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对手,最坚固的盟友——《中国式母女》新书分享会

Wait 5 sec.

母女之间,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文 | 常剑心(《中国式母女》责编)在成为“母亲”或“女儿”之前,每一位女性首先是她自己。她可以后悔成为一个母亲,她可以为过于严厉或过于沉重的母爱而痛苦。《中国式母女》的作者们以“没有标准答案”的包容视角,坦诚地诉说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呈现母女关系从对抗到和解的多元可能。爱与痛的共生体卡佐卡的记忆里,盛夏的蝉鸣总与母亲的质问重叠:“你爱我吗?你会恨我吗?”幼时体弱的她因咳嗽被母亲打骂,97分的试卷会被斥责为“耻辱”,日记被偷看后还要面对母亲无辜的诘问。直到27岁与母亲被迫共处两个月,她才第一次听见母亲谈起童年——外婆的爱永远流向弟弟,她必须永远考第一才能得到夸奖。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母亲暴力背后的焦虑:一个有才能的女性面对生活落差的郁结,被社会时钟追赶的紧张,以及在匮乏中长大的迷茫。冬日的荧光灯下,5岁的巫昂死死抱住母亲的大腿,阻止她用背带吊死自己;另一个冬天,11岁的巫昂再次阻止了被家暴的母亲跳楼。多年后,这位被称为“林妹妹”的妇产科医生,在孩子们的支持下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家暴婚姻,55岁退休后远赴厦门打工,像“北漂”青年一样租房、搬家,接待老家来的看病的亲戚们。母女俩后来开启了长达6年的同居生活,母亲开始学做衣服,女儿在她的照料下专注创作,缝纫机的声响与键盘敲击声构成奇妙的和声。那些曾经的暴力与恐惧,最终沉淀为“灾后共同体”里的相互支撑。代际的碰撞与拉扯导演杨荔钠在“女性三部曲”里刻画过无数对母女:《春潮》中,社区里的热心大姐纪明岚回家就变成暴君,记者女儿郭建波用沉默的行动刺痛母亲的面子;《妈妈!》里,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冯济真,在混沌中揭开动荡年代拒绝父亲进门,间接致使父亲自杀的创伤。杨荔钠发现,母女关系从来不是私事,“一对微小的母女就能构建起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体系”,母亲无法摆脱的家长制枷锁,终将变成传递给女儿的情绪暴力。脱口秀演员梁娇颖的母亲李书云,曾用最刻薄的话打击女儿的梦想:“你嘴又大,脸又方……只能演丑角。”但当梁娇颖带着借来的12万元勇闯美国时,母亲偷偷在她羽绒服里塞进7000美元,成了最矛盾的牵挂。多年后,她在舞台上调侃母亲的控制欲:“我妈正在学英文,以后她可以中英双语一起骂我。”台下哄堂大笑。母亲对她的欺辱成了她台上的段子,而她也在调侃中逐渐读懂了母亲7岁丧父、在偏心姥姥身边挨饿的童年——那些暴怒里藏着的,是从未被满足的安全感。在洛杉矶,梁娇颖和妈妈李书云一起生活从对抗到看见安许心的田野调查里,农村“50后”母亲背着孩子走向田间的背影,与现代职场妈妈带孩子去食堂的侧影形成强烈对比。前者背向世界,后者面向世界,却同样承受着生计与养育的双重重担。她记录下“长女型人格”的挣扎:女儿美琳从小承担家务却总被母亲春香苛责,母亲瘫痪后只有她端屎端尿照料,可弥留之际,母亲心心念念的还是小儿子。这些故事里,藏着传统性别秩序对女性的碾压,也藏着女儿对母亲既怨恨又心疼的复杂情感。李文欣的母亲用最平淡的语气告知:“妈妈去年绝经了。”作为在小镇长大的女儿,李文欣早已习惯身边人闭口不谈的默契,她曾以为月经是女人的“绝症”,把带血的纸巾藏在床底。母亲小学三年级辍学,不敢去银行、认不全名字,却用近乎苛刻的“抠门”将女儿托举起来。生活在城市的女儿生怕《闭经记》的书名会令母亲感到尴尬,不好意思拜托母亲把落在家中的书寄来,但原来女儿并不了解母亲洒脱的一面。李文欣与母亲分居世界两端,离家越远,她似乎越能看清母亲立体的形象。封面插图 / Jessie Lin没有答案的和解日本精神病学专家斋藤环在研究中发现,母女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具身性”——她们共享女性身体的体验,母亲对女儿的支配欲由此而生,负罪感则成为控制的利器。韩国电影《两位穿着同样内衣的女子》里,30岁仍与母亲同居的女儿,在搬离时爆发的冲突,正是这种过度亲密的撕裂。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采访了23位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她们的故事打破了“母性本能”的神话。一位母亲说我爱孩子,但她讨厌做母亲。这不是冷酷,而是诚实——母性本就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会包含爱、厌倦、愤怒与后悔。《中国式母女》的最后,没有给出和解的范本。有的是胡永平和女儿韩舒淇像朋友般互叫名字和外号,母亲跳伞、女儿宅家却彼此尊重;有的是“养废”女儿的东北母亲马晓涵,看着30岁仍睡10小时的女儿,突然明白“30不立又何妨”;有的是巫昂和“林妹妹”在缝纫机与书桌间,把过去的伤口缝进新的生活。就像书里说的:“母女之间,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也都是被允许的。”当衰老与死亡的话题代替争吵,当医美诊所的灯光照亮母亲的色斑,当脱口秀的笑声冲淡代沟,她们终于接受了彼此的不同,也接受了永远无法彻底理解彼此的结局。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不是拥抱,而是看见,她是母亲,也是曾被生活磋磨的少女;她是女儿,也是终将走向自己人生的独立个体。●●●●●●●●●●●●●●-长摁海报,跳转报名-《中国式母女》这本书发端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书中作者们以包容且无标准答案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故事。这里有带母亲走进医美诊所的女儿,有借脱口秀化解与母亲代沟的女儿,也有渐渐放下对女儿“三十不立”焦虑的母亲……她们接受彼此的不同,也接纳了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现实。《中国式母女》本次线下分享会,《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曾焱、作家张悦然、《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孙若茜与本书特约策划罗丹妮于方所北京店齐聚一堂。她们将围绕封面故事的选题初衷,讲述采访前后的故事,分享彼此对母女关系的独特理解。如果你也曾在母女关系中感到迷茫、困惑,那么这场分享或许能成为你与妈妈重新理解彼此的宝贵契机。8月16日(周六)19:00,方所北京店期待你的到来!PART 1活 动 报 名时间:8.16(周六)19:00—21:00地点:方所北京店嘉宾:曾焱、张悦然、肖楚舟、孙若茜、罗丹妮主办:方所北京店、三联生活周刊、行读、上海译文出版社/报名方式:扫码报名本场开放购书入场票和免费入场票名通道 ;购书入场票不支持退票,可以转赠,逾期失效购书扫码参与活动购书入场报名费用52元免费扫码参与活动免费入场【购书入场套餐】内包含:1、《中国式母女》图书一本,可优先参与签售;2、活动当日vip座席1个;3、方所美学香包一个;(每人限报1座,数量有限,报完为止。)PART 2兑 换 规 则●●●本场签售以方所北京店内购书为主~自带书不参与本场签售,具体签收安排,请根据现场工作人员指引,有序参与签售。 1、核销开始时间:8月16日当天10:00开始,可凭报名二维码到店兑换《中国式母女》一本,并领取购书小票+美学香包;2、入场开始时间:8月16日当天18:30开始,凭购书小票+《中国式母女》前往活动区入口处核销入场(活动开始截止入场);3、活动现场座位有限,先报先得,座位不予保留,现场座位安排请配合工作人员指引;4、为保证活动秩序和现场读者体验,请线上报名的读者最晚于活动开始前十分钟(18:50前)核销入场就座,如若迟到,座席不予保留,并将开放给现场购书读者就座;同时,19:00截止入场就座,感谢理解。(签售与核销详情,请于报名页查看)●●●PART 3嘉 宾 介 绍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张悦然作家,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鲤》书系主编,出版小说《天鹅旅馆》等。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2016年起为周刊撰稿,2022年成为周刊文化记者。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周刊多年从事以文学领域为主的文化报道。罗丹妮本场主持,《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图书编辑。 阅读原文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1SUSTzZ0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