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张曼玉在小红书开设账号,并发布了一个由自己剪辑的视频,重回大众视野。 作为演员的张曼玉曾在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取得辉煌成就,多年后,这位早已息影的影后也在认真生活,视频里,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与大家分享她的日常,整个人的状态随意而自在。张曼玉小红书账号截图今天的文章,我们想要借此机会回顾香港女星的成长路径,看看为什么在香港影坛,张曼玉始终是独一无二的。讲述|老马&阿吴,《电影巨辩》主播来源|看理想App《为了华语电影》01.如此60年阿吴:二战结束后,香港影坛女星地位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就是1967年张彻的《独臂刀》的出现。老马:在此之前,香港影坛以女明星为主流,这之后变成了男明星。阿吴:这与邵氏的拍片路线有很大关系。邵氏当时主要经营的片种有黄梅调、青春片、歌舞片、历史片,都是以女性为主,主打的标签是“女神”“玉女”,像是轰动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用女星来反串男性角色。老马:60年代中期前,整个香港电影界都比较倾向于女明星,但是每个公司的特点不一样,这里笼统地总结一下,邵氏是李丽华、凌波这样的古典大女主,电懋是以葛兰、游敏为代表的都市曼波女郎,还有光艺的陈宝珠、萧芳芳,主打青春玉女。她们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非常突出。《梁山伯与祝英台》阿吴:但也不是说男性主演的武侠片就没有轰动的,像是关德兴的“黄飞鸿系列”,这一系列里的黄飞鸿是非常儒雅的一代宗师形象,强调仁义道德,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阳刚气爆棚的形象。张彻很不满意这种情况,他觉得香港影坛阴盛阳衰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必须改弦更张,于是就有了《独臂刀》。老马:张彻当时是影评人,他的笔名叫何观,写了很多批评香港电影的文章。他反对当时香港电影,他觉得男性普遍太软弱了,从叙事功能上说,男性也往往处于次要的位置。他提倡要振作阳刚之气,鼓吹男性的英雄主义。他举了两个例子,国际上美国流行的西部片,日本流行的武士片都很阳刚,香港电影要学这些榜样,对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关德兴的这种旧派武侠片他也不喜欢。他可能觉得太陈腐了,他提倡更加反叛、更加奔放的男性英雄主义。当然,从今天的性别观念来看,张彻太大男子主义了,他没有进步的性别观念,的确是没有,张彻拍的那些电影已经非常明显了。阿吴:张彻拍了代表自己观念的新派武侠片《独臂刀》,香港的影评人石琪认为张彻的武侠片是横空出世,将他的阳刚运动称作是华人电影的(阳刚运动)。之后,70年代出现著名的李小龙动作片,后面又是洪金宝、成龙,还有新艺城的动作喜剧,全部是非常直男的,将女性当猎物。1986年张彻的大弟子吴宇森拍了《英雄本色》,从此进入男性英雄片狂潮。整个八九十年代香港影坛最能扛票房都是男星。《英雄本色》后来香港电影衰落了,香港女星更加断代。到了今天,香港的本土影视最能扛票房的明星也就是黄子华,依然是男星。老马:香港电影市场由男明星主导的现状已经维持了60年。02.为什么还留在这里?阿吴: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看看70年代香港影坛女星的情况。基本上最红的几位,肖芳芳、陈宝珠、郑佩佩、李菁、茅瑛、苗可秀,都是以出演歌舞片、武侠片为主。老马:邵氏的阳刚革命后,女演员的票房地位有所下降。这是一个事实,最有象征性的一件事就是张彻找来郑佩佩演《金燕子》,本来她是女主角,结果整个电影都在围绕王羽和罗烈两个男性,“金燕子”只是标题,女主角被边缘化。当时的女明星里,郑佩佩专攻武侠片,茅瑛偏重于功夫片,她们两个的侠女路线是后来林青霞、杨紫琼的模板。阿吴:也有少数例外,胡金铨很爱拍女侠,郑佩佩、上官灵凤、李丽华、徐枫,在他电影里都是主角。老马:这个不矛盾,因为后来胡金铨去台湾了。你提到的女明星主要出现在他在台湾拍的电影中,70年代女明星在台湾的地位要比香港高,林青霞就是从那个时候出来的。你刚才说的几个人,粤语片中最红的萧芳芳、陈宝珠,粤语片有一段时间衰落了,她们去美国留学,在70年代初的时候基本息影了,不过这两个人留学之后的人生选择不一样。陈宝珠继续隐退,萧芳芳回来后脱胎换骨。《方世玉》阿吴:萧芳芳是女明星当中很大的一个例外,她是70年代香港影坛最顶级女星,戏路宽广,什么角色都可以驾驭,可能跟她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关系,在美国留过学,见识广,性格独立。所以萧芳芳的电影生涯一直可以延续到90年代,并不是偶然的。老马:萧芳芳在美国应该受到了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是受到了一些启蒙的。她回香港就演了《林亚珍》,打破了女为悦己者容的枷锁,她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实际行动。阿吴:但是“林亚珍”这类电影对女性实在是不够友好,尤其是吴宇森拍的那部《八彩林亚珍》,萧芳芳被打得太惨了,十几个耳光这么扇下去。老马:“林亚珍”系列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它确实是从男性角度构思的电影,其中有对女性的矮化,还有女性需要男性的认可。但是萧芳芳作为一个参与者,她也很努力地把自己的女性视角、女性态度注入到这样的一部作品里。《八彩林亚珍》这个角色的身份是职业女性,强调经济独立,这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有她颠覆传统的女性审美,重新定义女性的魅力是什么,这个女性角色有强大的行动性和主体性。历史上进步的元素往往是被包裹在落后的东西里,旧的价值观和新的价值观会发生碰撞,发生妥协。有这样的一个过程。阿吴:香港电影在80年代中后期渐渐进入高峰期,尤其是分级制出台之后开始进入癫狂状态,年产量可以达到三四百部。客观地说,女演员的生存状况是相当恶劣的,基本上所有的女明星签合同的时候都会为了是否露点据理力争。因为那个时候香港电影圈会拍大量的剥削女性的三级片。适合女演员发挥演技的电影非常少。实际上,即便在黄金年代,能够扛票房的女星也并不多。两位台湾巨星,林青霞、王祖贤是能扛票房的,但是像《笑傲江湖》《倩女幽魂》《青蛇》这类电影,并不需要她们展示多少表演技巧,她们更多是在展示一种姿态,以造型形象取胜。钟楚红、关之琳、李嘉欣、邱淑贞等女星基本上男性欲望的图腾,类似于尤物。还有像吴倩莲、周慧敏、梁咏琪,当时被贴了“玉女”的标签,实际上性质是一样的。老马:都是被物化了。阿吴:所以,当时女演员进入电影圈的主要目的是挣快钱。张曼玉在《今夜不设防》里,公开说进演艺圈是因为贪慕虚荣。这反映了当时女演员普遍的心态,而且她们的工作强度相当高。老马:没有下班时间这一说,从早拍到晚。阿吴:张国荣说过一件事,有一次林青霞曾经对着他直接哭了出来,感叹自己命苦,大半夜还要开工,跑到一个山上去舞剑。工作状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反反复复地摆造型,演来演去,都是在演东方不败,这实在是一种精神折磨,不需要演员发挥创造力。面对女星的处境,陈自强说过这个情况,他对她们说,你就想今天出个门,拍个片子,就能拿到5万港币。一开始她们是有动力的,后来说5万港币也没有动力了。从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3年合拍片出来的时候,黄金年代崛起的这些顶级女星陆陆续续全部退隐了,一个都不剩,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已经无利可图了,也没有艺术上的发挥空间,为什么还留在这里呢?03.只有一个张曼玉阿吴:80年代初还出了一位巨星,就是从歌坛转过来的梅艳芳。梅艳芳的类型有点接近萧芳芳,百变天后,什么都能演,喜剧电影的驾驭能力很强,艺术片也可以。《胭脂扣》《男人四十》,她的发挥都相当好。梅艳芳的造型也是偏中性,但她的中性和林青霞的中性有点不同。梅艳芳更有现代感,西方媒体喜欢把她和玛琳·黛德丽放一起,林青霞是更古典。老马:林青霞身上有一种像神话一样的权力感,至高无上、超凡脱俗、宏伟壮丽;梅艳芳的中性气质是立足于地面的,是对现代社会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的一种颠覆性调侃,而且她身上还有一种很强的游戏感,是一种解放的态度。而另一位女星张曼玉,她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要更加的古典、东方和传统一点。林青霞和张曼玉气质上的区别很大,在同一部电影合作,她们两个人的角色形象一定存在比较强的反差。从最早的《警察故事》到后来的《滚滚红尘》《新龙门客栈》,还有《东邪西毒》都是这样的。《甜蜜蜜》阿吴:我想到一个问题,张曼玉在当时的香港女星生态当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张曼玉在早期算是能扛票房的,扛票房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反复主演同一类角色,当时张曼玉就演了一堆纯真傻气的女孩角色,这些电影还都挺卖座。但是当张曼玉成为了影后级明星,就不太能扛票房了。她没有类似王祖贤、林青霞那样的定型的卖座角色,像《家有喜事》这样火爆的电影,她起到的作用只是绿叶,把电影扛起来的中流砥柱是周星驰、张国荣等人。可以这么说,张曼玉的爆发阶段、巅峰阶段是靠影后的桂冠来维持名声,同时还获得了大量演出的机会,这一点跟好莱坞是一样的,“影帝”、“影后”的称号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获得这些演出机会又可以丰富表演经验之后,会慢慢走向国际化、精品化的路线,最后就变成了只跟大导演合作。老马:演员的生涯经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票房、号召力、影后头衔都不是绝对的因素。很多演员并没有票房号召力,也没有拿过奖,但也是可以一直红。这很复杂。阿吴:张曼玉是有明星魅力的,但她不像林青霞、王祖贤或者张国荣这类明星,有着非常定型的,一出场就能瞬间捕获观众的杀手锏形象,她是靠塑造有深度内心世界的荧幕角色胜出的。也就是说,张曼玉的演出是指向角色,而不是自己,她的明星魅力是依托在角色身上的。老马:香港的电影体系对大牌演员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要有一个自己的专属形象,在某一类型的角色和形象里,你是最突出的,所有人一看到这样形象就会想到你。这也是一种商业转化的潜力。但张曼玉好像没有固定形象,她可能自己也不希望走这样的一条路。《花样年华》阿吴:她不想被定型。总的来说,张曼玉能够驾驭的角色类型是比较宽广的,但是她的短板也很明显,她不具备萧芳芳、郑裕玲、梅艳芳那种演喜剧角色的能力,也没有杨紫琼那样的身手,不擅长动作场面。张曼玉跟王家卫合作过四次,跟关锦鹏合作过两次,陈可辛两次,杨凡两次,和许鞍华、罗卓瑶都合作了一次,等于是香港电影圈最好的艺术片资源都聚焦在她一个人身上了。而且王家卫、关锦鹏算是挺擅长塑造女性角色的,再加上张曼玉自己的实力,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香港能够再多出几位擅长拍摄女性的导演,可能会出现不止一位张曼玉。老马:但香港电影圈始终是一个非常男权本位的地方,比其它地方更加严重,女演员、女明星要取得成就是更加困难的,所以只有一个张曼玉,只有一个梅艳芳。*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为了华语电影》第93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音频编辑:林深微信内容编辑:汁儿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封面图:《旺角卡门》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