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灭亡后,前朝皇室司马家如何在北朝重开一局?

Wait 5 sec.

本 文 约 4700字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在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腥风血雨中,前朝皇室往往是上位者最为忌惮且欲除之而后快的存在。那些失去权势的王室成员往往下场凄惨,即使能够逃脱家族尽灭的结局,也只能在新王朝的严密监视下苟延余生,几乎再无掌握政治权力的可能。不过,作为三国终结者的司马家却是一个例外。在晋王朝覆灭之后,司马氏家族又重开新盘,在陌生而又熟悉的北朝中原故土开辟了新天地。从座上宾到实干家东晋末年,偏安一隅的朝廷政局乱象频仍,司马家皇室在士族执政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权力日益衰落。桓玄之乱后,刘裕凭借平乱之功掌握东晋权柄。在此期间,司马宗族多被排挤诛杀,部分支系皇族(非司马炎直系后代)趁机北逃,辗转南燕,后秦等地,最终逃到河北成为拓跋鲜卑的座上宾。据统计,在晋末宋初投奔北魏的司马宗室成员确切可考的就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道赐、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司马楚之等十六人。对于司马氏皇族的到来,北魏方面给出的待遇较为优渥。首先,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北魏拓跋氏明白这些被刘裕赶出南方的司马氏后代绝无可能再走回头路,他们与刘宋王朝的国仇家恨使其只有为北魏效力这一条道路。其次,北魏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与刘宋直接对抗,急需了解南朝军政文化且在南朝具有一定政治威望的司马家作为南征之前驱,可以让其作为先锋或先遣队到刘宋境内蛰伏待机,有力配合北魏军队的南向作战,甚至可以凭借司马氏的影响力直接招降南朝士民。例如北魏以司马楚之[司马懿四弟司马馗(kuí)的后代]居汝颖,“楚之渡河,百姓思旧,义众云集,汝颖以南,望风翕然,回首革面”,以司马天助等屯青兖地区,“招率义士,欲袭裕东平、济北二郡及城戍”。投靠北魏的初代司马氏家族因为其身份特殊,并不能马上获得北魏拓跋氏的全方面信任,因而在北魏王朝的处境相对游离,并没有资格进入北魏朝廷中枢,因而急需建立功业来获取北魏皇帝的信任。例如在随父亲归顺北魏的司马文思(司马懿六弟司马进后代,司马休之之子),就首先利用告发司马国璠意图谋逆的机会向北魏皇室表忠,从而顺利进入北魏官场获得延尉卿实职,主管听讼断狱,正式成为北魏朝堂的一员。公元442年,刘宋将领裴方明北伐仇池,司马文思在北魏的政治价值飙升,被拓跋焘任命为假节、征南大将军,进爵谯王(与其在东晋的封号同),督洛豫诸军南去襄阳,邀其归路。司马文思的这一任命尽管形式大于实质,但是被赐封王爵的尊荣也足以彰显北魏王室对其忠诚的肯定。与司马文思一同享受王爵尊荣的还有司马楚之。司马楚之为对抗刘裕长期活跃于河南汝颖一带,并在北魏大将军奚斤出征河南之际军前投效,从而获得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的官职。公元430年,刘宋将领到彦之率军大举北伐,司马楚之加官为使持节、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屯颍川以拒之。得到王爵封号的司马楚之充分发挥自身军事才能,先是在河南长社一带击破到彦之的别军,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陷河南四镇之一的滑台,擒获刘宋将领朱修之与李元德等人,获得了足以为北魏朝廷器重的战功。除了司马文思与司马楚之两大家族以外,司马懿一系的司马准、司马景与司马天助以及司马孚一系的司马叔璠等东晋支系皇族,都在北魏凭借军功与政绩获得了平远将军、征东将军等将军封号以及公、侯爵之位,从而实现了司马家在北魏境内的扎根生长。婚嫁与官职:如何变成北魏王朝的自家人尽管司马家族的部分精英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通过文治武功获得了北魏皇帝的认同,但是作为汉人的司马家族想要融入拓跋鲜卑治下的北族政治文化圈仍然困难重重。首先,司马家族毕竟来自与北魏敌对的南朝政权,因而在拓跋鲜卑上层眼中,他们始终被置于“他者”的审视框架,难以获得信任。其次,司马氏家族的效忠更多来源于明元帝拓跋嗣的接纳与太武帝拓跋焘的赏识,这种围绕君主个人恩信建立的政治安全实际上相当脆弱,很容易因为帝位更迭而被继任君主遗弃乃至于遭遇灭族之灾。因此,如何与整个北魏高层进行深度融合绑定,变成北魏高层眼中真正的“自家人”,就成为司马氏在北魏王朝安身的终极命题。有趣的是,尽管司马家来到的是与南朝风土迥异的北国,但是在已经开始初步接受汉文化的北魏政权里,东晋门阀士族圈中的核心原则依然具有适用性。在东晋的门阀士族中,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子弟的前程往往依赖于阀阅与姻亲,所谓阀阅就是包括家族前几代父祖的品级(如著名的袁绍“四世三公”)、家族目前在任官员的级别以及家族族望的名声;而姻亲就是指家族是否能与高门(皇族)保持长期联姻关系进而保持高贵的门第。在北魏朝堂上,司马氏各家发现,北魏政权中具有垄断地位的同样是具有显贵族望的佐命功臣(随拓跋珪创业的“代人集团”:包括长孙、叔孙、丘、奚等拓跋宗族十姓及部分早期融入拓跋鲜卑的胡汉族群),他们的门第显赫且历代均有高官,且与北魏皇家相互之间保持着长期联姻关系。虽然南北有别,但是晋升之路却殊途同归,司马氏要做的就是融入这个圈层,用更强的功勋来获得显赫官职为后世开辟道路,同时也要与各路北魏豪门乃至王室形成紧密的姻亲关系。在融入北魏政权方面最为激进且典型的代表便是司马楚之。早在挫败刘宋到彦之北伐之际,司马楚之就上书拓跋焘请求“固宜扫清东南,齐一区宇,使济济之风,被于江汉”,意图在南征之战中攫取更大的战功以提升家族地位。从三十岁左右归顺北魏开始,司马楚之在人生的后四十余年始终跟随北魏军队南征北战,四十岁跟随奚斤南破刘宋北伐大军,五十岁跟随拓跋焘征伐北凉攻克姑臧(今甘肃武威),不久又跟随拓跋焘车驾讨伐蠕蠕(柔然),在漠北高原之上谨慎督运粮草得到皇帝嘉奖。此后,司马楚之“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相当于获得了位比三公的从一品殊荣和开府特权,甚至执掌云中朔州一带的军政大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建立功勋的同时,司马楚之进入北魏之后还迎娶了北魏诸王之女河内公主,顺利与北魏皇族建立了姻亲关系,诞下了汉鲜混血的儿子司马金龙,并为其挑选了两个重要的姻亲名门。司马金龙先是迎娶了陇西王源贺(原名秃发贺,后赐姓“源”)之女钦文姬辰(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孙女),又迎娶了北凉皇帝沮渠牧犍与武威公主(拓跋焘之妹)之女沮渠氏。如此一来,司马楚之一系相当于和北魏皇室、北凉王族与南凉王族同时建立了姻亲关系,从而让司马氏正式成为北魏豪门政治朋友圈的一员。一生为北魏征战沙场、戍守边疆的司马楚之在七十五岁卒于任上,他的忠诚也受到了整个北魏皇室的认可,北魏皇帝拓跋濬特命这位汉人能够陪葬北魏皇室所在云中金陵,享受北魏臣子最高礼遇殊荣的同时,也为司马家的后代开辟了崭新未来。后代与传承:“北魏人”的身份认同与归宿以司马楚之为代表的“北归”第一代在获得北魏朝堂的认可并与北族广泛联姻之后,开始加速了“北朝化”进程。司马楚之嗣子司马金龙本身即为汉与鲜卑混血,又与北凉、南凉王族都有联姻,在北魏王朝中建立了稳固的政治关系网络。司马金龙的个人晋升也基本完全同步于其他北魏贵族,史载:“(司马金龙)初为中书学生,入为中散。”所谓中书学生即北魏国子学,设置中书博士教学,学员基本上为北魏贵族子弟,结业后常授任的秘书中散掌管禁中文书事务,为皇帝所亲近,升职速度较快。不久,司马金龙就擢为太子侍讲,成为未来皇帝拓跋弘的近臣。这一发展路线可谓平步青云,与拓跋氏显贵无二。司马楚之去世后,司马金龙袭爵,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全盘接收了其父的职权,在此基础之上,又被徵为主管官员任免考核的吏部尚书,可见其完全进入了北魏的核心权力中枢。司马金龙之后,其幼弟司马跃又与拓跋氏皇族赵郡公主结亲,拜驸马都尉代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兄弟之间的赓续接力让司马家的地位日益稳固,二十余年后,司马金龙之子司马悦(第三代司马氏)又在对南梁的义阳之战中建功,被封为渔阳县开国子,后为国殒命边塞,又为司马家增添了一抹竭诚效忠的血气。到北魏末年,司马楚之家族已经繁衍至第四代,当时担任员外散骑常侍的司马朏尽管远不如曾祖父司马楚之与祖父司马金龙一般威名赫赫,却依旧娶了孝文帝之女华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正式享受了“帝婿”的政治待遇。在迎娶先皇之女同时,司马朏的妹妹司马显姿因“洁白贞专,远闻天阁”又被北魏宣武帝元恪封为第一贵嫔夫人,位置仅次于皇后高英,容止凤仪为当时六宫所重,是为一代名媛。如此一来,司马家族男尚公主,女配皇家,可谓荣极一时。随着六镇起义爆发,整个北魏王朝陷入分裂,尔朱荣主导的河阴之变将整个北魏上层屠戮殆尽,北方大地形成了分别以高欢和宇文泰为实际掌权者的东魏和西魏两大政权。当时已经成为北魏核心大族的司马家自然选择多方投注以保全宗族。正统驸马司马朏之子司马鸿留在东魏北齐一系,而司马朏的两个弟弟司马裔与司马彦则选择西入关中投奔西魏,前者与东魏高欢作战勇猛,后又随宇文氏入蜀平叛,南平信州蛮夷,先后被册封进使持节、大将军,是为北周的开国元勋级别人物,后者同样作官至仪同三司、利州刺史,加封平阳县开国子。兄弟二人双双成为后来著名的关陇政治集团的一份子。在司马楚之一系的光辉之下,自然也有其他司马家族的惆怅。曾经被册封为谯王的司马文思之子司马弥陀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将临泾公主许配司马文思之子司马弥陀,但这时司马弥陀已经先娶了中原汉族高官窦瑾之女,两难之下,司马弥陀竟然选择拒婚皇室。这种公然打脸皇家的行为自然不可容忍,而当时司马文思已逝世,没有了父亲庇护的司马弥陀,与岳父高瑾“并坐祝诅伏诛”,以一种荒诞的方式结束了司马休之一脉的传承。而司马灵寿与司马道寿两兄弟一脉的仕途同样不顺,他们没有司马楚之能够尚北魏诸王女的荣耀,司马灵寿娶了太宰顿丘李峻之女,虽是北地汉族名望却远不及拓跋氏显贵,且与李氏家族关系处的不好,经常受到排挤抑退,故官职始终不显。第一代的平庸终究让司马灵寿与司马道寿的子孙职位停留在太守、刺史等地方官职之中,且最终在北魏分裂之后消失于史书的记载。大隋开皇五年(585)五月的一天,一位历经三朝的古稀老者在长安城中的宅邸中去世,弥留之际,他交代自己的儿子们一定要将自己安葬在河内郡的河阳县毗邻温县的原野之上,因为那里是他们司马氏家族的起点,他要魂归故土,与父祖一样长眠在那个创造了晋帝基业的地方。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司马融,是司马楚之的玄孙(北来的第五代),他的人生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与隋四朝,最终在隋文帝杨坚的治下,以洋州刺史之职获封鲷阳郡公,作为晋室苗裔的他早已忘记江南的模样,却始终铭记着家族南渡北归的传奇,司马家族在北朝的跌宕起伏如同这三百年南北乱世的一个注脚与缩影,揭开了一场各族豪杰竞相逐鹿的风云序章,也镌刻着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烙印,同样指向着中华文明分久必合的归宿。司马融的身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随着隋文帝杨坚四年后南下过江入主金陵(今南京),大一统的隋唐盛世即将拉开宏阔帷幕。那些有如司马家般经历过江南春雨与塞北秋风的百年望族,就如同中华文明璀璨历史上的颗颗繁星,永远照耀着今人对历史的探求与渴望。参考文献:1.(北齐)魏收撰:《魏书》2.(唐)令狐德棻等:《周书》3.(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4.罗火金,刘刚州:《隋代司马融墓志考》5.王浩淼:《两晋河内司马氏的结局———兼论刘裕 “族诛”说》6.苏珂:《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王凯迪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李栋 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