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张黎刚,把体检行业带到十字路口 | 棱镜

Wait 5 sec.

爱康国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黎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刘小九   编辑 | 孙春芳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因为硬刚患癌女士,民营体检机构的带头大哥爱康国宾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而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的一番言论,更是让此事迅速出圈,引发体检机构到底能不能检测出疾病的广泛争论。民营体检机构,是否在一路狂飙,追求速度和规模之时,缺失了对行业和用户的敬畏?而在12年前,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坚定地看好这个赛道上的领跑者张黎刚。“第一点是张黎刚董事长以及团队的专注精神,这个行业不是那么好做,他专注了十年,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曲折折,最终成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这很不容易。”2013年,柳青时任高盛亚洲区的董事总经理,主导了高盛投资爱康国宾的重磅交易。次年7月,柳青加入滴滴。2013年4月,“爱康集团获得美国高盛集团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近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爱康官网描述这笔投资为“当时体检行业最大投资。”本来高盛上门时,GIC公司已经做完了投资爱康的尽职调查,“当时我感觉实际上有点晚。”但张黎刚听说来人是柳青,还是决定见一下。张黎刚很早就公开表达过,柳青的父亲柳传志是他非常尊敬的中国企业家,“他身上凝聚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之处。”拿到巨额投资后,财力雄厚的爱康很快就小小秀了一把肌肉。当年底,爱康旗下高端品牌爱康君安位于北京国贸CBD超6000多平米的旗舰店正式开业。冯小刚、刘嘉玲、海清等演艺界明星亮相开业仪式,第一届“生命梦想家”随之推出。一周后,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上映,讲述的也是帮人实现梦想的故事。从事律师工作的张晓玲2013年第一次来到爱康做体检,她一定也怀揣着有关健康的梦想,一定也希望爱康能够帮她实现这个梦想。在安徽老家,张晓玲被称为“女袁隆平”。因为她在北京成为执业律师以后,花费数年在老家培育种植出了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红薯品种。她的毅力和执行力同样在自己的体检中得到贯彻。2013年做完第一次体检,张晓玲此后连续九年在爱康体检,从未中断。就这样,爱康开始了新时期的发展,包括完成在美股纳斯达克的上市、退市,门店数量40多家攀升到160多家;张晓玲在此期间,则是一名爱康体检长达十年的忠诚用户。直到2024年11月,张晓玲被诊断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超过十年忠实客户的信任彻底崩了。这一年是爱康网创办的20周年,一场以信任为核心的巨大考验却在此时萌芽。2025年7月,在疾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以腾出时间、精力来处理对爱康的投诉后,张晓玲于7月4日向爱康发出了讨要说法的律师函。爱康集团于7月17日、18日连续两次做出回应,对于“爱康无责”表现得信心满满。该事件在公众舆论中持续发酵,热度在7月30日爱康集团的媒体说明会后达到了新的高潮。爱康集团起诉了自己的十年老客户张晓玲,索赔1000万。8月7日,张晓玲透露,已收到开庭通知,该案将于2025年9月11日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第三法庭开庭审理。双方都想讨一个说法,爱康想要的是为体检行业正名,张晓玲想让体检行业进一步规范。公众却陷入了一个深深的疑惑,体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或许需要体检行业非常审慎地给出答案。哈佛高材生的连续创业之路在爱康君安的第一届生命梦想家当中,除了柳传志、张朝阳、刘嘉玲、冯小刚等,还有一位我国油画领域的重量级人物——靳尚谊。如果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或许能看到靳尚谊于1977年创作的作品《北国风光》。张黎刚结识靳尚谊的时间很可能要远在此之前,他与靳尚谊的儿子、中央美院教授靳军早在1998年创办《哈佛中国评论》、“哈佛中国论坛”时就有过合作。当时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读书的靳军是“哈佛中国论坛”的艺术总监,并为《哈佛中国评论》的创刊号设计了封面。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颇为成功,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周小川、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经济学家吴敬琏、《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等先后接受邀请出席论坛。张黎刚是《哈佛中国评论》、“哈佛中国论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正是这件事情的筹备工作,让张黎刚结识了未来的妻子黄飞燕。黄飞燕当时在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公司)工作,配合熊晓鸽拓展亚洲业务,并且教董事长麦戈文学习中文。那时张黎刚的筹备工作陷入困境,得知消息的黄飞燕主动向他伸出了援手。她将张黎刚引荐给了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并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支持。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阿里巴巴、腾讯等后来的互联网巨头均在此时先后创办,机遇很快也摆在了张黎刚面前。在没有完成哈佛学业的情况下,张黎刚便追随当时有着“中国互联网教父”之称的张朝阳加入搜狐,并成为那里成长最快的员工。向张朝阳引荐张黎刚的人,也是黄飞燕。虽然在搜狐以及在后来创办艺龙,张黎刚都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都在最接近成功的那一刻选择转身离开,他不愿做英雄的陪衬。“他就是那种要在风浪、海浪、在大风大浪当中想去驾驭船只的人。”黄飞燕懂张黎刚。2003年离开艺龙,2004年创办爱康网,投身大健康产业。在经历了复旦退学、哈佛退学、放弃搜狐、放弃艺龙等之后,读医学的张黎刚终于回归本行。而且,创办爱康网是“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三位教授的提议下”。虽有高人指路,但中途亦有波折。张黎刚一度尝试过创新药领域,曾与哈佛教授一起出资约1000万人民币买下上海医药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78%的股权。当时,该公司旗下拥有一款抗癌药和一款儿童降血铅药在研发。但相比互联网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发展速度,新药研发显然太慢太慢。仅3个月,张黎刚就放弃了。“我个人更倾向于去做一些能改变人们生存状态的事业,这样可能意义更大一些。”这一次,张黎刚遇上了体检的风口。而且就在第二年,随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改不成功”论断的抛出,波澜壮阔的新医改就此拉开帷幕。作为预防医学的一部分,体检行业亦在其中拥有一个位置。经历非典之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健康的关注大幅提升。《北京日报》2004年1月1日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为《送礼就送“体检卡”》。这让创办初期的爱康网迅速打开局面,收获了百度、搜狐、宝洁等知名公司的订单,但也迅速遇到问题:在线上获得的订单,在线下很难落地。爱康网当时遇到的问题,在十多年后移动互联网时期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身上再次出现,甚至最终成了阻挡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叹息之墙”。但张黎刚成功突破这一“结界”,他果断转向线下,为爱康杀出了一条生存之路。体检江湖的旧恨新怨2014年,新华健康已在全国12个城市成立了健康管理中心,年营业收入近亿元。但在董事长康典看来,类似的健康管理中心需要尽快在更多城市铺开。此时传出消息,之前屡次上市失败的慈铭体检希望并入上市公司、间接上市。慈铭起步较早,由韩小红和胡波夫妇于2002年共同创办。自2012年启动IPO,但最终上市失败。看到机会的康典迅速派出新华保险投资团队,与慈铭体检展开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谈判。随后却发生了许多媒体报道的戏剧性一幕:双方达成一致,新华保险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韩小红临时变卦,给在美国出差的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打电话,双方48小时后便敲定了合并意向书。收购慈铭后,美年大健康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行业中规模上的领先地位。和康典一样在慈铭体检收购战中失意的人,还有张黎刚。而且,张黎刚是第二次在寻求与慈铭体检的合作中受挫。十年前看到体检服务线上、线下脱节的问题之后,张黎刚首先想到的是寻求线下的合作伙伴。放眼市场,公立医院体检中心占据绝对多数。即使在爱康集团成功上市的2014年,公立医院体检服务仍然占据超过80%的市场。但公立医院体检机构的问题是一以贯之的,不缺客户,自然就缺乏与爱康网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积极性。在民营体检机构方面,俞熔成立第一家体检机构是2006年,方宜新虽然在2002年便开出了三级乙等规模的南通瑞慈医院,但他的第一家体检机构则要等到2007年。2002年成立、2004年拿到鼎晖3500万投资并已经开出多家体检门店的慈铭体检(当时还叫“慈济”),成了张黎刚的首选。所谓坏事传千里,张黎刚和韩小红这场由经纬中国张颖、鼎晖投资王霖共同牵线的重要会面,最终却演变成了慈铭的一位副总裁搬着两条板凳在楼道里跟张黎刚谈了半个小时,而韩小红则没有出现。这尴尬的一幕流传了许久,以至于十年后,有人依旧将爱康收购慈铭的失败归咎于这次会面的副作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两次错失慈铭的张黎刚,最终还是找到了合伙伙伴。2015年,爱康集团与新华保险达成合作,各自持有新华健康45%的股份。而2005年那次失败之后,张黎刚则决心拥有爱康自己的线下体检机构。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爱康网与国宾医疗的合并,建立了后来为人们所熟悉的 “爱康国宾”。实际上,俞熔曾一度持有国宾医疗股份,只是在国宾与爱康合并前退出了。完成合并后,爱康国宾开始将门店开往全国,并在2012年完成了对慈铭的超越,成为行业第一。2014年爱康登陆美股。但张黎刚根本来不及高兴,因为到2014年底,美年大健康的体检门店数就已经是爱康的两倍。美年与爱康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2004年,俞熔创办美年健康,2011年与大健康合并组成美年大健康。大健康成立于2005年,起步于东北地区,合并前已在全国28个城市拥有近40家体检分院。俞熔曾谈道:“用资本的手段扩张,符合体检行业的特点。”合并后的美年大健康很快拿到了凯雷、平安、中法等机构的巨额投资,规模和体量火箭蹿升。在2015年完成A股借壳上市以后,美年更是将爱康的市值远远甩在身后。迄今,美年大健康以超过600家体检中心的规模稳居行业第一。即便如此,规模巨大且集中度很低的体检市场也可以让两家巨头相安无事,但因为美年意外插手爱康私有进程,让二者从此势同水火。2015年8月,中概股海外整体遇冷的大背景下,在美股上市仅一年出头的爱康集团便启动了私有化。但美年很快以大幅高于张黎刚财团的报价杀入其中,张黎刚明确表示不欢迎美年。随后,双方战事升级,除了资本市场上的“毒丸计划”,场外亦有涉及侵犯知识产权、反垄断等多起诉讼。迟至2019年初,爱康集团才最终完成私有化,但至今再无上市动作。在此期间,美年大健康2018年年中一度卷入“假医生”风波。当年7月底,前员工举报美年存在医生无证上岗等违规问题,后经广州市天河区卫生计生局查证,存在以其他医生名义发出检查报告等3个问题。在当年年底的中国企业家年会上,张黎刚没有指名道姓但直接“爆料了”体检行业花样繁多的“假体检”丑闻。张晓玲说,当年张黎刚那一番仗义执言颇赢得她对爱康的好感。就在爱康、美年你来我往的时候,日后成为体检行业又一股势力的瑞慈医疗于2016年完成了港股上市。如今,瑞慈旗下的体检机构也已经近百家,并且他们在今年把自己的高端品牌瑞慈会开到了北京国贸。作为整个医疗服务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体检行业的“新三国杀”可能已经悄然开始了。体检机构还值得信任吗?“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这类新闻在7月30日的媒体说明会后大量流传,让爱康显得异常愤怒,当晚便发出声明称:“涉案话题断章取义,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侵害了爱康集团的合法权益,爱康集团保留对相关媒体断章取义行为进行追诉的权利。”爱康集团的声明中还附上了一段2分18秒长的张黎刚讲话视频,落脚点是体检与看病的边界。实际上,张黎刚那段讲话前后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都在谈这个问题,意在展现体检和看病的内容、功能、目的乃至花费都存在明显差异。关于体检到底有没有用这样的争论一直存在,并且不只是在国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1年的时候还发表过一篇综述性研究,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30多个高质量研究进行了回顾,讨论的就是体检到底有没有价值。该研究结果显示,缺乏明确证据证明常规体检有助于减少死亡率,或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这看上去有些让人失望;但体检还是有诸多益处,如参加体检的人群,血压、血脂等健康风险因素控制得更好,对癌症筛查的接受度更高,更多运动和更健康饮食,以及更积极的心态。但这些争论对张晓玲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她完全不认可爱康集团媒体说明会的内容,在个人视频号先后两次对说明会内容做出了共十七条回应。医疗和体检虽然不是张晓玲的专业,但她的遭遇仍然向体检行业提出了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公正、透明、专业的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建立。张晓玲希望公开她的超声影像资料、参与其体检的医护人员名单及资质等,而爱康集团则只是公开展示了客户体检的记录和部分报告内容,与张晓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再比如专业,是不是应该有比当事人双方在公共舆论中互相撕扯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维权成本高,并不利于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这个机制的建立本身,亦有利于张黎刚所关心的划清体检与看病的边界问题。因为一个纠纷平稳解决的前提,就是划清职能的边界。也许这个机制早该建立,但过去二十多年里,整个体检行业一路狂奔,无暇他顾。2000年9月,国宾医疗由涉外体检机构改组成立的时候,曾号称“大陆首家专业体检中心”。2002年的五一,年轻人掏钱给爸妈体检还成了报纸上的新鲜事儿。而2020年,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体检市场规模超1700亿,体检人次突破6亿。速度与规模成了这段时期里,体检行业的一个基本主题。但高速扩张的一个主要副作用,就是体检行业长期受负面新闻困扰。替检、漏检、假检时有发生,而且因为扩张太快,人才短缺,连体检医生亦可有假。在此次围绕爱康体检的风波中,有关体检行业的规范受到高度关注。很多人提到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还是原卫生部于2009年颁发。此后国家卫健委也曾出台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体检行业发展。2024年7月,国家卫健委一份给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函提到:先后印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管理 促进健康体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健康体检的执业条件、执业规则等,健全完善健康体检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一系列文件中的“通知”发布于2018年“假医生”风波爆发之后,其要求“各地卫生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健康体检机构依法执业情况进行重点督查检查,发现未经许可开展健康体检、超范围执业、出具虚假或者伪造健康体检结果、冒用他人身份或资质开展诊疗活动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此番体检行业再度走上风口浪尖,相比之前的资质问题,这一次显得更加紧迫,因为直接触及了一个关乎行业生存的问题:信任。而经过这一次的淬炼,是否能够最终给公众一个更加值得信赖的体检行业?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第1434期运营排版:文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你“在看”我吗?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