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创纪录的判决,不仅让芯片行业陷入集体沉默,让“窃密者入刑”成为中国创新保卫战中的司法新坐标,更突显了保护与尊重知识产权,在激励各行业自主创新、奠定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上的重要性。近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一项震动中国科技界的判决: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的14名前海思员工因侵犯华为商业秘密被判刑,总计罚金1350万元。主犯张某获刑6年,个人并处罚金300万元。这位前华为海思技术总监离职后成立尊湃通讯,以高薪股权利诱13名前同事组建团队,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手段非法获取了华为Wi-Fi 6芯片技术,被判刑和罚款的同时被禁止从事芯片行业5年;其余13名涉案人员分别被判1-5年不等有期徒刑;尊湃通讯9965万元现金被全额冻结。近年来,针对知识产权案件,国家法律持续完善、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相关制度及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尊湃通讯案件是近期涉案人数大、情节严重、处罚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案件之一。这场始于2021年的技术窃密案,撕开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光鲜外表下的暗流。案件暴露了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困境,涉案人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技术窃取链条,从芯片设计到生产工艺,系统性盗取了专注于自主创新的华为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判决结果惩戒侵权者的同时,也让投资圈陷入反思:尊湃从成立到案发仅三年,却获得小米、湖杉资本等机构数亿元融资,投资机构只看到了华为背景团队的技术光环和产品开发速度,却忽视了基本的合规审查。多家机构紧急加强了对初创企业的技术来源审查,而一批真正坚持原创的企业开始获得更多关注。创新保卫战: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生态体系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华为Wi-Fi 6芯片研发从2018年启动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3年研发的积累,几十亿元人民币。尊湃通讯不仅“直接拿走了”华为的巨额研发成果,还严重影响了华为在Wi-Fi 7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以后每年在专利许可方面的收益。华为在此案中的胜诉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堪称教科书级的知识产权防护体系。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在2024年9月的第五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提出过一组数据:从1995年递交首件中国专利开始,华为持续将大量的创新成果通过专利、标准和开源等方式向业界公开。华为在2023年公开的专利达到3.6万件,超过了历史所有年份。截止2023年底,华为累计公开专利已经超过33.6万件,累计向国内外标准组织贡献技术提案超过13万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超过6000篇。OpenHarmony社区共建者提交的开源代码已经超过1.1亿行。近几年,据公开报的数据,华为围绕芯片技术的知识产权防护体系完成了“从点到面”的升级。一是在专利数量与结构上,把“城墙”加宽再加高。截至2024年底,华为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90%以上为发明专利;连续八年PCT国际申请量全球第一。二是专利质量从“能授权”到“能打仗”实现了跃迁:例如2016年起华为围绕4G/5G通信技术、智能手机软件等11项专利在在中国和美国法院起诉三星侵权,到2021年8月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覆盖4G/5G等通信技术,此次纠纷中华为通过专利组合增强了与跨国巨头的议价能力,推动了全球5G专利授权模式的标准化,也确立了中国企业在5G专利谈判中的强有力地位;同时华为内部通过发布“专利许可业务汇报”等措施,强调综合运用好专利保护、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机制,确保专利组合既能“挣钱”又能“挡子弹”。三是华为通过开发工具链,把EDA工具也实现了“专利化”。四是通过在RISC-V国际基金会牵头成立“AI算力扩展工作组”、联合国内12家车企推出车规MCU专利池、与IMT-2030(6G)推进组合作等行动,把专利变成“行业门槛”。通过上述措施,华为把芯片知识产权从“单点专利”升级为“立体防线”,为极端环境下的持续创新筑起了护城河+防火墙。在芯片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上,华为已形成一套“保护-运营-共享-激励”的全链条创新机制,既保障着自身技术安全,又激活了产业生态创新活力。从被动防御到规则重塑 托举高质量发展从国际到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与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例如在法律政策方面,WIPO于2025年首推跨境专利快速调解机制,平均结案周期由18个月缩至 6个月;美国 USPTO 成立了专利欺诈检测工作组,用AI识别空壳公司重复申请、虚优先权;俄罗斯、韩国、印尼竞相推出“专利盒”所得税优惠,专利许可收入税率最低降至5%,直接刺激企业再投入……在国内,“十四五”规划要求 2025 年前建成全国知识产权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信用中国”互通,对重复侵权、恶意抢注者实施联合惩戒,这意味着以信用为核心的分级监管逐步建立。与此同时,在西方构建“小院高墙”式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下,国家通过政策体系创新、司法保护升级等一系列举措,将创新置于发展战略核心位置,帮助企业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筑创新护城河。在专项基金方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三期募资3000亿,意图用资本长钱托起重资产赛道。在税收优惠方面,相关政策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前提下,从75%一步提升至120%。更关键的是,政策首次把“流片费用”“EDA工具订阅费”纳入加计范围,解决了一直以来“软件不算研发”的痛点,引导企业把有限现金优先投向工具链和IP核等“卡脖子”环节。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及事业单位采购芯片国产化率逐年升高,文件要求,2026年起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采购芯片国产化率将不低于70%。在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创新方面,地方实践也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探索经验。截至2025年中,浙江省全省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5.1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到491.6万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浙江省推进的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9项创新做法获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深圳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23年4深圳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截至2025年3月已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盘点1.7万件,推动190家企业纳入广东省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指导614家企业备案专利产品,依托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促成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金融等业务金额合计18.48亿元。福州市开展的“知识产权贯标+专利导航”双培育模式,推动企业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和开展专利导航。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贯标认证企业350家,开展专利导航项目217项,导航成果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2024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0160件)超美国(54087件),标志着创新范式从追赶模仿转向自主引领。在技术封锁的寒冬中,中国构建的“法律保护-商业运营-产业协同-国际规则”四位一体知识产权生态,也开始释放三重战略价值:通过严打侵权守护创新火种(如尊湃案震慑行业)实现防御价值;通过专利质押、证券化盘活技术资产(浙江5000亿融资激活中小微企业)实现燃料价值;通过主导AI伦理、6G标准等新赛道规则(华为星闪标准进入汽车/物联网)实现规则价值。尊重知识产权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当政策为知识产权保护划定“底线”,技术为维权与合规提供“高线”,企业才能在“安全网”之上放心做长期、高风险的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不仅关乎法律与道德,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底座:它让资本敢于流向硬科技,让人才敢于挑战无人区,让全球市场愿意为中国创新投票。正如华为用全球专利申请构建的技术长城,以及浙江等多个地域用多年时间培育的创新沃土所证明的:唯有在规则阳光下成长的技术,才能真正照亮未来。数据提供方:华为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