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现在只需900块钱,就可以买到上海往返大阪的机票;广州飞一趟阿姆斯特丹,2000块钱就可以搞定。——当用户越来越对“价格敏感”,降价似乎成为行业共识。但,这真的是航空公司唯一的盈利解药吗?2025上半年,民航国内经济舱的平均票价为740元,同比2024年下降6.9%。客源下沉、高铁竞争、地缘影响之下,航空公司盈利越来越难,一方面需要靠降价吸引更多旅客,另一方面开始压缩成本,比如减少服务人员、降低餐食规格等。但是,效果却杯水车薪:一番操作下来,三大航还是陆续发布了上半年亏损预警。除了卷低价,航司真的就没办法赚钱了吗?并不是。以国内航司国泰为例,它不仅“反其道而行之”,在加大重点领域投入、精细化运营的同时,仍能保持业内前沿的盈利水平。关键就在于,相比参与短期的“价格战”,国泰的策略,更着重在“长期主义”上。从8月6号刚刚出炉的2025上半年财报中,可以看到成效:国泰集团总营收超过543亿港元,同比增长9.5%;净利润超过36.5亿港元,同比增长1.1%。其中,客运收益超过372亿港元,涨幅接近13%。让国泰取得亮眼财报数据的“长期主义”,到底做对了哪些事?首先,重视用户需求与服务体验,一直是国泰航空所为人称道的一点——它名列“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前三,已经蝉联两届“全球最佳经济舱”。其次,国泰集团继续保持了跨境航线优势——2025年至今已宣布或开通19条新航线,全球航点突破了100个。还增加了往来香港和内地的夏季航班服务,为旅客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再者,国泰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很舍得花钱。财报显示,上半年国泰集团的“机上服务及乘客开支”达到25.83亿港币,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32%——国泰正用实际行动,兑现“未来七年,超千亿港元投入”的承诺,进一步升级服务的细节。 国泰的“长期主义”,最终也换来更多旅客“用脚投票”。财报显示,上半年共有1360万人次选择搭乘国泰航空的航班,单日平均载客数量超过7.5万人次,相比去年大幅增长27.8%。往未来看,国际航协预测,2025年的客运需求预计增长5.8%,2025年载客率预计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平均84.0%;而全球航空业的收入在这一年将创下979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全球经济1%。在航空业增量仍存的情况下,航空公司怎样能找到最优盈利路径呢?国泰的实践证明,同质化低价竞争不一定是“良方”,依靠长期主义精神,打磨自身产品,回归用户需求,凭借多元化业务和优质的服务,有可能是更好的增长策略。而对用户来说,这也远比单纯一张廉价机票来得更重要。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