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MBTI性格,放在古代最适合做什么官?

Wait 5 sec.

本 文 约 4500字阅 读 需 要 15 分钟唐高祖武德年间,益州官衙里,皇甫无逸把苦心写了几天的表奏,反复读了数十遍,仍不放心,惧怕有误失,还令下属再三览读,检查错误,下属读了三遍,并没有不恰当的地方。终于,皇甫无逸把表奏密封好交给使者,令送往京城交于皇帝。然而使者上路后,皇甫无逸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有错误,又派人追回使者,又再次审查表奏。这已经不是皇甫无逸第一次这样做了。每次都是这样,以至于每派遣一使者,就接连几天不得上道。如此小心的皇甫无逸是官职低微的小吏吗?非也。他曾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封滑国公,并且当朝皇帝李渊因为皇甫无逸是隋代旧臣,对他很尊敬礼待。对此,当时人不理解,史书称“议者以此少之”,意思是议论的人在这方面批评他——写个表奏,不至于吧?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皇甫无逸很有I人的典型特点:偏好自我反省、倾向于深思熟虑后表达。(I人的苦只有I人才懂)在当下,“I人”与“E人”的讨论可谓热火朝天,已然成为网络热梗。I人和E人,源于心理学的人格分类概念,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性格大类型,I人和E人分别对应英文单词“introvert”(内向者)和“extrovert”(外向者)的缩写,常用于描述两种不同的性格倾向。I人代表内向型性格特质,用于形容性格内敛,在社交中消耗能量、偏好独处和内心思考补充能量的群体。E人代表外向型性格特质,用于形容性格外向,热衷于社交,倾向于通过与他人互动交流获取能量的群体。两者最大的区别是E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吸取能量,I人则消耗能量,更享受独处。因而在工作中各有其优势:I人更注重自我感受,擅长深度思考与独立工作,敏感细腻,决策前倾向周密分析;E人则乐于表达,喜欢与人互动,能迅速建立联系,擅长快速融入社交场合和处理人际关系。虽然古时候还没有MBTI人格测试,但不同的岗位适合不同性格的人,在适配的岗位做工作才能如鱼得水、发光发热。古代适合I人的岗位「御史大夫铁面无私、明察秋毫的监察官」在唐代,御史大夫无疑是很适合i人的岗位,前面说的皇甫无逸就曾担任此职。长官有大夫一人,从三品;中丞二人,正五品上。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副。下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属;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属;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属。职责有司法方面的,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御史大夫、中书令、门下省侍中)诘问;又有行政弹劾方面的,“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小事则署名而已”。御史大夫需要公正刚直,“不讲人情”,同时能细致纠察百官罪恶。I人皇甫无逸在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奉命持节巡抚四川,工作能力相当好,史书写“蜀中甚赖之”(蜀中的百姓很依赖他)。武德年间,蜀地刚刚归附,刑政未和,官吏专横放肆,赃污狼藉。李渊令御史大夫皇甫无逸持节巡抚,可以授任官吏。皇甫无逸宣扬朝化,严肃法令,蜀中很依赖他。皇甫无逸任职期间,闭门自守,不接待交游宾客,自己身边的人也不得出门。凡是需要购买的物品,都从辖境以外的州买来。每次巡视境内,需要的柴火都不使用百姓的。曾经夜宿人家,遇灯炷燃尽,主人将要续上,皇甫无逸抽佩刀割断衣服的带子作为灯炷,他的清廉正直就是这样。这样的性格使皇甫无逸得罪了一些人,但也使他免于祸患。有族人皇甫希仁,是个小人,嫉妒皇甫无逸官高,便诬告皇甫无逸私下里派自己暗地和王世充沟通。李渊识出他的欺诈,说道:“无逸在益州,极为清正。这大概是小人不喜欢,欲诬告他。这是离间我君臣,惑乱我视听。”于是斩皇甫希仁于顺天门。不久又有人告皇甫无逸暗地与萧铣交通,皇甫无逸当时与益州行台仆射窦琎不和,于是上表自理,又言窦琎罪状。李渊览表说:“无逸当官执法,无所回避,必是邪佞之徒,恶直丑正,共相挑拨煽动。”于是令刘世龙、温彦博审查此事,最终无证据而止,所告者问斩,窦琎亦被贬。李渊慰劳他说:“你立身行己,朕是知道的。近来多诬告的人,只是正直以致邪佞憎恨罢了。” 「集贤校理专注勤奋、严谨务实的史官」司马光,史书记载他七岁便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听,回来给家人讲,即能说其大意。手不释书,以至于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二十岁中进士甲科。性不喜华靡,皇帝按例赐宴,在闻喜宴上,新科进士要在帽檐上插花,以示荣宠。但司马光独不戴,同列对他说:“皇帝的赏赐是不可以违背的。”才簪一枝。司马光后来担任集贤校理,集贤校理为集贤殿书院属官,掌管图书校勘、史馆检讨。他立志成一家之书,虽然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但始终不忘修史著书的志愿。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将《通志》进呈宋英宗。宋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命司马光在崇文院设书局,自行选择人员协助修编。治平四年(1067),宋英宗病死,宋神宗即位。当时,宋朝冗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财政年年亏空,为此朝廷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民众负担沉重,加之连年战事每每以失败告终,内忧外患,各地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年仅十九岁的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设想通过变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不听,授予他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坚辞不就,后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专注于读书写书,他从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一做就是十几年。司马光好学如饥,执着于此,从治平三年(1066)奉命成立书局正式进行编写,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历时十九年,他主持总编的《资治通鉴》终于完成。   当然,如果对入朝为官不感兴趣,也可以考虑一下这个职业——适合E人的岗位「国子监祭酒有教育热情与领导力的校长」同样是学识渊博,需要管理人才的行政岗,或许更适合E人。战国思想家荀子,名荀卿,学问博大,善于辩论,来到齐国游说讲学,先后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古时候在举行盛大宴饮或祭祀时,会推举一位年长德高的老者举酒以祭,称祭酒,因此成为对人的尊称,后来演化为官职名。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当时的“百家争鸣”,便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学宫规模宏大,在兴盛时期,曾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有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驺子(驺奭)等人。因此,稷下学宫的祭酒除了学问渊博、能言善辩,还要主持“百家争鸣”的辩论,协调各学派的交流与争锋。东汉有最高学府太学,核心官职为博士祭酒,负责太学教务管理与礼仪活动。隋唐中央官学,也就是最高学府正式定名国子监,最高长官称为国子监祭酒,并沿用至清末。国子监祭酒除了德高望重、学问渊博外,还需要主管教学,管理学生,主持礼仪活动等,需要频繁与皇帝、礼部官员、学者、学生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在祭祀、讲学等场合主持仪式,因而很适合学术型E人。唐代文学家韩愈,史书记载其性格宽宏通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处于顺境(荣耀)还是逆境(困窘),都不会改变态度。同时,他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辈读书人,招待住宿的后辈十有六七,即使有时自己早上的饭食都供应不上,也依然和悦自在,毫不介意。总共帮助内外亲属及朋友的孤女婚嫁近十人。(“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学生们都说:“韩公来担任祭酒,国子监不再寂寞了。”「鸿胪卿有卓越口才与应变能力的外交官」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外交官,如晏子、蔺相如等人。齐国大夫晏子面对楚王的刻意刁难,不卑不亢、以理服人,以智慧化解羞辱。赵国使者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傲慢与欺诈,临危不惧,最终“完璧归赵”。外交官也是适合E人的典型岗位。唐朝初年的大臣唐俭,年少时落拓不守规矩,后来当官,每盛修肴馔,聚众举办宴会,陈列丰盛的饭菜,与亲朋宾客纵酒为乐,未曾以职务留意。但唐俭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二十二位,封莒国公。唐俭有什么功劳呢?隋末,李渊在大原留守,E人唐俭与李世民是朋友,因此从太原起兵,唐俭便参与其中。同为太原元勋,凌烟阁功臣排在唐俭前面的刘弘基、段志玄都是征战四方的将领,那唐俭一文吏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武德二年(619)四月,刘武周进犯太原,而李渊因为二儿子李世民军功太大,不派他出兵,派亲信裴寂等人作战,结果便是裴寂等人全军覆没,李元吉(李渊第四子)逃回长安,到武德二年十月,刘武周的军队已经一路占领太原、介州、晋州,直逼关中了。而紧邻关中的河东地区,蒲州城秘密和刘武周联合,甚至夏县一个县城也造反了,夏县人吕崇茂杀县令以城叛,响应刘武周,关中大骇。危急时刻,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出战了。但是李渊还要插手,李世民率兵三万驻扎在前线柏壁城,和敌军相持,而李渊则派自己的堂弟永安王李孝基、表弟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还有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率兵讨伐夏县,结果非但迟迟不能攻克,又被刘武周的部将寻相、尉迟敬德打得大败,诸军并陷,四将俱没。李孝基、于筠、独孤怀恩、唐俭,还有一众官吏一并被尉迟敬德俘虏,都进了战俘营。E人唐俭身在战俘营,也爱聊天,结交了一众朋友,和独孤怀恩的下属元君实熟络起来,元君实竟对唐俭透了底,说道:“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独孤尚书近来欲举兵图事,迟疑之间,以至于今日,难道不是因为不果断吗?”唐俭一听,大惊,这意思是独孤怀恩想要谋反,但一直犹豫,如今被俘虏了。过了一段时间,元君实又对唐俭说:“独孤尚书如今拔难得还,又在蒲州屯守,可谓是王者不死。”原来,独孤怀恩从战俘营逃回去了,李渊仍命他攻打蒲州,元君实说独孤怀恩这是王者不死。唐俭听了,也不知道独孤怀恩要干什么,但惧怕他真的造反,可他身在战俘营,又能做什么呢?像独孤怀恩那样逃走?风险太大了,唐俭选择去找敌军将领尉迟敬德,擅言辞的他说通尉迟敬德放走了同被俘虏的刘世让,并秘密让刘世让表奏。当时独孤怀恩邀请李渊来蒲州,阴有图谋,李渊就快走到了,浮舟至中流,刘世让拜见,李渊读奏,大惊,回舟而归,命人查验,果然如此,大为嘉赏唐俭。后来李世民封天策上将,唐俭担任天策府长史。 对于唐俭,李世民曾评价他的优点:“唐俭言辞便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启齿。”在李世民登基之初,授予了唐俭一个很适合他的工作——鸿胪卿。唐代鸿胪寺相当于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活动及凶丧礼仪的机关。最高长官鸿胪卿一人,从三品,掌管宾客及凶仪之事。其中,凡四夷君长来京朝见,鸿胪寺负责辨其官阶爵位,宴饮之数;朝廷对诸蕃有封赠命令,则持节前往册封。这个职务相当“专业对口”,唐俭喜好聚众举办宴会,鸿胪卿负责官方招待;唐俭擅长和人聊天,鸿胪卿负责奉命出使各藩。    在古代的职场中,I人与E人并非各自为战,互不相干,他们的性格差异反而像拼图的不同板块,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工作的进展,翻阅史书,无论是I人,还是E人,终归要有一技之长,人品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有所成就,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1、《史记》2、《旧唐书》3、《唐六典》4、《新唐书》5、《宋史》6、《唐韩昌黎集》7、《唐俭墓志铭》*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青水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