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打输游戏诉《王者荣耀》要求公开匹配机制,被告认为匹配无法决定胜负

Wait 5 sec.

8月12日下午,《王者荣耀》玩家、青岛律师孙千和起诉腾讯要求公开王者荣耀匹配机制一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沙河人民法庭开庭。目前庭审环节告一段落,下一步流程需等待法院通知。此案的核心诉求是,孙千和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等为请求基础,要求公开《王者荣耀》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具体包括影响系统为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占比与权重大小。这一诉求直接指向玩家对“游戏输赢是否被匹配机制操纵”的争议。孙千和向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我不介意玩游戏输这件事情,玩游戏多了自然会输,没有人能一直赢,是不是?但是我介意的是,我们不要被操纵、被控制。”被告:匹配机制无法决定游戏胜负此次庭审中,双方的最大争议聚焦于匹配机制能否决定游戏输赢,匹配机制是否应当公开。腾讯在答辩中,首先举例说明“匹配机制操控胜率使其保持在50%”的说法不属实,并提供了随机抽取的可公开查询的玩家胜率情况。例如,玩家A当前赛季71场比赛胜率为70.4%,全部比赛752场胜率为76.1%;玩家B当前赛季79场胜率为68.4%,全部比赛2398场胜率71%;玩家C当前赛季94场胜率88.3%,当前赛年472场比赛胜率81.6%等。以上玩家胜率均不在50%左右。腾讯认为这些证据表明“控制玩家胜率在50%”的描述与事实不符,游戏对局的胜负受团队配合、阵容搭配、战术选择、玩家状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并非由匹配机制决定,匹配机制无法决定游戏对局胜负。腾讯的答辩进一步明确了其拒绝公开的法律立场。界面新闻向参与庭审旁听的群众了解到,腾讯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指出,该法律对消费者知情权的界定并不包含公开服务背后的技术方案与细节,且多个典型案例已确认知情权存在边界和限制,因此认为孙千和要求腾讯公开《王者荣耀》游戏匹配机制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的诉求,缺乏充分法律依据。其中,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1民终9959号案便是腾讯列举的案例之一。该案为玩家与游戏厂商之间的知情权纠纷,玩家主张对游戏厂商的游戏更新原因享有知情权,要求厂商就更新问题进行解释说明。而法院认为“游戏公司更新游戏的原因,属于游戏公司经营决策的范畴,不属于依法应向消费者公开的事项”。庭审后,界面新闻也在现场向孙千和了解到,腾讯以匹配机制涉技术秘密为由拒绝公开,称已通过官方渠道说明机制目标、影响因素及答疑信息,但她认为这种公开更像承诺,并非真正公开。同时,据庭审旁听人士透露,孙千和向法庭提供了参考标准,认为王者荣耀应当参考抖音的披露标准。对此,腾讯方面向法庭提交了《王者荣耀》自上线以来关于匹配机制的披露内容,并强调,尽管相关披露并非法定义务,但就匹配机制而言,目前的披露详细程度与抖音是一致的。专家:游戏匹配机制与社交媒体算法有根本不同孙千和在社交媒体质疑,微博、抖音、美团等用户量更大的 APP 均公开算法,未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为何《王者荣耀》匹配机制要以此为由不公开。她向界面新闻表示,商业秘密需具备秘密性、保密性、价值性,而腾讯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匹配机制属于技术秘密。同时,她还指出,商业秘密保护不应被滥用。当公共利益与公司、个体的私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是需要法律工作者、法学领域人员或者是法规去考量的问题,不能一味滥用商业秘密保护来限制社会公众(包括玩家)参与算法治理。毕竟社会公众是算法的直接关联者,若算法不公平,公众会是首要受害者。据庭审旁听人士透露,在庭审中对公共利益的说明环节,孙千和还指出,匹配机制控制胜率导致玩家输输赢赢“赢了还想玩,输了还想继续玩”造成玩家沉迷,既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让成年玩家沉迷。腾讯认为,孙千和所说“赢了还想玩,输了还想继续玩”反而证明玩家是否继续游戏与匹配机制无关,其次《王者荣耀》已经严格落实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针对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玩家,可以自主支配时间,享有正当的娱乐权,即便如此,《王者荣耀》针对成年玩家也有过度游戏的提醒,甚至设置了强制下线休息。据此,孙千和认为“防沉迷,强制下线是不够的”。从双方表述来看,争议焦点已从“匹配机制能否公开”这一问题,深入到对“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与“消费者知情权”边界的分歧。针对双方对“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与“知情权”边界的分歧,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张琦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微博、抖音等APP是属于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应当配合国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和备案。例如:抖音公开“基于兴趣标签推荐”,美团公开“调度考虑距离、评分”等原则性说明,属于履行公开义务,但未披露核心参数及商业秘密。而游戏匹配机制仅涉及虚拟环境内的竞技平衡,不具舆论传播或社会动员属性,其保密或公开属于企业自主权范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且规定第二十七条明确: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在张琦看来,消费者知情权并不覆盖技术秘密全公开,游戏匹配机制本质是运营策略工具,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范畴。匹配机制对于王者荣耀游戏来说是核心竞争力,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如果公开,将导致部分玩家恶意利用规则“骗分”,破坏游戏平衡与商业生态,将会更加降低玩家的游戏体验。“王者荣耀匹配机制属于商业秘密,与微博、抖音等APP属于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属性不同,在法律上属于商业秘密的保护范畴。”张琦说。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一匹配机制不仅包含了游戏公司的技术投入,还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王者荣耀》一是款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手游。而从MOBA的游戏特性来看,匹配系统存在“不可能三角”——速度、公平性与对局质量无法同时最优。国内某大厂游戏设计师林叶(化名)向界面新闻解释,如果追求“速度+公平”靠胜率粗暴匹配,易忽略操作、熟练度等细节,影响对局质量;“速度+质量”通过强弱混搭均衡双方总实力,保障观赏性和对抗性,却牺牲个体公平;“质量+公平”能让对局平衡且高质量,但需更长时间筛选匹配对象,导致匹配速度降低。因此,MOBA游戏匹配系统的核心,是在有限资源和时间下,在三个相互制约的目标间找到动态最佳平衡点,当前多数MOBA游戏采用的正是Elo分系统。同时,林叶还指出,MOBA游戏不能通过匹配机制来决定游戏胜负,影响游戏输赢的因素有很多。2018年,“王者荣耀”团队发布的《狄仁杰答疑|匹配算法全面解析》显示,《王者荣耀》采用Elo等级分系统评估每位召唤师的实力,力求匹配10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及队友。该游戏设计匹配算法时,以为召唤师提供高质量对局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界面新闻向参与庭审旁听的群众了解到,腾讯在庭审的答辩中提到,《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是腾讯针对“如何在较短时间内,精准识别并匹配十位实力相近的玩家,促成一场势均力敌的公平对战” 这一技术挑战,所研发的技术应对方案。这套保密技术方案,能为腾讯在游戏服务市场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属于腾讯的技术秘密。若强制要求腾讯公开《王者荣耀》游戏匹配机制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既不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促进游戏行业的技术创新。另外,腾讯还在答辩中提到,如果进一步公开匹配机制背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相关技术细节将可能成为黑产的作弊说明书,最终损害广大正常游戏玩家的利益。在讨论匹配机制的公开问题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匹配机制公开后所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