞中淬炼升华。包容多元视角:在共同价值观框架下,尊重个体差异与不同声音(如皮克斯的“智囊团”机制)。多样性是创新的沃土,非威胁之源。锚定价值创造:确保文化讨论聚焦于“如何更好为用户/社会创造价值”,而非维护教条或个人权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文化才具生命力。践行透明赋权:保持信息开放,赋予员工基于价值观自主决策的空间(如奈飞的“情景管理而非控制管理”)。信任是最高效的粘合剂。结果导向的真诚:衡量文化成功与否,看真实成果(业务表现、员工幸福感、社会价值),而非表面的一致或仪式感。特别提醒: 任何依赖信息屏蔽、重复灌输、制造恐惧或情感绑架来推行“文化”的手段,终将侵蚀信任根基,与建立持久韧性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当这五个动作协同发力贯穿始终,愿景使命便能挣脱纸面的束缚,融入组织的血脉,成为指引企业穿越时代风浪、驶向未来彼岸的“指北星图”和“黄金罗盘”。九、「愿景使命」的五大误区:你可能正犯的错误在构建「愿景使命」的征途上,许多企业不知不觉陷入了以下五个认知陷阱或过时认知:误区一:短视主义——利润成为唯一航标核心错误: 将使命愿景锚定在追求短期增长、市值、股东利益或单纯赚钱上。这类企业正加速被市场淘汰,看看这些曾经的巨人是如何倒下的:ICI(英国帝国化学工业集团):曾位列世界500强,化工巨头(拥有多乐士等品牌)。1996年,其使命从“为化学负责”转向“为股东创造价值”。此后股价短暂冲高便一路暴跌,2008年被收购。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时代极度关注季度/年度目标,其著作《赢》中将长期主义曲解为“无数个短期目标的构成”。财务辉煌成就了“第一CEO”之名,如今的通用电气却深陷泥潭,屡临破产边缘(2023年分拆)。沃尔玛:2009年CEO杜克的使命宣言将“为股东创造价值”置于首位(顾客、员工之后)。随后五年遭遇集体诉讼、罢工、业绩下滑。直到2013年董明伦(DougMcMillon)上任,将使命调整为“我们为全球顾客创造价值,随时服务”,沃尔玛才重回增长轨道。固然有一些企业靠逐利或模仿获得短期成功。但放眼10年、20年、50年甚至百年,它们还能在商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误区二:存在导向——“活着”即目标核心错误: 将愿景使命等同于“打造百年品牌”、“活102年”或“基业长青”。仿佛企业存在的意义等同于“活着”。固然,“活着”必要条件,但只“活着”而存在的价值何在?——难道仅“为自己赚钱”?品牌猿认为,这两类错误的根源在于——将结果当作了原因。金钱是推动事业的燃料,而非事业本身;增长是持续努力的结果,而非终极产出;“活着”是一种状态,而非目标。有调查显示40%北大学生因“不知人生意义而迷惘羞愧”。若一个企业的存在境界尚不如这些年轻人,仅满足于“活着”,其价值何在?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基业长青’是企业家境界的最低层次。”误区三:虚荣陷阱——“成为第一”、“行业领袖”…核心错误: 无论措辞如何变换“成为第一”、“行业领袖”、“最大至强”,这些表达的潜台词都是:“我们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想要我们的产品/服务…”。作为愿景表述无可厚非,但若作为使命则远远不够。它们要么将企业本身视为主体与受益者,要么将某个具体产品等同于企业整体。更危险的是,“成为第一”往往意味着增长故事接近尾声——你的游戏已经结束。经典案例当属诺基亚。2007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41%份额的诺基亚,其CEO登上《福布斯》封面,标题赫然是:“诺基亚拥有10亿客户——手机之王谁与争锋?”结果却极具讽刺意味。早年的华为也曾陷入此误区:1995-2005年《华为基本法》:“华为追求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所幸在2005年,华为更新了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和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2017年重塑后直至今天—「华为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误区四:CSR陷阱——把“社会责任”当做道具核心错误:将捐建希望小学、救灾、环保等企业社会责任(CSR)行为,等同于企业的核心愿景使命。——更甚者,有些企业家认为“创造就业、缴纳税款”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善举”固然可嘉,但于商业组织而言,此非超越性使命,而是“能力伴随责任”的应尽之义。 正如蜘蛛侠都懂的那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的是,CSR常被异化为(企业社会责任)平衡或”漂绿”其有问题的商业行为;或将慈善宣传包装为企业文化的内核;还有一些甚至将慈善当做作秀舞台或公关筹码。你必须意识到, 在高度透明的数字时代,面对渴求意义感的新人群,任何浮于表面的“责任表演”都无处藏匿。这是一个个体追寻工作与生活意义的时代,更是一群渴望投身于超越自身事业的世代。误区五:固化思维——刻舟求剑的航标核心错误:“我们的使命已经确定,永远不会改变”——这种思维本身就需要改变。愿景需与时俱进,使命当随时代变迁、企业进化、创始人认知深化而焕新。微软(纳德拉“家家电脑到赋能每个人)、华为(从“丰富沟通”到“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即为鲜活例证。基业长青的真谛,在于“持续进化”的燕雀之智。愿景使命绝非刻于石碑的墓志铭,而是指引航程的灯塔——当风暴来袭、航道变迁,光束的方向与强度,必须校准。避开这五大误区,你的企业方能锚定真正的灵魂坐标,校准永恒航向。 如此,它不仅能在时间长河中行稳致远,更能活出意义、创造持久价值,最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十、征程回顾:航标与未来让我们从三个角度回顾一下这2万5千字的“航程”。1、起航:「愿景使命」必然性的三重叩问叩问一、时代之问:数字海洋的生存罗盘我们正置身于 “数字大航海时代” ——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由表层湍流与深层暗涌共同驱动的范式革命。流动性、未知性、无限扩展性构成其铁律。于此惊涛中,任何有效行动的先决条件,是拥有一个指引方向的“罗盘”和“指北星图”。它由三个要素构成:远方的灯塔与新大陆(愿景)+恒定的北极星(使命)+凝聚船队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指北星图”。其力量在于:拓宽可能性的边界;抵御随波逐流的诱惑;提供穿越风暴的内在定力与决策准绳。叩问二、机制之解:破浪前行的六重引擎其核心动力源于六重互相作用的机制:预见力:迷雾风浪中锁定“真北”。笃定感:锚定航向,不被海市蜃楼迷惑的定力。不可或缺的1%:驱动企业的核心行动引擎。自驱力:激发船员心底远航渴望的星火潜能激活:能力与干劲因“使命”而发生根本跃迁!。反脆弱性:风暴中的精神压舱石。至此,命题已从”是否必要”转化为“我们需要怎样的使命愿景”。叩问3、定义之锚:定义和边界一套有效的「愿景使命」体系必备三大内核:核心价值观:组织灵魂,定义“我们坚守什么?”使命宣言:存在根基,回应“我们为何而战?”愿景目标:可量化的远方,指明“我们将去向何方?”2、扬帆:破浪“三舰”,可复制的三个方法舰一:乔布斯之道——存在意义灵魂三问追问“意义”:我是谁?为何而做?世界为何需要我们?适配:超级企业/公益组织/天命人典范:微软的涅槃《刷新》舰二:贝佐斯之锚——锚定不变,站在用户角度创新三步走锚定价值:锚定不变,以终为始,逆向推导。适配:消费领域/DTC或服务最终用户的领域。典范:Costco五十年坚守的会员忠诚哲学舰三:“黄金罗盘”之法——新航海家的“本命”法则由内向外探索:Why(信念)→Who(谁)→Worth(价值)→How(战略)→What(行动)适配:新锐品牌/创业者典范:爱彼迎以“初心罗盘”导航使命重生3、行动法则与避礁警示行动五枢:从星图到海图领导者作为首席布道者。与核心团队达成深度共识。让文化血脉持续流动。向生态圈辐射愿景能量。警惕洗脑式灌输陷阱。避礁五诫:暗流警示短视主义——利润成为唯一航标。存在导向——“活着”即终极目标。虚荣陷阱——追逐“成为第一”、“行业领袖”等虚名….漂绿陷阱——将“社会责任”仅视作营销道具。固化思维——刻舟求剑,无视航标变迁。时代飓风愈烈,科技浪潮奔涌,AI警示之声不绝,我们正如哥伦布,驾驭亲手打造的航船(企业),在无垠汹涌的数字海洋上,直面一轮又一轮试图吞噬一切的生存巨浪。如果此刻:巨浪与迷雾让你迷失方向(看不到出路),你正被巨浪的阴影笼罩(深陷危机),持续的搏斗让你身心俱疲(心力枯竭),你感到航行得如此吃力(经营维艰),那么,清晰定义并凝聚共识的“黄金罗盘”(愿景X使命X价值观),从未如此关键,甚至关乎存亡。 更核心的是,你的任务并非成为孤胆英雄式的魅力领袖,而是打造一个被共同使命驱动的组织。 唯有如此,你的团队才能如同一支协同的船队,穿越风暴与未知之海,最终抵达应许之地。此刻,让我们再次感受乔布斯话语中那份直抵人心的力量,重温他三段著名的演讲:★我想,你总要有一点儿think different才会购买Mac。我想,买Mac的人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精灵。他们做事不是为了做事,而是为了改变世界。★你必须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你的工作将占据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你得到满足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完成你心目中的伟大事业。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钟爱你所做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就继续寻找,不要停下你的脚步。★你们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有跟着自己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乔布斯点燃我们“天命”的信念,贝佐斯锚定“时命”的航向,“黄金罗盘”指引“本命”的法则。 愿我们怀揣这份清晰的“指北星图”,在求知与探索的航程中——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品牌猿】,微信公众号:【品牌猿创】,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