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奬泉州提線木偶戲九月亮相「中華文化節2025」綻放古藝新姿(附圖)

Wait 5 sec.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九月帶同其獲奬節目《古藝新姿木偶戲》重臨香江,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策劃的「中華文化節2025」展演七齣經典小戲,並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傳承人陳應鴻率領一眾資深和新晉操偶者,以精巧的木偶造型、細膩的操線功和獨特的劇種音樂,展現閩南民俗千年非遺技藝。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晉唐時隨中原移民南遷入閩。傳承至今,保存700多齣傳統劇目和由300多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包含「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並發展出一套成熟的操線功夫和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木偶造型和製作工藝,劇目中亦保存大量閩南地區的民間習俗和方言俚語。泉州提線木偶戲二○○六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於二○一二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古藝新姿木偶戲》於二○○二年榮獲第十屆文華獎,多年來曾在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演,劇目多元豐富,其中《元宵樂》重現泉州元宵節期間具有閩南民俗風情的「踩街」場面,當中有「拍胸」、「跳鼓」、「舞獅」等民間舞蹈特色,為長演不衰的劇目;《貴妃醉酒》將京劇的唱腔與「傀儡調」混搭,體現南北戲劇藝術交流的魅力;《若蘭行》出自古戲《織錦回文》選段,細膩刻劃主角蘇若蘭千里尋夫的艱難。   此外,操偶者透過精準而細膩的操線功賦予木偶生命和靈魂,如《小沙彌下山》的木偶小沙彌在風雨路上慌急情狀的各種精妙步態;《鍾馗醉酒》的木偶鍾馗能做到提壺、飲酒、打嗝等動作;《獅子舞》則結合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技法,表現母子雙獅親昵嬉戲;《馴猴》的木偶猴子更會彈吉他、騎單車和跟隨的士高音樂跳舞,惟肖惟妙,展現泉州提線木偶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的新活力。每場表演設有互動環節,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這項非遺技藝。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成立於一九五二年,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的主要傳承者。藝團曾多次到訪不同國家和地區演出,並多次參與全國性重要的藝術活動和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亦曾參加二○一九年新年戲曲晚會。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古藝新姿木偶戲》九月十二日及十三日(星期五及星期六)晚上七時三十分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舉行,唱詞和唸白均設中文及英文字幕。票價分280元及320元,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電話購票請致電3166 1288。由即日起,購買指定「中華文化節」舞台演出節目、中國戲曲節2025「戲曲電影欣賞」及《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可享團體購票或套票優惠。查詢節目詳情及購票優惠,請致電2268 7323,或瀏覽www.ccf.gov.hk/tc/programme/ancient-chinese-puppetry-with-timeless-charm。     「中華文化節」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文署轄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旨在弘揚中華文化,以提升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及文化自信,同時吸引並匯聚內地和世界各國頂尖的藝人和藝團來港交流。「中華文化節2025」於六月至九月舉行,其間舉辦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節目和延伸活動,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譚盾WE-音樂節」、電影放映、展覽,以及社區和校園活動等,讓廣大市民和旅客有更多機會欣賞各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項目,並助力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傳承、轉化和發展。更多有關「中華文化節2025」的節目及活動資訊,請瀏覽www.ccf.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